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提升策略

2022-03-07 05:58刘丽娜
运动精品 2022年7期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体育教师

刘丽娜 李 威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提升策略

刘丽娜 李 威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文章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师德规范、教育情怀、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实践教学能力待增强、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待普及、教学方法待丰富、教学评价待完善。提出提高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成效的对策:(1)多部门联动,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2)普及师德与教育情怀,教学中注重师德与教育情怀的渗透;(3)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融合“互联网+”创新教学教法;(4)以专业认证为标准,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专业认证;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

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高校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对体育师范生习得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与深化补充,是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化的重要桥梁,它为体育师范生师德情怀的展现、教学技能的展示、团队融合的展待、创造创新的展望、求职应聘的展效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高校培养合格的骨干体育教师起到教育价值导向的作用。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专业认证始于2017年,秉持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即OBE理念或“产出导向”理念[1],紧扣认证理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如此,促使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与基本理念进行有效衔接,对推动师范生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招聘要求、适应职场工作,有着诸多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在真正教育实习过程中仍会出现认证理念与实践教学脱钩、理念贯彻不彻底、理念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有效培养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核心素养,将师范认证基本理念高效的贯穿其中,有必要对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出可解决的实施策略,确保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师范专业认证对体育教育实习的价值与作用

体育师范生是未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的重要来源,是未来从事教育行业的“准教师”,是建设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要来源[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实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1]。”但教育实习中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则需要遵循师范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和评价标准。认证要求,体育师范生应具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专业素养,达到“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的毕业要求,同时细化实习效果评价制度,注重实习单位的评价。因此,师范专业认证对体育教育实习起着约束与导向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骨干体育教师的重要抓手。

1.1 助益体育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满足中小学体育基础教育需求

师范专业认证OBE理念有助于提高体育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名体育师范生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专业的知识技能、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能力、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为落实理念,高校纷纷完善了教育实习标准要求,强化实习指导,加强了对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管理,对标能力细化评价,增加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等举措,更有效的培育体育师范生的核心素质,旨在满足中小学体育基础教育的需求,达到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专业性体育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增强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还对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建立终身体育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是满足中小学等体育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合格的骨干型体育教师[3]。体育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化践行师德理念为德育渗透实际行动,化习得教学、育人、发展的知识理论为育人、育才、育心、育情的教学实践,并通过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达到“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一践行,三学会”的核心理念和素养。如此,教育部实施的师范专业认证,是我国在开放式办学模式下保障教学质量的新措施[4],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切实举措。通过师范专业认证对体育教育专业进行系统化总结,熟悉该专业发展现状,以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持续上升,提高体育师范生综合素养,满足体育基础教育需求。

1.2 助益体育教师队伍质量保障,培养合格的骨干教师

为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核心素养能够更好的全面发展,需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5]。在师范专业认证评估要求中,高校对师范类学生培养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都有明确且严格的标准[6]。经过师范专业认证且“有条件通过”高校,在师资培养、教学实践、质量保障等方面均执行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举措,实现培养合格的骨干教师的目标。作为未来体育教育岗位的“准体育教师”,高校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高等院校体育师范专业是培养未来“准体育教师”的育人场所,同时是体育师范生未来能否在工作岗位上胜任体育教师这一重要角色的关键所在。

师范专业认证的实施,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育人指标提出了规范,即学生毕业时在知识、能力及素质等方面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是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践行,三学会”作为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体育师范生做出了规范也指明了方向,对体育师范生成为“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即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因此,师范专业认证表明体育师范生毕业时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达到应有标准,胜任教师岗位,为培养合格的“准体育教师”指明了方向。专业认证为标准的认证体系,是有效保证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质量,正是认证标准的实施才能使实习有质量体系保障,才能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高校保障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实举措、是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保障、是培养合格且优秀的体育教师、发展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根据,是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质量的科学标准。

1.3 助益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提升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评价,是对体育师范生的学习成果及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反馈环节。通过对体育师范生的学习成果及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专业认证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课程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完善对体育师范生的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强调了“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以及体育师范生在毕业五年后的追踪评价,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及时与用人单位、毕业学生、专业教师等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四维一体的管理机制,根据各个维度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完善对培养目标的评价机制。

带队体育教师、体育师范生、用人单位及利益第三方等同时参与评价,促使评价方式多元化,从各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反馈的问题及评价结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改善,在日后教学过程中针对问题调整策略。因此,师范专业认证的出台,有效的保障了课程评价体系,使得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善,使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评价人员、主体性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视觉、不同角度对体育师范生及其在教育实习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元化评价,能够有效的提高体育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体育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

2 体育教育实习的问题审视

2.1 实践教学能力待增强

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实践能力有待增强。对体育知识理论的掌握不足,对于课程理论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不能够主动的自主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存在于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体育生不能够主动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导致体能素质下滑,影响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在教育实习之前院校都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如无生授课,小组成员分组进行教育实习培训。这种培训虽然能够巩固学生的教学水平,但是相对于面对真正的课堂,实习生所进行的专业培训实战性较低。

教育实习程序执行不够合理。一般而言,教育实习的次序是见习到实习再到研习的过程,这是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见习是基础环节,教育实习是实践环节,教育研习是研讨总结评价环节,三习缺一不可。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实习学校忽视见习和研习环节,实习生在搞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直接上手教学,不仅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对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无异于拔苗助长。

2.2 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待普及

首先,教育实习为体育师范生践行师德提供了平台。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师德规范有待普及与提升,对于刚步入实习工作岗位的体育师范生而言,一堂体育课主要是以传授体育技能、体育理论知识为主,德育教育渗透待提高,对德育教育研究方面也比较少。其原因可能由于体育师范生刚步入教育实习,在体育课中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因此忽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以及体育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学科,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体育课的课时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体育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待提高,教育情怀包括:职业认同、关爱学生、用心从教及自身修养。对于体育师范生,接受师范教育,步入教育实习后,其本人是否愿意从事体育教师岗位,还是说仅仅为了学分而参加教育实习,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如何?作为体育师范生,未来要服务于中小学生,对于中小学生,他们这年龄阶段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是否能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否能够牢牢把握中小学身体发展规律,培养中小学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能否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掌握多种专业技能、教学方法,培养自己的反思与交流能力,做到用心从教。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着学生,体育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都会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作为体育教师能否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2.3 教学方法待丰富

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得越来越密切,促使体育教学方法更加丰富。讲解与示范、练习法、完整与分解法、游戏与比赛法、纠正错误法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会收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仅仅只限于体育教师教会学生技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且教学方法相对单调,手段和形式不够丰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师范生能否有效借助互联网平台,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将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有效地与体育教学方法融合,创新教学教法,紧跟时代需求。体育课是一门经典的实践课程,与其他理论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特征,面对特殊时期,在进行线上教学时,体育师范生能否有效借助互联网平台,促使体育课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线上授课时能否借助PPT课件、录制动作技能视频及线上授课APP等与体育教学方法融合一起,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线下体育课程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否有效借助音乐、编造一些诗歌及顺口溜与体育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及增加课程兴趣。因此,以专业认证背景,培养体育师范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丰富教学教法,夯实体育师范生的育人能力。

2.4 教学评价待完善

课程评价主体单一,毫无疑问,学生是课程评价的主体,但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学生往往被忽视,成为被评价的对象,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乏交流,且实习程序的不规范,评价体系仅仅流于形式,既影响实习生的专业发展,又影响了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的准确的评价。对于教育实践管理制度,毕业要求中的见习实习研习的质量不够突出,实习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评价制度体系不完善。目前,课程评价体系较重视结果性评价,对于课程评价体系中的过程性评价,以及高校中实习带队的体育教师、实习学校的体育教师、利益第三方的评价,相对来说同样也是待完善。评价对于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过程,是发现教学问题、改善教学教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评价过程中忽略体育师范生的主体性评价,重结果性评价,需完善过程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及高校带队教师、实习学校的教师、利益第三方参与评价,评价体系缺少多元化,致使体育师范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另外,较为老套的课程评价手段,多元化评价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未完全体现,仅仅在教育实习结束后对体育师范生做出简单的评价,对于体育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上课的表现情况、课堂组织的有效性、课堂的氛围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等等评价待完善。课程评价手段单一,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出体育师范生真实的上课情况,不能及时发现体育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提升策略

3.1 多部门联动,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

加强体育师范生培养方面的联动机制,多部门联动,指校内培养体育师范生的育人场地,即各高校的体育学院,以及校外的各高校的实习基地,中学校的教育实习导师,中小学体育教师、辅导员和校友。同时理清培养体育师范生的相关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职责,充分及积极调动专业中小学体育教师、辅导员和校友资源等校内校外资源条件进行多部门联动,同时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线并举的优势。建立健全高校与中学岗位互换的机制,可通过一些教学比赛,模拟授课,聘请专任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辅导、教学评价及教学讲座等,加强与基础体育教育深度的有效对接。中小学体育教师长期服务于基础体育教育,长期的基础体育教学经验,使得他们更加了解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聘请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讲座,对体育师范生进一步培训,提升体育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

通过校内校外的多部门联动机制,有效提升体育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因为,体育师范生在大学前三年接受师范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专业理论的积累,还是专业技术、技能的积累,都是为教育实习及未来从事体育教师岗位,达到招聘要求,适应职场工作做铺垫。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及专业素养,才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因此,积极调动专业中小学体育教师、辅导员和校友,使体育师范生与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友进行交流、学习,助益自身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提升。

3.2 普及师德与教育情怀,教学中注重师德与教育情怀的渗透

体育师范生在校接受师范教育时,高校的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普及师德与教育情怀。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体育师范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体育师范生的性格特点,有目的的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将师德与教育情怀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师德与教育情怀渗透给体育师范生。在教学活动中普及师德及教育情怀,提升学生对师德及教育情怀的认知。面对不同的体育师范生时,如:不善于交际、性格较为内向的体育师范生,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体育教学团队活动,助益这类体育师范生在团队活动中去表达,互帮互助,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更好的使师德、教育情怀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实际作用,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突出体育教师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普及师德、教育情怀,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具有良好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专业技能及深厚的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学过程中树立较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培养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及教育情怀同时不能忽视精神与物质环境的熏陶,校园环境中具有创意的板报、标语、雕塑、著名人物及名言警句等。与师范教育、专业认证的主题融合,为培育体育师范生师德及教育情怀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3 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融合“互联网+”创新教学教法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线下教学受到了冲击,导致中小学推迟开学,但是学习不能停,根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的通知》,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工作,支持各高校、中小学延期开学,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体育课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线上教学设计应与中小学体育实际教学情况相符,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体育课教学教法。

讲解与示范、练习法、完整与分解法、纠正错误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活动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调且教法待丰富。应将“互联网”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合,根据体育课教学内容,结合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选适合中小学学生的技术教学视频,让学生提前预习,教师从中指导,避免学生盲目观看。进行线上授课时,学生面对屏幕,难免会觉得课程枯燥无趣,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降低。因此,线上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剖析,加深学生印象,也可将教学内容编成诗歌、音乐或顺口溜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体育课线上教学中,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技术动作图片、技术动作视频、视频分析等方式方法,利用技术动作视频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技能的理解。线上线下融合,促使学生线上学习技术动作,线下进行练习,体育老师监督,依据线上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体育作业,将体育作业以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上传,便于体育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3.4 以专业认证为标准,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学院领导以及任课教师理应深刻理解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及考核对应的内涵关系,有针对性的去梳理与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教育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及相关文件,建立健全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专业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与审核的运行机制,对评价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反馈及改进评价机制。遵循产出导向理念,对应毕业要求,持续改进教育实习研习大纲,贯通见习实习研习各环节,鼓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教育实践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加教学体验环节。例如:鼓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的体育技术技能比赛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观摩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进而从不同的层次方面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水平,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其二,课程评价体系中,应注重建立动态的课程评价制度,突出体育师范生的主体性地位。课程实施全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过程性评价,传统的评价主要以测验为主,侧重考核,忽略了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学习过程中。过程性评价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方式,注重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其三,课程评价强调了“利益相关方参与”,课程评价体系应完善利益第三方的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及体育师范生毕业工作五年的追踪阶段性评价。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所有有关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参与评价,有效地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进而提高评价对课程、对教学的监控价值。同时要建立多种渠道的教育实习实践评价反馈的机制,遵循产出导向的理念,对于利益第三方的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及师范生工作五年的评价,通过多方面参与评价进行反馈,实现全员参与,多方位的监控及反馈,能够清晰的发现体育师范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日后对体育师范生的培养针对问题调整培养方式,保障体育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最后,加强实习规范化管理,完善教育实习程序的规范化,细化教育实习考核的管理与考核要求,实习手册中要覆盖师范认证的标准,增加过程性的考核要求以及促使实习学生参加班主任管理工作。加强培养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关联度以及完善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机制。

4 结语

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未来从事教师岗位的必经之路,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全方位熟悉体育教师岗位的职业素养,在教育实习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论指正。因此,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秉持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对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提出提升策略,以培养高质量体育教育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好的服务于与适应于新时代创新型体育人才需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2]王波.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问题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7):81-85.

[3]吴松伟,马顺江.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优化发展策略[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1,41(3):5-8.

[4]马晓春,周海瑛.认证标准视阈:师范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新路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1(1):76-84.

[5]尹志华,汪晓赞,覃立.体育教育专业认证:重大意义、面临问题与推进策略[J].体育科学,2020,40(3):3-14.

[6]崔莹.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理论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5(9):53-56.

[7]于开莲,宋鹏雁,张慧,等.循证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评价标准构建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1):40-48.

[8]孙永柏.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实习表现性评价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0.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Practice for P. E. Students based on Teacher Certification

LIU Lina, etal.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刘丽娜(1979—),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李威(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师范生师德体育教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