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凤梅
概念解析
依据高考评分细则,“概念清”“含义明”是判断议论文合格的标准,也是立意多元、高远的关键。考生往往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结构模式化、概念模糊化、语言空洞化的现象,致使全文缺少思想深度。基于此,“概念明确”“表达多元”应该是议论文训练的重点。
所谓“核心概念”是指一篇文章中能够统领全文思路的关键词。高考作文材料中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给出现一些“关键词”,这些词有的本身包含多重含义,如2022年新高考I卷的“本手”,既指“通常的方法”,又有“功夫扎实”“理解深刻”等语境意。可见,有效提取概念,阐释概念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
文题链接
格局的大小决定了做事的态度和胸襟、眼界。往往格局大了,天大的事情也会变小,格局小了,再小的事情也会变大。一个人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文题材料辩证地分析了“格局大”与“格局小”对做人、做事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要辩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格局大”的特点、本质、意义。同时,为了让立意鲜明、高远、多元,还需要有效地界定“格局”这一核心概念,深刻独到地表达自己对“格局”的理解,进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分析论证。
技法运用
技法一:解读法
所谓的解读法就是对“核心概念”进行理性阐释,用最直接的方法对其下定义、作诠释。
1.下定义
下定义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简单明了的表述。比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授业”“解惑”阐明了“教师”的职责。通常在写作中,可以用“什么是什么”“什么指的是什么”的格式,也就是“甲就是______”。用这种方法,可以这样对上面的文题关键词“格局”下定义:
格局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独特的价值判断和辩证认识,展现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胸襟、气度。个体思想、阅历的差异往往决定其格局的大小,大格局是以长远的眼光、多元的思维动态地去看问题,往往更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看清漫漫的人生路。
该语段对“格局”进行定义,并且剖析其内涵和外延,指出了“格局”的本质特点。同时,从决定“格局”的因素“思想”“阅历”等,分析指出具有“大格局”看问题、看事物的重要作用。
2.作诠释
作诠释是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概念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一般可以采用“甲具有___的特点,应该是____的样子”的格式。比如,围绕上面文题的关键词“格局”,可以写出以下语段:
格局是什么?在我认为,格局是一个人独立于世的精神品质。大格局具有“舍小我,成大我”的品质,将自我的理想与信念置于沧海之中,最终开辟大天地、大局面。
“作诠释”需要结合自己的主观的理解,表达出自我独特的观点。作诠释可以有效地弥补“下定义”语言的简洁、道理的抽象,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技法二:描述法
描述法是相对于“概括法”而言的,它是运用形象的语言对客观事物的特点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在“核心概念”界定中,考生可以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等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转述概念,化抽象为形象,变客观为主观,进而表达深刻的见解。
1.作譬喻
“作譬喻”是借助自然界客观的事物,抓住其主要特点,说明所要阐释的概念。比如,《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将如何对待“文化的取舍”,巧妙地转化为“如何取舍一栋大宅子里的东西”,生动形象。如,针对上面的文题“格局”,运用作譬喻,这样写:
真正的大格局,不仅仅在于史书上跌宕起伏、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身上,也存在于身如草芥、平平凡凡的平常人身上。大格局这种境界往往在人生的终极处思考人生,在注定的“终期而尽”的时候,表现出豁然开朗、一笑而过的清明。大格局正如在青山绿水中的简陋居室中,自有一个望远鏡去观看世界,世界变大了。
将“大格局”看世界比喻为“望远镜”看窗外,又宽又远。这种概念阐释法有效地嫁接了生活现象,联系了生活实际,更有利于把道理说明白、讲透彻。
2.举例子
举例子是最为直接的概念描述法,可以借助一个详例或者几个略例将抽象的道理说清楚。比如,围绕“格局”,可以这样写:
格局生发于个体,映射于群体,个体的格局对群体的格局影响不可估量。外交部发言人掷地有声的话语面对问题的从容镇定,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大格局。奥运场上,运动员们用拼搏的精神、艰辛的汗水为祖国赢得的一块块奖牌,则是一种永不服输的大国格局。
在考场中,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往往可以采用排比论证法,使语言整齐、形式一致。同时,还可以采用同类例证、相反例证叠加的论证方法,具体、全面、深刻地阐明观点。比如: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无一没有大格局,也无一不是大格局成就了他们的精彩人生。遥想那年沙湖道中的苏东坡,在遭遇乌台诗案后,仍旧吟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展现出了旷达的胸襟;再看今朝钟南山院士,不顾高龄之身,挺身前往抗疫前线,不以个人安危为重,而“先国家之急而急”。
技法三: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是将相似、相近的两个概念进行比较辨析,进而表现核心概念的内涵。在写作中,为了强化对概念的理解,考生可以坚持“比较中找差异”的原则,进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标。通常,考生可以采用“甲是______,乙是______”的格式,凸显出两者的区别。比如,以“格局”为主题写:
大格局以宽广的胸襟去包容万物,不同于一般的眼界。大格局是一种站位高远的意识理念,不以自我为中心,以大鹏展翅的雄心去奋斗,以己之自由求得国家之自由,以己之幸福换国家之幸福。
通过“大格局”与“一般的眼界”的对比,阐明核心概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