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传承视角下的澳门新教材《中国语文》

2022-03-06 05:07
教育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力澳门教材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澳门回归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直接影响着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民的文化身份确认。基础教育是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阶段,母语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同的核心课程。由于特殊的地域历史及语言背景,澳门的语文教育具有特殊性,与内地不同,与我国香港及台湾地区也有区别。澳门语言政策提出三文(中文、葡文、英文)四语(粤语、普通话、葡语、英语)的要求,语言教育有多样化、复杂性特点。这里的“中文”在书写方面指现代汉语书面语,文字主要指繁体字;在口语方面,均指粤语方言,回归后增加普通话。澳门的中国语文教育主要指澳门在中小学阶段用粤语或普通话进行授课的中文教育。

澳门回归后在中文教育中加强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2008年发布的澳门特别行政区《非高等教育范畴语文教育政策》第一部分“政策关注重点”的第八点,对澳门语文教育政策的文化功能是这样表述的:“语言文字既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政策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化都具有重要影响。澳门的语文教育政策应确保中华文化在澳门的进一步发展,并考虑澳门的多元文化特色。”〔1〕进入21世纪以来,澳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提高了中文教育的地位,在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理念上与内地加强了联系与交流,澳门中文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中华文化认同特点。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着落实文化认同的责任。由澳门教育暨青年发展局主导,广东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教材初中《中国语文》作为澳门第一套自主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以澳门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编写理念上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突显中华文化传承,关注到澳门本地特点,兼容多元文化。选文方面注重经典性、时代性和多元化,在内容和体例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表现出较好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阶段性。该套教材既促进了澳门语文教材建设,更为初中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 澳门《中国语文》教材的价值

一直以来,澳门没有统一的教材制度,而且私立学校偏多,学制各异,教材多由学校自由选择。语文教学方面,澳门学校主要选用内地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教材。其中,私立教会系列的学校主要采用我国香港地区的语文教材,澳门中华教育会系列的学校较多选用内地语文教材,还有一些学校选用我国台湾地区的教材。在各校自由选用教材的情况下,不同版本的教材依据不同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或是课程指引来编写,出现了教材与澳门课程大纲不对应、与学情不相符、与教学实践不适应等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版本的教材所传递的文化观有差异,这直接影响了澳门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也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21年秋季学期,澳门开始试行使用第一套以澳门中文基本学力标准为依据、自主编写的语文教材——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教材《中国语文》〔2〕。这套教材由陈平原、蒋述卓担任主编,是澳门教育暨青年发展局委托广东教育出版社,组织高校学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编写出来的。教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澳门特别行政区第 15/2014 号行政法规)为法律依据,参考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照澳门《初中中文科课程指引》和《初中教育阶段中文基本学力要求》(以下简称《中文基本学力要求》)编写,每个年级两小套,整个初中阶段共六小套,每一小套均包括了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学生习作。

这是第一套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背景编写的语文教材,是粤港澳语文教育研究者、教材编写人员合作的成果,是广东、澳门出版界联合出版的教材,所传递的文化意义及对教材建设的探索,对于澳门甚至是中国语文教材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教材编写理念突显“文化传承与理解”

编写理念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直接影响着教材编写的方向。澳门初中《中国语文》突出表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编写理念。

教材教师用书在“编写说明”中提出了四个理念:(1)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本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能力和中文素养。(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水平,契合母语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3)突出中华文化这一母体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兼容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也注意吸收岭南文化、澳门本土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热爱中文、热爱中华文化、热爱国家、热爱澳门的情感,并提高跨文化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4)体现国际视野,吸收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前沿成果,挖掘并整合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多样化的中文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独立学习能力。

这四个理念是依据《中文基本学力要求》对语文教材的要求提出来的,体现了教材编写组对语文课程定位 、母语课程文化哺育功能的理解,以及对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的落实。

教材编写理念第三点与《中文基本学力要求》高度一致,都强调了中华文化的突出地位,并关注到澳门本地特点,提出兼容多元文化,这充分体现了澳门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另外三个理念也较充分体现了《中文基本学力要求》提出的培养“中文素养”,强调“中文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重视中文运用与生活经验的结合,通过多样的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中文运用水准”,主张“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能力”等理念。教材编写理念的内容与《中文基本学力要求》课程目标有较高的一致性。

但是,《中文基本学力要求》还提出通过综合性探究学习“扩展认知领域”“增强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这两点在教材编写理念中未有相应的内容。另外,政策文本明确要求学生在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材理念在合作协作学习方面未有强调。

总的来说,《中国语文》编写理念整体上符合《中文基本学力要求》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概括性较高,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授课提供了较大的可操作空间。相较于《中文基本学力要求》,《中国语文》教材强调并细分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着重“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水平,契合母语学习规律”,在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体现国际视野”,这些都非常符合澳门地区语文教学现实以及学生学习规律。

三、教材特色体现“文化认同与传承”

新教材《中国语文》在突出经典性、时代性的基础上,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岭南文化与多元文化,总体上体现出比较鲜明的澳门特色,也初步打造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媒介促进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传承。

(一)整套教材突显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编写意图中,编写组提出教材“以中华文化为母体,岭南文化、澳门地方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相结合”。教材选文在注重经典性、时代性的同时,紧密结合粤港澳文化,适当体现澳门地方文化,从学生熟悉的岭南文化延伸到作为文化根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同时,注重选用不同国家作品,体现多元文化的了解与理解,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初中各册的第一单元均为古诗文单元,由2-3篇精读课文加上两篇自读课文、一本推荐阅读的古诗文集组成,另有文言文单元,六册教材合计有古诗文41课,以充足的古诗文夯实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千家诗会”和“寻根之旅”等综合活动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文化传承特性。

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内容。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选用了香港张晓林的作品《在澳门·想到诸葛亮和白居易》,文章谈到在澳门游玩时遇到的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和赌场保安,由他们的淡定、淡雅感受到澳门人的美德,发现了澳门热闹之外的另一种风格。教材在自读要求中提出: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所说的两种不同风格的澳门。练习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评议作者的观点。学习目标和习题都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本地的人和事,理解澳门的风土人情,从而认识澳门地方文化。初一下册第三单元选入了广东民俗学家钟敬文的《荔枝》,文章引述了大量有关荔枝的风俗典故,抒写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情趣;初三上册第四单元选取了香港剧作家杜国威的《人间有情》,让学生感受剧中人的爱情、亲情、宾主情,并了解由粤方言和广东音乐等元素构成的岭南文化特色。

教材还在多元化方面予以更充分的体现,除了常见的经典外国作品,还选用一些与澳门有关联或是更符合学生特点的作品,如葡萄牙诗人的《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美国剧作家厄内斯特·勒曼的《音乐之声》、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等。不同的文化元素也促进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

(二)对标澳门基本学力要求,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阶段性

《中国语文》的板块整体规划,与《中文基本学力要求》大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内容与活动的设计均根据基本学力要求。教材注重依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在内容编排和练习设计上,体现语文能力与澳门《中文基本学力要求》的螺旋式上升,也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阶段性。

从该教材阅读板块的设计,可看出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非常丰富,也可体会到教材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特点:

表1 初中《中国语文》阅读板块一览表

各册第一单元均为古诗文,奠定了文化基础;同时古诗文、粤剧等传统文化还贯穿在其它单元,强化了文化传承。

(三)教材选文体现经典性、时代性和多元化

澳门《初中中文科课程指引(第一语文为教学语文)》(2016)〔3〕中指出,教材选取学习材料的原则应该是:规范、适切、多元、生活、有趣、启发。也就是说,要求教材的文字清通纯净,能成为学习典范;学习材料要配合课程学习目标,内容健康,思想积极;恰当应用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 数码文本、多媒体材料等不同形式材料和题材,以适合不同学习需要;灵活运用生活学习材料,使学习能配合生活需要,贴近时代步伐;教材内容活泼有趣,能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学习;而且应该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思考,刺激思维发展。

教材编写组对照课程指引要求,在选文方面下了功夫。选用经典课文自然是保险的,但也容易让教材显得相对陈旧而缺乏特色。这套《中国语文》在保持语文教材经典篇目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增加了不少新的、多元的选文。除了前面提及的香港张晓林、广东钟敬文、香港杜国威、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等作家的作品是以往语文教材中未见的,另外还有常见作家的新选文,如李汉荣的《外婆的手纹》、莫言的《马语》等;有古诗文的新选文,如张岱的《白洋湖》、班固的《文翁传》等;有反映中国当代生活的选文,如刘孜铭和吴唯臻的《太空中的衣食住行》、范炬炜等人的《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王有德的《让沙丘绿起来,让职工富起来》、傅莹的《世界正在认识中国》、何江的《在哈佛大学的演讲》等。

另外,初一上册综合活动“寻根之旅”的活动材料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家谱系统图、人物照片墙、家庭树等,呈现出材料形式的多样化。这非常符合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对阅读的要求,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这些新的选文和材料都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和多元化,很好地落实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当代文化的认同、多元文化的理解。

经典作品结合时代性、多元化作品,使该教材区别于内地统编语文教材,也区别于香港版的其他教材,体现出鲜明的澳门特色。

(四)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

这套教材以读写内容、语文综合活动作为主线,强化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带动思维发展与提升,渗透审美鉴赏与创造,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教材内容丰富,阅读板块是重点,其中包含了精读、自读、推荐阅读三个阅读层次:精读以教师教读为主,以经典或典型课文为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提供范例;自读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助读,通过迁移阅读、延伸阅读推动学生阅读策略形成、阅读素养提升;推荐阅读由学生自主阅读,与内地的整本书阅读理念相通。三层级的阅读也体现了阅读能力中检索信息、理解、评估和反思的梯度训练。

以初一上册的阅读内容为例,可以具体地看到三个阅读层次在教材中的体现:

表2 初中《中国语文》一年级上册阅读篇目安排表

这些阅读内容充满了文化传承特色,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文化认同。

(五)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习活动的参与,符合中学生学习心理和特点

教材中的聆听与说话、写作活动,除了有内容,都设计了评价表格,包括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了同伴学习的作用。另外,内容安排也关注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如从初中一年级上册阅读、写作以外的板块安排可以看到,聆听与说话的内容很能调动学生兴趣,综合活动的“寻根之旅”设计的活动是让学生去“寻访家族印迹”“讲述家庭故事”,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蕴含了从家庭、家族了解族群、民族文化的内涵。

表3 初中《中国语文》一年级上册部分内容安排

整体而言,初中《中国语文》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强调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选文方面注重经典性、时代性和多元化,在内容和体例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出较好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阶段性。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其文化认同与传承功能不容忽视,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载体和媒介,在母语课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更值得关注。

由本土主导编写的澳门新语文教材《中国语文》是澳门语文课程与内地语文课程融合的成果,突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反映出澳门语文教材有了突破性新发展,也意味着澳门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如何在语文教育实践充分发挥该套教材的文化功能,应该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澳门的语文教材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空间大,发展的前景让人充满了期待。

猜你喜欢
学力澳门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学历与学力
澳门回归日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浅谈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