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燕
自2019学年开始,上海市作为全国高中新教材使用的试点地区之一,率先在政治、语文、历史三科全面使用新教材,承担着新课程、新教材先行先试的重任。青浦区非常重视高中语文“双新”工作推进的实践与研究,以“加强单元设计、落实核心素养”主题研修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又指出:“语文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规律。”可见,课标非常重视语文的各种实践活动,课堂理应成为创设各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三天写给妻子陈意映女士的一封绝笔书。它从属于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这一人文主题,归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增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实际的指导性作用。
作者语言功底深厚,情感自由真挚,不事营构,笔随心动,使得这篇文章极具文学色彩;作者在与妻子解释“舍汝就死”的原因时,做到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也使得这篇文章具有明显的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故而,这篇文章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在把握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归属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探究说理妙处,以深入把握作者的人格形象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从而积极思考当代青年的抱负和使命。
1.通过品味语言和诵读法,感悟作者的爱妻之情和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不事营构,自由抒写及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的写作手法。
3.在作者的两难选择中,深切感悟其“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人格魅力,激励自身勇担时代使命。
环节一:爱妻之情、爱国之情是否矛盾?作者是如何向妻子解释的?
活动设计:配乐朗读。关注抒情和说理的特点。
师:那么文中的哪些语段能体现作者深爱着妻子?请找到最能打动你的段落,读一读,品一品。
生1:课文的第四段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和妻子的新婚生活,表现了诗情画意和温馨甜美的画面。作者无法忘怀妻子,表现了对妻子的挚爱和眷恋。
师:很好。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片段。
生1(朗读):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2:我觉得还是有点平淡的。我觉得这里的环境描写比较好。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2: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这个日子前后月亮应该是很明亮皎洁的。一个”筛“字说明周边的绿化很好,月亮的光亮就从筛子的隙里点点滴滴地漏下来,当时环境很朦胧也很清幽,两人并肩细语的画面很温馨和谐。
师:所以你觉得刚才同学的朗读缺了什么?
生2:甜蜜幸福的感觉。
师:就这么简单?联系一下作者写信时的处境。
生2:“及今思之,空余泪痕”,作者此时应该也很痛苦。
师:回忆中的景色很美,新婚生活浪漫甜蜜,可是联想到眼前的分离,大家觉得作者的痛苦程度是怎样的?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
(底下同学们纷纷提示)
生2:以乐景衬哀情。
师:对了,以乐衬哀,倍感其哀。所以朗读的时候,我们能否体味一下作者此时的复杂情感?应该怎么读?你能试试吗?
生2:一开始回忆是甜蜜的,后面逐渐悲伤,越来越悲。
(此时配乐响起,生2朗读,学生们沉浸在生2的深情朗读中)
环节二:尝试用对联的形式给林觉民作出人物评价。
活动设计:写对联(PPT展示以下内容)
写与妻书,___________泪洒方帕,
赴辛亥义,___________血染黃岗。
横批_________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眼中的林觉民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有情有义、有家国情怀的人。
生2:爱妻子,更爱自己的国家。
生3:舍生取义,也温柔缠绵。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接下来我们来为林觉民写一副对联,把你们对林觉民的认识写进对联里,注意对联的格式要求。
(学生小组合作,5分钟后……)
师:我们请各小组代表来交流一下。
生4:上联我们填的是“儿女情长”,下联我们填的是“英雄气刚”。
生5:上联我们填的是“不舍娇妻”,下联是我们填“勇赴国难”,横批是“中华男儿”。
(台下有人叫好,掌声响起来)
师:虽然格式上有点瑕疵,“赴”字和前面的“赴辛亥义”重复了,但是你们小组的对联很有气势,尤其是最后的横批。那么请你完整地读一遍。
(生5气势如虹地读出,台下爆发起阵阵掌声,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在《与妻书》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五个学生活动,依次是:活动一:配乐朗读——品读具体语段,把握林觉民对妻子的至爱深情。活动二:拟写对联——总结林觉民的形象。活动三:讨论辨析——林觉民对国家尽责了,那么对自己的家庭尽责了吗?活动四:观看《中国速度》的短片——思考当下青年的使命和抱负。活动五:以陈意映的口吻给烈士写一封回信。通过这节课,我对如何设置课堂活动、落实核心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收获。
1.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活动,提升课堂魅力。
温儒敏总编在指导新教材使用时建议:教案的设计形式要改一改,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
在《与妻书》的预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一读就会,他们很快给林觉民的形象贴上“英雄”“舍生取义”“爱国”这样的标签,对于烈士的印象其实并不全面也不深刻。基于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引导在字、词、句的赏析中对林觉民的形象有真切而深入的认识。然而,一味地赏析字、词、句,课堂也难免显得机械和枯燥。于是,我设置了“配乐朗读”“写对联”的学生活动。学生们或沉浸在深情朗读的抒情氛围中,或在对联创作中合作探究,将对林觉民的感性认识化作了笔尖的理性认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是理想的,学生学习情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此时,他们眼中的林觉民不再是一个干瘪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这样的人让人亲近,使人敬仰。这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之,学生活动的设置,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了课堂,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不只是为激发兴趣,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锻炼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科学设置学生活动,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活动的设置不是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是为了从根本上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一节课需要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是否符合当下的学情?多个学生活动之间的关联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老师思考和研究的。“不要把活动简单地理解为课外活动,更不要安排那些和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活动还是读书,还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三件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温儒敏语)。
《与妻书》的活动遵循这三件事,在五个活动中,活动一是基础,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味林觉民的喜与悲,感受人物形象。活动二是活动一的理性总结,指导学生尝试写对联,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两个活动对应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和创造”;活动三又是活动一、二的升华,它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是基于学生学情设置的。王荣生教授也说:“活动设计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即学情的分析,找准学习的‘困难点’,再依据‘困难点’设计活动环节。”在对林觉民是否对家庭尽责的开放性思考中,對“家”与“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有理性认识,形成顺应时代潮流的价值观。
总之,一节课如果有多个活动,那么活动与活动之间不能简单重复,也不能割裂分离,而是前后关联,独立又统一,它们指向不同的能力层级,落实不同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