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春
研究于漪老师的作文讲评课,首先要研究于漪老师的语言观。“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立意是育人,立足点是语言认识。教学的关键是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要通过立言来立人。语文教学绝不能重“术”轻“人”。这是于漪语文教学思想的根基,研究于漪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思想,也需要从她的语言论述入手。
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于漪老师教作文》《妙笔生辉——于老师教记叙文》以及《于漪文集》中的部分章节,此外还散见在于漪老师发表在期刊杂志上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文章中。作为教育家的于漪,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到而深刻的教学思想。她认为,讲评的功能是多样的:一是传授知识,提高认识,从具体材料上升到写作规律来认识;二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促进智力的发展;三是激发写作热情,培养自信力,增强写作内驱力。
“在认知指导模式中,有的学者强调写作准备阶段之重要,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修改阶段对于作文更有影响。”于漪老师倾向于后者,她认为,“讲评是抓习作的‘点’,带习作的‘面’,抓学生中‘点’的问题,促进学生‘面’上的提高。应把每学期写作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习作中的情况有机结合,制定讲评计划,而不是无目的地随着习作‘飘’。要站在育人的高度评文育人。带领学生评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讲评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很好时机,凭借学生自己的材料培养他们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学生有贴肤之感,十分亲近,效果有时比学范文还强。”这些体现了于漪老师对习作讲评课的重视程度。
“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态度,绝不是靠教师的几次动员、教师苍白无力的说教就能形成,而是要用生动、具体的事例,精湛、睿智的语言,繁简奇正、各尽其态的文章,细水长流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唤醒他们的写作意识,让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美妙,点点滴滴渗入他们的心头。”
作为教育家的于漪,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教文育人的思想。她常说,“人”和“文”是分不开的,懂得人才能教好文。即要教好文,功夫在“文”外,要在爱学生、了解学生上下功夫。从于漪老师的50节作文讲评课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她对学生真性情的养护、对学生写作热情的激发、对学生点滴进步的敏锐捕捉。
(一)养护学生的真性情,书写真善美
首先,于漪老师认为,应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要重在正面激励,评出练笔的信心,评出练笔的热情,评得作者心里热乎乎、听者心里很羡慕,师生感情和谐融洽。渲染习作中消极的东西,罗列缺点,万弩齐发,最不可取。”无论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理想,还是她的语文教学观,抑或她坚持的写作讲评课的宗旨,都对“考试”只字不提,但有一个基本点贯穿了这些思想的始终,那就是目中有人,有一个个各有特点的鲜活的学生形象。学生世界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大书,读懂了这本书,语文教学中精心进行语言交、文字交、心神交,学生就会逐步告别“我不会”,走向“我会”“我行”。
其次,于漪老师善于触动学生心灵中的敏感区,引发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真想法,书写真善美。在《用真情浇灌》一文中,于漪老师列举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给布勒特上尉的一封信。信中针对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疯狂地焚毁圆明园并以此为荣耀这件事,严正地表明自己的观点。雨果在事情发生以后的第二年,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爱憎分明的信给布勒特上尉,义正词严地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劫掠的野蛮行径,谴责他们焚毁了亚洲文明的奇迹,断言他们将受到历史的制裁。于漪老师以此信为范本,告诉学生,写作文抒真情,情要健康、明朗、积极、向上。
再次,于漪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写作前与写作后的点滴进步。在她看来,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密切相关。她教看图作文,关注学生写后观看比写前观看有了多少进步,对学生两次习作之间的点滴进步,她热情鼓励,亲切和婉,让学生如沐春风。“点拨在学生未思、误断之处,把习作佳处挑明、阐发,让学生在反复对比中深入探索语言文字的内涵,具体领悟习作优劣原因,尤其在思想的深度、篇章的运筹和遣词造句的细微处说出道道儿。”
(二)吸纳母语的精神养料,培养责任心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什么样的教育观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语文教學观,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就决定了与之相应的写作教学观。在于漪老师看来,要把学生用母语写好作文的责任心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过程。何谓“责任”?就是应该做的事,应尽的职责。每一名中学生和母语应该有不解的情结。母语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睿智,对成长中的中学生是精神财富、精神养料。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对写作满腔热忱,但要千方百计引导他们热爱与自己血肉相连、呼吸与共的母语,有写的愿望,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性和责任感。”这是于老师对汉语认识的高度。母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周围,它形成了人的气质、品格,构成并传承我们这个民族的素养及精神。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于漪老师作文讲评课的立足点:讲评是写作教学系统中最后一个环节,且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修改文章就是修改认识,完善认识,使之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
几十年的教师生涯,让于漪老师养成一个习惯,课前、课后总要反复拷问自己:这堂课你教学生些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她看来,教有所得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底线。她的习作讲评课也遵循了这一教学原则。评析切实,精准指导,循循善诱,学生自然心领神会。
(一)遵循规律,重整体评改
目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修改作文,但很多学生是从学习修改错误的标点、错别字、病句开始的,再到结构、材料、主题等,最后逐步养成综合修改的能力。这样的修改思想违背了文章修改的一般规律,也造成作文教学效率的低下。于漪老师认为,批改时有个“总—分—总”的过程,先通篇阅读,对文章有大体上的了解,有总的评价,然后从词句篇章到思想内容一部分一部分推敲、改动,最后再总的阅读一遍,补漏改的地方,下总评。如果不按此程序,看到哪里改到哪里,不易改准确,有时会与习作者意图发生矛盾。正如张寿康先生在《文章学概论》中指出,修改文章应“先大后小,由全局到个别。”并将此上升到了修改原则的高度,且列为修改原则的第一条。近年来,写作教学研究领域产生了“过程写作”理论,把“修改”视为写作活动流程环节之一,主张修改应该是一个先大后小、由全局到个别的过程。这一研究与于漪老师的思想不谋而合,而于漪老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就已经践行了。
(二)厘清思路,重谋篇布局
很多老师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时,习惯于就技巧教技巧,教谋篇布局,常常习惯告诉学生要详略得当、过渡照应、繁简得当等等。在于漪老师看来,“谋篇布局能否条理,线索分明,详略得当,看起来是文字表达的问题,实质上是作者思路的问题。”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路子。于漪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作文讲评的症结所在,她强调要锻炼思考问题的条理性、严密性和逻辑性。
于漪老师归纳出谋篇布局的两条准则,“要突出文章的主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思维的逻辑规律”。第一点容易理解,第二点学生较难实践。于漪老师借助一学生习作《丹青点点画虫鱼》,告诉初学写作者条理清晰、层次明确的重要性。于老师先对习作做总体评价,接着指出文章的问题在于大框架搭好后在层次段落方面未精心谋划,最后又详尽地指出修改建议。“修改的方法是:删除第一、二个材料,其他材料次序作调整,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比如喜欢齐白石的鱼、喜欢八大山人画的鱼,和我画鱼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引起兴趣,还是作为学习榜样,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不仅材料显得凌乱,而且意思不明确。”“每一个段落里可以有几个小层次,每个小层次意思同样要表达清楚,标点符号要正确使用。如果胡子连着辫子,句子意思纠缠,条理就不可能清楚。”
(三)序列清晰,循序而渐进
于漪老师不仅重视作文讲评课,而且认为讲评要有序列,这一思想是十分独特而宝贵的。在《于漪老师教作文》一书中,记录了于老师第一次教初中时独创的初中作文讲评序列,由50次讲评构成。初中3年6个学期,前5个学期每学期8次讲评,最后一学期10次讲评。这50次讲评,由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条线交织而成,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逻辑,循序渐进。这50次講评,有些内容是适当反复的,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为对习作知识的消化、习作能力的形成、习作技巧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内化,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习作行为。
遇到讲评的内容重复时,于漪老师便改变说法,换个角度,深浅难易有所不同,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就“选材”这个点,第一学期安排在“着意原资妙选材”,让学生初步接触即可;第二学期安排“捕捉·截取·缝合”,第四学期安排“筛选与胶合”“围绕说明的中心选材”“要善于截取精彩的横断面”,侧重指导学生学习把分散的材料围绕主题胶合起来,以及在说明事物、场面描写中如何围绕主题选材,意在重锤敲打,使学生透彻掌握;第五学期指导议论文中的“选材”,如“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再次进行阐述。
(四)有法可循,不拘泥亦不教条
阅读于漪老师的50个习作讲评课例,发现每个课例都是围绕写作中的一个问题展开,读后总有一种顿悟感。所有写作规律的揭示都建立在对实例的精妙分析上,且方法多样,自然而然,绝不牵强附会,使读者如沐春风。以下列举几种:
1.对比分析,归纳要点
在《榜样》习作讲评课上,于漪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进行三次对比:①把印发的习作《榜样》与《记一个最熟悉的人》中的“徐阿婆”进行比较;②对《榜样》的两篇习作进行比较;③把《榜样》和第六单元中有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进行比较。”三次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梳理认识,领悟写记人类文章,要写具体,首先要做到看仔细,从中提炼出观察需要“目光敏锐、永不罢休”。
2.示范交流,一篇带多篇
在《可爱的小生灵》习作讲评课上,于漪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先朗读示范,激发兴趣;重点评析,体会生活情趣;综合评论其他习作,寻找可借鉴的写法。课后布置作业,针对本次习作“描形较好、摹声较弱”,让学生写一段摹声的话。
3.开启想象,重点剖析,讨论归纳
在进入中学的第一次习作讲评课上,于漪老师注重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明确写作常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夏天的夜空》三篇习作,开启想象,修改文字上的毛病。于漪老师挑选了三篇比较好的习作,并特意在文字上作了一些加工润饰,但又留了一点毛病让学生讨论修改。紧接着,于老师指导学生以《天上的街市》为借鉴,体会开启想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评目的清晰聚焦,重点在指导如何选择想象的触发点。由于是刚进初中的学生,于老师的讲解具体生动,贴近学生。讲解中穿插了《天上的街市》和《夏天的夜空》三篇习作中的典型句段,学生容易接受。讲解完后,于老师不忘请三位同学朗读习作,其他同学边听边开展想象,体会上述要点。这样的教学过程背后彰显了于老师的学生主体观,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智慧技能。语言和思想是写作的两大要素,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来表达和记录思想,语言运用是写作的外在表现,而在语言表达之前,有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可以说,思维是写作的内在动力,思维是写作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对写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文章实质上是改思想。”“青年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辞藻华丽就是文章写得好,殊不知思想是灵魂,文字是躯壳,离开了正确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文字再漂亮,也是空洞无物,‘站’不起来的。要训练‘写’的能力,就得双管齐下,既练思想,又练文字技巧。”
于漪老师站在锤炼思想的角度,为我们道出了修改文章的真谛。“思想明确化、条理化了,文章才有可能文从字顺。修改是一种综合能力,词句、篇章、写作方法,与文章相关的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熟练运用,这样修改时才能把问题看准,才能改到点子上,眼高才能手高,眼不高,笔下是修改不出水平的。”
在于漪老师的习作讲评课上,学生不断地提笔写,选择恰当的词句、恰当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认识、见解与感情;学生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比较、分析、辨别、提炼,使认识渐丰富,思想渐趋深刻。“中学生作文要加点钙,不做大气的人,怎么可能写得出有骨力的有棱有角的大气的文章?”她用加钙的作文讲评课,指导学生写大气的文章,做大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