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于漪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2021-05-12 12:22吴雪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5期
关键词:于漪同学语文

吴雪

自从走上教师岗位,于漪就从未离开过基础教育的三尺讲台。她胸怀江河世界,渡人无数,桃李万千;她坚持教文育人,写下数百万字的教育著述,促进教育改革,将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于漪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但她最喜欢的称呼还是“老师”,她用一生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誓言。

教师首先是个大写的人

1929年,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在她8岁时,日本侵略者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于漪就读的薛家巷小学即将解散。在最后一堂课上,音乐老师教同学们唱《苏武牧羊》,唤起了于漪幼小心灵的爱国意识。连天炮火中,于漪辗转考入镇江中学,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她深刻认识到求学的目的正是解救苦难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愚昧走向文明。

于漪1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告诉她,做人是最重要的:第一要心地善良,这才叫人;第二要勤劳,自己吃点亏、吃点苦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帮助别人。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于漪的一生。她经历过坎坷,是教育给了她力量;在此后的岁月里,她又把这种力量,赋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1947年,18岁的于漪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在大学里,曹孚、周予等教授严谨治学的品格和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她。大学毕业后,于漪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担任语文老师。第一次登上讲台,她非常紧张。一课终了,教学组长徐老师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不过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于漪常常反躬自省:入门了没有?用心了没有?语文教学的大门,于漪一辈子都在寻找。从复旦第四宿舍到几条马路之遥的四平路,于漪走了整整34年。穿过忙碌的人潮、喧嚣的市声,她的脑海里却上演着课堂上的一幕一幕。“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就在脑子里过电影,这堂课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样形成高潮,怎样结尾……”

于漪为自己准备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白天,她站在教室窗外,看别的教师怎么上课;晚上,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就这样,精彩的思考成了她教学中的养分,缺点也慢慢被克服,教学育人渐入佳境。

1977年,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许多观众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的风采。在语文教师们的眼里,于漪老师就是教育界的“明星”。就在那一年,于漪带教过的77届两个毕业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学生们竟然在毕业时100%考取了大学。1978年,工作突出的于漪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于漪说:“教育的秘密在于从来不以分数评判学生,而是提倡‘教文育人。”同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兴奋的于漪找到学校的数学老师,说:“我们唱个‘双簧,你给学生讲陈景润的科学贡献,我讲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于漪看来,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教会孩子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建设其精神家园,塑造其灵魂。

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凭着超前的教育理念,于漪走上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进行大刀阔斧的颠覆性改革。她让教师实行坐班制,学生一剪头发,二穿校服;抓两代师德教育,规定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不一定都提倡;请盲人乐队讲述生活强者,请离休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

于漪对教育的初心不改,她柔弱的身体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她常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学生就是我的天下。”她教过的学生,十几年后再来看望她,还能把她在课堂上讲过的话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有的还能记起当时她在黑板上的板书。

一位青年老师听了很多节于漪的课,发现她每节课的内容都不重复,哪怕是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不一样。

于漪觉得,“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应改为网格式的互动教学。她认为学生是可变量,老师的任务正是用敏锐的眼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上海市特级教师王伟,曾是于漪教过的学生,他说:“于老师教我的3年里,有许多个印象深刻的‘第一。”

王伟记得在一堂公开课上,于漪给同学们布置了题目为“一件有趣的事”的练口作业,他第一个举手走上讲台演讲马戏团猴子爬杆,得了80分的高分,“这个80分给了我自信与勇气。”每堂课前,于漪只布置一个任务——预习课文,认真朗读,仔细阅读,课堂上提出问题,最好能提出难住老师的问题。对王伟来说,这是对语文学习全新的认识颠覆。

“那时没有网络和参考书,同学们私下你追我赶,在一堂《变色龙》的公开课上,同学上台板书后没有波澜,而于老师改完后全班掌声雷动。”于漪总是在不动声色中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了。

教学工作之余,于漪利用課余时间学习教育理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每次读到这句话,于漪就会想起自己一次难忘的教育经历。

于漪教过的一个女孩做操不认真,反复指导还不予理睬。情急之下,于漪竟然叫出了这名学生的外号,而她一直告诫学生不要以外号称呼同学,但是自己却没做到。事后,于漪真诚地向这个同学道歉,这份歉意来自她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尊重。

从教以来,于漪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她认为: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种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走到学生的心里,与他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体会他的想法。

一个男孩是班级里有名的调皮大王,甚至连他的父亲对他都彻底失去了信心。男孩父亲对于漪说气话:“这个儿子我不要了!”于漪并没有推托,而是把这个“爸爸不要”的孩子带回了家。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真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学生心中才有老师的位置。”于漪说,“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

猜你喜欢
于漪同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