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幸福人生的素质教育

2022-03-05 22:57叶帆陈畅
成长 2022年2期
关键词:做中学幸福素质教育

叶帆 陈畅

摘 要:教育應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幸福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创造幸福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培养全面素质。为此对学生需要采取平等、尊重和赞赏的教育态度,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并且要支持鼓励学生获得最大的自信。

关键词:幸福 素质教育 教育态度 做中学

教育具有社会价值取向的目标和促进个体发展的目标。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时,教育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幸福。不仅要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着想,还应关注他们今天的幸福体验。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创造了新的生活[1]。在学生时代享受幸福生活,体验生活的幸福,他们就会确立创造幸福的信念,获得创造幸福的能力。在生活中教育,在做中学,快乐地学习是学生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人生需要独立自主的思想人格,需要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需要有效行动的实践能力。在家长视野中关注学生幸福人生的教育目标是:首先,培养学生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而不管将来拥有的财富多少、学问高低,因为财富和学问并不必然代表着快乐和幸福。陶行知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2]第二,培养学生做一个明智的人。做任何事情要用明智的办法,即“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把原本不正确的事情千方百计地加以修饰,以便让人看上去是正确的。因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所以做人做事都要体现真理的亮光,要做一个真善美的有灵魂的人。第三,做一个和谐的人。自我的内心世界和谐,表现出来的外在追求和谐,与伙伴相处和谐,在家庭、集体和社会中都能和谐地融入。这意味着在合作与交往中是幸福的。陶行知认为,生活中处处有教育,那么作为生活场所的社会也理所当然是教育的场所。也就是说,社会含有学校的功能,用他的话说就是“社会即学校”[4]。上述教育目标在关注学生幸福人生、培养全面素质的同时,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内在能力也是必然的结果。

1 基于家长视角对学生的教育态度

教育态度是学生成长的至关重要的环境条件,它决定了教育方法、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向。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 is everything)。美国西点军校的一句名言也是“态度决定一切”[5]。关注学生幸福人生的教育态度包括:对学生积极肯定的预先认识、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1.1 积极肯定的预先认识

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很容易被儿童未成熟的外表所误导,认为他们年龄小、不懂事,缺乏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处处需要帮助的弱者。其实不然,正如杜威所说“生成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的状态。未成熟的状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6]在尚未具体教导学生,学生还没有表现出各种兴趣、能力之前,事先认为学生天然地拥有各种能力,这些能力是潜在的,就象基因密码尚未被显性地表现出来。只有得到大人的引导、支持和帮助,学生自己在相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思考和练习,儿童的本能和天性所蕴含的潜力才会逐步显现出来。这里要注意,不是抱着挑剔、指责和批评学生的态度,要求学生先有良好的表现,然后才给予支持,而是首先要无条件地相信学生并给予条件保障,以便学生的潜能有条件充分显现出来。

笔者孩子几岁的时候,在睡前经常给她讲故事。后来她就自己照着故事书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边念边讲,能够完整地讲完一小本书。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她能拿着六七百字的稿子流畅地发言。但是,直到这时家长并没有教过学生怎样识字和阅读。上小学后,有一天看电视,电视新闻提到张海迪,学生说她知道张海迪。我问她“你怎么知道的?”她说语文课外阅读上有。原来在家长并不了解的情况下,每个学期她都阅读完了厚厚的一本语文课外读物。她还说,刚开学拿到新课本以后,一般地她会把所有感兴趣的课文都看一遍。等到学生上初中的时候,她每学期都要读好几本书,有时候,下午开始直到晚上,一本书就看完了。阅读让学生摆脱了“人工喂养”,能够“自主觅食”。回想起来,家长给学生讲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使阅读潜能充分显现出来。

1.2 平等地对待学生

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身份地位或年龄辈分较高的一方的观点信息常常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正确的,以至于身份地位或年龄辈分较高的一方就就成了真理、价值观和判断标准的代名词。家长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家长制权威思想影响,不容易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待学生,往往批评多于赞赏、怀疑多于信任、训斥多于引导。平等地对待学生,就会肯定、赞赏和信任学生,学生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能够根据其自由自在的意愿表达其真实的想法,能够参与讨论、判断和选择,能够根据兴趣爱好做事,当然因为迁移作用也能将暂时没有兴趣但不得不做的事完成好。在大人的引导、支持和帮助下,学生可以自主管理、自觉成长。不平等地对待学生,就会更多地怀疑和批评学生,或者命令摆布学生;学生在压力和逆境中,尽可能地用良好表现来证明自己,这样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倍感艰辛。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7]“我们应该跟我们的学生学习,不拜儿童做先生,就做不好先生。”[7]教学相长乃教育之真谛。“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3]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适当地托举学生也是应该的,正所谓“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

笔者学生五个月大之后,请院子里的一个老教授家帮着照看,一直看到两岁。那是一个大家庭,当时全家十一口人,都喜欢学生。有时,我们傍晚接回学生,刚到家她就不高兴,有一次把家里茶几上的东西扫到地板上。可是在几分钟之前,在老爷爷家如鱼得水,自由自在,非常地高兴喜乐。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们自觉地反思我们错在哪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刚一回来,我们就问她:“你在老爷爷家听话没有?”如此等等。可是在老人家一直是被夸赞着的,欢腾玩耍,没有什么听话不听话的嫌疑。后来,一接回家,我们也改用赞赏的办法,学生就和在老人家一样高高兴兴,再也没有把茶几上的东西扫到地上。学生小学中学一直到刚刚收到港科大直博录取通知书,一路走来,我们对学生教育都是抱着平等的态度,抱着信任、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1.3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内在驱动的奋斗追求,是她(他)本人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其所在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财富和价值的来源。兴趣爱好意味着,在各种门类的知识和活动中,学生对某一门类的知识、活动具有天赋并且反应敏锐,兴趣爱好还意味着自发地、持久地努力付出和不懈地追求。与枯燥的内容相比,她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要多得多。兴趣所引导的巨大付出在不知不觉中会不断超越原先自我预计能够达到的最大程度;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其毅力、耐力和意志力不断增强,实际能力也正在迅速提高。在将来的工作和研究中,其努力付出、贡献成果和创造的价值必定是他本人尽可能达到的最大值。所有这些过程都是自主的、能动的、快乐的、幸福的。当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并不都是兴趣爱好范围内的事情,对于枯燥乏味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因为迁移作用,将追求兴趣爱好所形成的毅力、耐力、意志力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贯能力,运用到没有兴趣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上,同样能完成得很好。

2 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实践出真知,首先要让学生多实践,包括动手操作实践、社会交往实践和综合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与选择。因为未成年人的种种不成熟表现,不管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还是她的思考和判断,当然都离不开大人的引导、支持和帮助。实践乃素养之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为适应变动不居的生活需要不断地探求实践。探求实践就是“做”,“做”即经验或者对经验的改造与改组。不断发展的经验就是不断提高的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经验包括思想、知识、方法,还包括态度、情感和道德意识。“经验作为一个起点,确定我门所探究的问题;经验作为终点,检验思维和理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推理的有效性。” “知识乃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8]知识的产生依赖于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就是行动。知识和行动是有机统一的,即知行合一。生活实践的真实情境产生真实的问题,真实情境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所碰到的疑难问题与直接参与者休戚相关,亲力亲为的直接参与者就是事情和问题的主人翁,全身心的参与能够调动参与者自己的智慧潜能,包括情感、意志、毅力、耐力。通过对真实生活中具体情境引起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经验、知识和能力就从学生内心之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2.1 玩耍是天然的社会实践活动

玩耍是学生的天性,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健康。玩耍是最好的锻炼方式,有利于身体健康;玩耍是学生天然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带来与人相处和社会交往的体验,对于与伙伴们玩耍过程中遇到的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大人帮助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并解决,不仅能提高思想认识,还能提高实际交往能力。

有一次,笔者和学生在学校家属院里玩,她看见有两个学生从幼儿园的铁栅栏的藤蔓上摘了许多像豆荚一样的野果子。她也想要,我就帮他找,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她就想找那两个学生要,对她们说:“您们是姐姐,应该让着我,给我一个。”她们并不理会,没有想给的意思。我家学生因为有大人在身边,所以想要硬抢。我赶紧喊住她,叫她找人家商量,教她说:“妞妞姐姐,你能不能给我一个?”能给就给,不给就算了。结果她去商量了,人家挑了一个最大的、最体面的给了她。我说,今天要是不商量,硬抢,不仅不能得到想要的果实,反而还要打起来,弄得大家都不愉快。这次体验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开始懂得采用彼此尊重的协商方式,既能解决问题,又不引起冲突。

2.2 动手操作实践就是在做中学

“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具有从事各种活动的本能,其中做的本能最为重要,于是兒童应该从做的活动中学习,即改造自己的经验。”[9]学生的好奇心必然包括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亲手实践探究是学生独立地、自主地认识思考并掌握知识或技巧的途径。但是因为学生初次尝试以先缺乏动手操作的经验或能力,一般都会动做不准确或操作不当,因此很可能给大人制造麻烦。大人因为对学生不放心或为了避免麻烦,往往不许小学生动手尝试。如果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学生就会缩手缩脚、顾虑重重,不敢放心大胆地做任何事。束缚了手脚,也就束缚了思维和想象。只有放心大胆的做事,才能在做中学,才能引发思考和创意,才能越做越好;当然大人必须确保动手尝试是在安全的范围之内,包括带来麻烦的成本是在可控范围以内。笔者学生很小的时候,她要自己倒牛奶,记得是将袋装的牛奶倒入一个杯子里,袋子在杯子的正上方,眼看着就要倒到杯子的前面。我没有打断他,只是准备擦桌子或拖地。当然她的第一次尝试是不成功的。但是学生从不成功的尝试中认识到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因此第二次倒牛奶一般都是正确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和经验,到了幼儿园还可以帮别的小朋友倒牛奶。如果不许学生动手,让大人包办代替,那么她就得不到尝试的机会,也就得不到“做”的经验和由此掌握的正确方法。

2.3 让学生学会花钱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

和尚念经是修炼,和尚下山化缘也是修炼。“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10]“道在屎溺”讲的也是类似的道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学习,学生更广泛的生活实践,比如如何花钱的实践,是难度更大的综合学习。钱的形式是带符号的纸张,钱的作用是立即可以感受到的购买力以及消费的乐趣。但是怎样使用钱,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思想道德伦理,反映的是心灵境界。让学生花钱,其意义在于:第一,培养学生自理自主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合理开支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心灵境界。很多学生直到成年,都没有自主支配花销的经验和能力。如果从几岁开始,培养学生如何花钱,那么等到成年以后,不仅会做人做事,而且善于合理开支。合理地享用或与人分享自己所创造的价值,将是幸福人生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笔者给学生足够的零花钱,足够用于书本学费、购买衣服、买零食等,由她保管并自主支配。当然大人应在事前事后给予分析与评价,以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有一次,她约好了另外三个同学一同去吃比格,此后又去家佳源三楼玩游戏。回家后,她说,有个同学没带够钱,我问“那怎么办?”

“我们三人在里面吃,那个同学在外面等着。”

“那多么不合适!人家在外面等着,没吃午饭,你们在里面正吃着,能吃得下吗?”我停了停,接着说:“一起去玩,哪能叫人家在外面等着?实在不行,你管她吃比格的钱就行!”经过家长提示,学生也感觉非常不妥,并对那个伙伴感到歉疚。经询问了解到,她们吃完比格后去家佳源三楼玩游戏,每人花费25元,我说:“有点贵。到广场划船,大的皮划艇25元,足够你们四个人一起坐。户外运动还更好玩,共计可以节省75元。”她说:“是的,下次再玩,就去广场划船。”通过后面几句谈话,学生懂得了尽可能用经济合理的开支,去达到最好的消费效用。

3 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与选择

康德指出,青年人“不应当学习思想,而应当学习思维,如果人们希望他将来应当自己走路,就不应当背负他,而应当带领他”。[11]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面对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并且比较每一方案的优劣,应该选择哪一个方案,学生自己明明白白。如果学生正在用自己的办法做她自己的事情,而我觉得有更好的办法,一般地,我会告诉她我的建议,并且告诉她可以选择我建议的办法或者仍然采用她自己的办法,或者综合产生一个新的办法。结果表明学生一般地都会选择最优的方案。一般地,如果学生的行为表现其中有一部分我有可能看不惯,但是如果能够预料到,她长大以后不会因此养成坏习惯,那么,我尽量不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随便地干涉学生的行为。但是如果预计到学生现在任性做为的苗头,在她长大以后肯定会成为一种坏习惯,那就一定要严格管教,不可以妥协。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习惯和自己有差异,只要不是差错就可以。哲学家罗素说过,正是参差多样才让世界變得美,参差多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6]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与选择,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敢于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担当责任,并且勇于创新,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幸福、福利和利益。

有一次,学生和她的几个伙伴在我家玩,学生给跳跳球打气并插上塞子,结果在塞子插好之前,打满的气已经跑得差不多了。我告诉她:“你不知道让小伙伴帮你嘛,你打气,让别人帮忙插上塞子。”她采纳了我的建议,可是这一次打满的气跑掉得更多了。她埋怨小伙伴:“就怪你,动作太慢,气都跑光了!”等我意识到在家里不见那个学生的时候,我赶紧跑到窗户跟前用目光向外面找寻,只见那学生的背影拐过幼儿园院墙的拐角,朝他自己家方向跑回去了,怎么也无法叫回来了。我感到特别不合适,转身问学生:“要是你帮人家,别人埋怨了你,那你会怎么样呢?”她说:“我会坐在地板上不说话”。我接着说:“如果是脾气厉害的学生,可能把跳跳球的塞子扔到窗户外面,让你找也找不到了。”我继续帮学生分析:“如果不埋怨他,还有哪些可能的办法呢?是否可以让另外一个小伙伴帮你,并提前鼓励他,让他动作快一点呢?爸爸坐在沙发上,也可以叫爸爸帮你呀?是否可以不埋怨第一位同学,而是告诉他动作快一点,你们重新再来一遍呢?再说了,无论任何人帮得好或不好,总归都是帮你;如果你不满意,完全可以回到最初自己打满气、自己插塞子的老办法,因为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嘛。”最后,我问学生:“可能还有更多的办法,我们暂时没有想到。在已经想到的办法中,你认为哪种办法最好呢?”她说:“最好是告诉他动作快一点,我们再努力一次。”

4 支持鼓励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自信

学生像小树正在长大,大地喜欢给他们天然的引力。没有引力不行,小树不能深深地扎根。但是光有引力不够,“小树”更需要向上生长的支持力量。不管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还是独立思考与判断,都离不开大人的支持与帮助。关于考试,我告诉学生,学得多是最重要的,考得好也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平时要支持学生多学,而不是强调或要求学生考试时考得多么好。如果学生所学到的、所掌握的完全达到或多于学校的课程要求,那么在课程标准要求范围内的考试没有达到满分或全班第一,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支持学生多学,学生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自信;强调考试考得多么好,那么学生承受的压力也是对精力的消耗或分散,以至于不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有一次,学生回家,兴致不高,说数学考了84分。我问她,剩下的16分题目搞懂没有,她说搞懂了。我告诉她:“这和考100分就是一样的了。”很多家长选择埋怨学生,但是埋怨改变不了已经过去的考试成绩,埋怨还会造成自卑、压抑或委屈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埋怨并不代表正在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考试60分,我会告诉学生,晚上我们抓紧时间,将那40分的难题搞懂。40分的题都搞懂了之后,我会告诉学生,你今晚的进步是最大的,因为将最难的40分题都搞懂了。我还要告诉她,现在试卷上100分的题你都会了,与考试100分没有什么差别。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立即行动解决最新出现的问题,解决而不是搁置,鼓励而不是埋怨,给予向上的支持力而不是向下的压力。

有时候学生作业多,身体状况或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比如说有一点点小感冒,因此可能情绪烦燥,这时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支持。记得不只一次,学生背课文时烦燥。我告诉学生,我先背,她检查;之后她妈妈背诵她检查;最后学生背诵我们检查。在学生容易出错或背不过去的地方,我也假装着出错,让她发现错误并纠正。这样学生背起来非常顺利且不会感到压力和枯燥,因为有支持的力量。

基金项目:青岛理工大学教学改革模式示范课程立项10335357-F2020-077。

参考文献:

[1] 张立正.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9(05):66-67.

[2] 方华明.万世师表 知行合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J].教育与职业,2006(10):112.

[3] 朱永新.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的论述新解(上)[J].物河南教育,2020(01):12.

[4]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

[5] 史振魁.态度决定一切.

[6] 孙丽丽.儿童哲学教师的“宽容者”角色及其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20(11):11,12.

[7] 朱永新.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的论述新解(下)[J].物河南教育,2020(02):26,29.

[8] 王凤,张兴.杜威“做中学”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探析[J].成都师范大学学报,2020(02):36-37.

[9] 陆有全.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8.

[10]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城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05.

[11] 康德.康德教育哲学文集[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6-77.

作者简介:

叶帆:(1966—),男,安徽潜山人,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做中学幸福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