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妹
《大青树下的小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一所边疆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学生上学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充满自豪和赞美的语气点明题旨。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關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何为新鲜感?对小学生而言,陌生的、没见过的词语就有新鲜感,如“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查阅“资料袋”来认识;而熟悉词语的陌生组合也有新鲜感,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等,通过赏析这些词句,学生可以为“表达”积累更多的素材。
本文以《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落实本文的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
一、巧用预习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对不会的内容产生疑问,然后“带着问题”进课堂,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
1.字词预习单——有的放矢
传统的预习字词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读一读课后生字,再组几个词,比较简单,也很低效。笔者则是这样设计字词预习单的。
①读一读: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不会读的做上记号。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分别有几个自然段。
③认一认:列出文中的生字和词语,认读生字词,给你觉得难写难读的字词做上记号。
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便于在课堂上有选择地讲解某些重点字词,节省字词教学的时间。
2.阅读预习单——事半功倍
①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陌生?
②想一想:文中的小朋友做了哪些事?有哪些学生?学校是怎样的?
③搜一搜: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搜集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课文的理解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找出课文中觉得陌生的词语,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做铺垫;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少数民族资料,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品赏新鲜词句,落实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并主动去理解这些词句,增强阅读感受。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新鲜感的词句”,笔者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词串诵读,再现“新鲜感”
教学中,笔者首先将课文中的词语编成顺口溜,如“傣族景颇阿昌族,绚丽多彩德昂族”“坪坝开着绒球花,猴子摔跤都没输”等。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回忆课文内容,兴致盎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2.耳目一新,聚焦“新鲜感”
在教学中,笔者以“文中同学们上学的场景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通过分析,学生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服装不同。通过品析“从……从……从……”“有……的,有……的,?还有……的”“向……向……向……”句式,学生发现词语是新奇的,句式是工整的,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
本文内容鲜活,“新鲜感”遍布全文。在教学中,笔者还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通过质疑解疑、朗读体验来关注文本内容,让学生体会这所小学的乡村气息、民族风情,认识到修辞的妙用。
3.拓展阅读,巩固“新鲜感”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迁移运用课堂所学,笔者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了《开学的第一天》。首先出示学习要求:①开学第一天有什么特别的?②哪些词语和句子是有新鲜感的,请在文中画出来;③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经历寻找、提炼、重组、表达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语用能力。
三、落实言语实践,让阅读与表达相得益彰
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性。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学生的语文实践。缺少了语文实践,语文要素就只是抽象的语文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升了。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中理解文本。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篇采用散文写法,文质兼美,尤其是第一自然段中连续使用了三个排比句,简洁、生动、形象地呈现出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有层次的“排比”微技巧教学和“语用”实践,帮助学生渐进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
1.文本导航,感悟微技巧
第一自然段中有三个句式工整的排比句。笔者启发学生在朗读时关注三个句子的共同点,在交流互动中明晰排比的结构特点。然后,笔者指导学生再读三个句子,感悟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效果:不仅能让节奏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使内容层次更清楚,感情更充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情景交融,强化微技巧
第三自然段是对学生上课的描写,以窗外的安静突出学生读书很认真、很专注。笔者在讲解这一内容时,主要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和交流练说,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分析“从……从……从……”和“有……有……有……还有……”句式后,提问:“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发现这样的排比句很工整,读起来很美。
3.情境再现,夯实微技巧
在本节课最后的练笔环节中,笔者预设了这样的练笔:根据课文写法,介绍我们的学校,要求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熟悉的校园场景和丰富的学习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按照课文写法,基本都能写出“我们的学校”的特点,排比和比喻修辞的运用也比较恰当。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在言语实践中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研读教材,细化目标,提倡一课一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将语用训练自然穿插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表达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循序渐进地进行“语用”实践,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麻城市教科院)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