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枝,湖北省特级教师,全国教改先进个人,湖北省徐梅枝名师工作室、湖北省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主持人;先后三次获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执教的录像课获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基础课程教学应用优秀成果一等奖;潜心教研,笔耕不辍,在各级教育报刊发表6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近年来,徐梅枝老师携工作室28名核心成员致力于小学语文生长型课堂建构研究,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双减”是一次教育变革,也是一次重构课堂的机遇。笔者主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教育本身,回归学生立场。小学语文教师要捕捉课堂的生长点,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与创造的空间,进而构建有活力的生长型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思考、言语表达、自我实现的平台。
一、目标变革,对接学生的学
教师对语文教学起点的定位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置学生于“零起点”,不顾学生实际,按部就班地把课文从头讲到尾;二是主观判断教学起点,导致自己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如何改变呢?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真实基础,学生已知的不讲,学生未知又想知的取舍后精讲,让课堂从以往学生配合教师教转变成教师主动对接学生的学,使学生迸发出学习热情和思维生长力。
教学《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教师通常会把“感受达格妮心情的变化,体会礼物的珍贵”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这样定位没有体现对学生理解能力等真实起点的关注,因为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很容易体会到达格妮心情的起伏,感悟音乐家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无比珍贵,所以以此为目标的教学没有走出“教教材”的传统模式。笔者本着回归生本与文本的宗旨,把教学目标调整为“学习文章运用综合描写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和插叙的表达方法;变换角度,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改编故事”,并设计了“解读写法”和“运用写法”两个学习版块。
《十年后的礼物》在写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的综合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二是运用插叙的方法描写现实中与回忆中的人和事。笔者把解读第一种表达方法确定为本课的重点,组织学生读、悟、交流;把对第二种表达方法的认识确定为本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笔者设计了一系列能激起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如“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而且是在十年以后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个故事的起因,解开这‘十年之谜’。”“这个谜底,也就是故事的起因,是在文章的开头交代给读者的吗?”“我们写故事一般都是先写故事的起因,再写故事的经过和结果,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起因插在文章中间写?”后面的教学,笔者引领学生带着疑问,步步深入地进行探究,使他们在分析文本、交流见解中感悟插叙写法的妙处。
在运用写法版块,笔者预设了两个环节:①运用综合描写表现音乐家心情的变化;②尝试运用本课学得的两种表达方法改编故事,即站在音乐家的角度,揣摩他心情的变化,并运用插叙法重讲这个故事。学生现场写作相关片段,有的学生抓住音乐家的一个细微的动作来写,有的学生捕捉到了音乐家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还有的学生通过音乐家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音乐家复杂的心情。学生描写得非常细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内容变革,引领学生的学
“双减”背景下,怎样做到课堂的减负增效呢?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捕捉教材内容的生长点,为他们搭建素养发展的阶梯,引领他们理解文本、运用语言、发展思维、体验情感,从而打造充满活力的生长型课堂。
笔者以“突破文本理解的困惑点”为例阐述。学生受年龄、阅历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往往在文本关键点的理解上陷入困惑。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例如,教学《怒吼吧,黄河》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逐层深入地分析与感悟黄河的“怒”、诗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剧队的“怒”、延安军民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最后以“怒”字收尾:怒——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我们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随着理解的深入,学生的情感一步一步被推向高潮,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又如“语言运用的价值点”方面,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从教材中挖掘契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有价值的语言运用点,并结合相应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语用练习。如聚焦写作特色,引领学生整合、模仿;紧扣文本留白,引领学生联想、拓展;整合插图资源,引领学生感悟、运用。这样深挖教学内容,为学生架设言语实践的平台,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生长。
三、方法变革,激活学生的学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上,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才能成就学生的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放手,绝不是无目的的放手,而是立足学生实际,做到五个“精当”:讲解精当,善于停顿,给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分析的机会;设问精当,善于启智,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精当,善于激活,给学生调动感官与思维去获得发现的学习体验;点拨精当,善于助推,给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的学习经历;评价精当,善于鼓励,给学生勇于猜想、尝试、探索的信心。
例如,课文《一个这样的老师》中的主人公怀特森老师的教学方法独特,他通过一节科学课给盲目崇拜老師的学生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改变了学生迷信权威、全然接受式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今,大多数学生还是教师和教科书的忠实信徒,他们没有想过去怀疑教师和教科书讲的内容。为了强化对学生已有认知的冲击,笔者精心设问,逐步激活学生的思维。笔者先从课题入手,抛出核心问题:“怀特森老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学生兴趣盎然地研读文本,初步感悟人物形象,发现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但他们没有想到老师会“戏弄”自己的学生。笔者顺势制造矛盾冲突,先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词句感受怀特森老师的“宽容”,继而话锋一转:“一个对学生如此宽容的老师,为什么会给每名学生不及格的成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了激烈的争论。笔者当即满足了他们言语表达的天性,组织了一场课堂辩论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怀特森老师的认识,强化情感共鸣。随后,笔者出示文中的三个反问句“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全班学生的愤怒与不满,然后矛头一转:“如此愤怒,如此不满,作者大卫·欧文给老师提意见了吗?他为什么不当面指出老师的问题,而是在心底里喊呢?”此话一出,教室里先是分外安静,继而小手林立。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迸发出言语表达的欲望。
(作者单位:天门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