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耿东
摘要: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美术情感教育能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促使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能促进美术情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教师可从目标定位、发展作用、实施途径等方面开展中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研究,以实现“以美带劳,以劳育情,以情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学美术;情感教育;劳动素养
美术学科包含情感美,也蕴涵着以情感美创造出的劳动美。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学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术的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丰富的情感与劳动内涵。长期以来,中学美术情感教育形式单一,忽视对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劳动教育理念的渗透,导致学生实践观念淡薄,动手能力较弱。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可通过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来实现。
一、中学美术情感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目标定位
美术教育是美感教育和情操教育,也包含着创造美的劳动技术教育。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推进劳动教育。在中学美术情感教育中更多地注入劳动教育的前提是促进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全面部署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明确美术情感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把握美术情感教育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定位与目标,构建有利于推动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并进的特色育人体系。
(一)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作为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引领
一线美术教师需要深刻解读教育部发布的有关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学校要在做到“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这为中学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提供了价值引领。中学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在于紧跟教育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步伐,渗透劳动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和探究,结合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双重理念开展具有创意性的拓展课程,让学生通过手工实践、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研学探究,通过陶艺制作、创意设计、环保美术、手工制作感悟劳动之美。
(二)把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都具有育人价值与情感功能,属于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范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育美、怡情、立德、增智和强体的综合育人价值。美术课程渗透劳动教育需在学生掌握美术基本技能知识、提升学生情感素养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社会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艺术实践中磨练意志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高尚的劳动品质。
(三)整合中学不同学段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教学要求
在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双重目标下,教师需针对中学不同学段教学要求实施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初中阶段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手工课、设计课与创作劳动题材的美术课程进行整合;高中阶段制订中学美术劳动情感教育的课程实施方案,围绕劳动情感教育主题开展美术校本综合实践,在美术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在美术课程中渗透对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的培育,将美术专业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实践中表达自己创造未来的情感。
(四)构建在美术情感教育理念下的劳动特色育人体系
由于不同区域的学校在师资队伍、办学经验、校园文化、人文地域资源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在美术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也应从学校劳动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选择与学校自身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契合的课程。我校开发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系列课程,如中学生“创意麻糍手工制作”。麻糍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由糯米等食材制作而成,成品洁白如雪、柔软如绵、光滑细腻。学生在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现场手工制作麻糍,将麻糍做成各种不同的造型并把它们放在粽叶上,拼成二方连续纹样,形成有条理、有秩序且富有美感的美术图案。接着,教师请学生进行小组成果分享,说心得体会。通过创意制作,学生以小小的麻糍为载体,在课程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感受到手工艺术与生活融合之美,既品尝了閩南家乡味道,又传承经典文化,以情促美、以劳育美、以劳增智、以劳生情、以劳健体的目标得以达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得到彰显。
二、美术情感教育渗透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美育和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将有助于促使学生身心成长,发展情感综合素质的,陶冶审美情操,培养高尚的情感,端正劳动态度,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素质,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它们的结合是国家培养适应未来发展人才的需要,其在注重人格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教育功能和教学实践上具有共性,这种共性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可能,这从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文件中可见一斑。在美术情感教育中将两者加以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素养,而且能够磨练学生的劳动品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学生的艺术境界获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心由此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美术情感教育提升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
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以美带劳”“以劳带美”的情感教育目标,让美术课真正“动”起来,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的乐园,使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得到发展,情感与劳动素质得到全面整体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要能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讲究融合的基本策略,这样才能使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获得双赢。
(一)借助审美欣赏,感悟劳动创造美的过程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在美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劳动创造离不开美,劳动是眼手心脑之间逐步协调的过程,艺术是脑力与体力劳动双重结合的活动。不同时代的中外美术作品都承载着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情感,深刻地展现了劳动美的内涵。从美术作品中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落实“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在平时的艺术作品欣赏教学中,重视“以情带劳”的情感教育理念的运用。
如教学“美术是创造性劳动”一课,欣赏的是我国著名画家王式廓创作的作品《血衣》,这幅作品是王式廓前后历时23载创作出来的。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时期,画面描绘了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举起血衣的瞬间,背景是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欣赏这幅画时,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艺术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进行创作的,还要让学生明白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而是画家对生活的提炼、加工,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从而明白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还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作品对于愤怒的老农、被批斗的地主和义愤填膺的群众形象的刻画,领悟作者对地主的痛恨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画中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均融入了画家的思想情感,这是画家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历经多年的艺术构思才创作完成的,是画家辛勤创作的结果。优秀的美术作品,只有经过画家的创造性劳动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达到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树立劳动观念的双重目标。
(二)利用美术实践活动,体验劳动中美的魅力
中学美术教材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手工制作是“综合探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剪纸、纸版画、剪贴、篆刻、手工书制作于一体,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感悟劳动的乐趣,体验艺术创造的魅力。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情感,使其亲身感受艺术实践的过程,点燃智慧的火花,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劳动不仅能创造出美的作品,还能创造出美的生活。
我在“手工書设计”这一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先向学生讲明古今中外的书籍在带给我们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用纯手工的方式制作书籍并加以装饰、美化,有别于机器制作的书籍,更能体现个人的创意与思考,也可以加深学生爱书的情感。在制作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进行设计。学生将图片、文字作为素材,用剪贴、涂鸦及立体页面等方式,结合传统人文景观,把书的造型与闽南古民居侧影结合起来进行制作。当做好的手工书完全打开时,就是一座完整的闽南古民居轮廓,封面及内页的装帧采用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如红砖墙、镂空窗花、老戏台,勾起人们的旧时记忆,烘托了怀旧的气氛。
这次手工制作不但培养了学生对手工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还为有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艺的机会,使他们的一技之长得到充分发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劳动情感。
(三)引入传统文化,探知劳动创造美的底蕴
在美术情感教育中品味传统文化,有助于“以美育人、以情怡人和以劳育美”。福建省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独具特色,传承良好,保护完整,有红砖文化、儒家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它们彼此渗透、交融互动。我们可以把这些传统文化和人文景观引入美术情感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反映了民族精神、地域情感、民族信仰和价值观念,是精神、智力和劳动创造的产物。引入这些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其文化生活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包容和欣赏的道理,进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感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艺术,领悟到这些地域文化艺术的创造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软实力。
泉州布袋戏的剧目丰富,形式多样,有折子戏、武打戏、连本戏和生旦戏等等,为历代所传承,其角色的造型、道具和服饰从艺术审美上看,既有情趣又有内涵。布袋戏头盔制作方法独特,外观造型融合塑、糊、剪等多种民间手工艺术;布袋戏服饰具有刺绣之美,是汉、唐、宋、元、明历朝服饰风格的交融。我校在2022年1月与日本平户市中学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时,把我们的传统布袋戏引入线上课堂,展示给日本中学生,让他们了解到每一个布袋戏中的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学生充分领略了布袋戏精湛的表演艺术。此举既贯彻落实了“五育并举”理念,又加深了日本中学生对我国文化艺术语言的理解,促进了中日两国学生的文化创意交流。因此,教师可把泉州民间布袋戏搬进美术课堂,让学生看看这些道具是如何做的 ,有哪些艺术特色,学生会对传统文化蕴含的劳动美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开阔劳动视野,丰富劳动创造美的内涵
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加强劳动教育,体现在美术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感。为此,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这一重要的教学阵地外,还要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劳动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美术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为拓展劳动美的内涵,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1.开展美术情感式教育主题活动
美术情感式教育主题活动主要包括美术综合实践体验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走进大自然活动等。学校要因地制宜,创新美术情感教育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美术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构筑全面系统、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平台,实现美术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化、常态化。
2.开展爱国主义美术教育学习活动
学校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美术校本课程活动或美术夏令营,组织学生利用各种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受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开展相应的美术创作主题活动,打造美术情感教育活动特色。如我校每年带领学生到南安石井镇参观郑成功纪念馆,追寻英雄史迹,陶冶爱国情操。
3.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教育体验活动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加美术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进行美术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学美术综合实践教育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合理的综合实践内容和拓展训练项目,提高美术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效性。我校开设“栽花有意境,盆小容乾坤”的美术综合实践展示课,教师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既让学生展示种植盆栽的小视频,在视频中解说多肉植物的药用价值,又让学生利用PPT展示种植盆栽的过程,设计手抄报。各小组长在讲解的过程中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其中既有学习经历、创意说明,又有采访体会。各组还进行了作品点评,学生点评到位,表达清晰,具有真情实感。最后,我校美术教师现场点评并示范,引导学生如何进一步优化作品,产生“美、劳、情”三者结合的美育效果。
4.开展美术社区服务和调查活动
社区、家庭、学校教育三结合是拓展与提高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全校学生开展1~2次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诸如文明社区创建、交通执勤、义写春联、公益劳动、美育宣传等调查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围绕“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社区”这一主题开展美术创作活动比赛。通过让学生接触生活、融入社会,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美术情感教育的实效性。
5.开展走出校园的美术写生体验活动
学校可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校园,走进大自然,联系当地或跨区域美术写生基地,开展美术写生活动,描绘美丽的人文景观,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与热情,感受社会、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感,领悟劳动创造美的乐趣,丰富美术学习内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减轻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總之,在美术情感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教师要积极探索在美术课中实施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寻找有助于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既能提升美术情感素养,又能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教学视角贯彻劳动教育的理念,让美术情感教育因有劳动美的融入而更丰富,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7-15.
[2]程莉.学校社会实践中劳动教育的使命与价值承载[J].教学与管理,2021(5).
[3]刘小伍.基础美术教育的大众化和生活化——试论劳动美育新概念[J].教育艺术,2007(7).
[4]黄德茂.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忧思[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7).
[5]袁馨.对中学美术学科“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8(7).
[6]王观,桂小径.中学美术课的现实价值及其实现——以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科教育为例[J].艺术教育,2017(21).
[7]肖健.美术学科如何追求课程的综合化[J].中学课程资源,2019(3).
[8]徐国辉.基于美术学科课型优化配置数字资源——以人教美术数字教材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4).
[9]李力加.不同学习观下学生能力的转变与提升——创造性思维与跨学科学习的思考[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6).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