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菁
(厦门市集美区实验幼儿园,福建厦门,361021)
幼儿的学习具有其自我独特的风格。在幼儿园大班生成性区域活动中,幼儿受各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会形成独有的学习现状。
创造性学习是指幼儿只有在区域活动的学习中运用并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获得的一种学习方式。幼儿在经过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后,随着思维的发展,对许多问题会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尤其在生成性区域中,大班幼儿更能通过自主探究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1:光溜溜的土坡怎么玩?
在野战区游戏中,豆豆和东东在滑坡处玩游戏时发现没有适合用来从坡上滑下的材料,于是便向教师求助。教师:“你们自己找找看有哪些材料可以用。”幼儿开始寻找可以用的材料,豆豆在户外角色游戏区中找到一张纸皮,把纸皮垫在身下尝试从坡上往下滑,比之前更加顺利。在活动结束分享游戏时,两个幼儿兴奋地和班级小朋友分享今天的游戏,他们介绍了滑土坡的方法,并表示这样的游戏很像周末玩的“滑草”。分享后,琦琦提出来:“不够刺激,滑得太慢了。怎么样才能滑得快点呢?”幼儿开始激烈讨论起来:“加个轮子”“找能滚的”“坐轮胎里面”。教师发现幼儿对今天的新发现很感兴趣,于是鼓励他们下次户外活动时试试其他材料,看能不能滑得更快、更刺激。
案例2:怎么让车滑得快?
在进行户外滑土坡游戏时,幼儿讨论有什么方法能够控制下滑速度,让游戏变得好玩又安全,在进行一系列实验后,提出在科学区探索摩擦力与物体滚落速度的关系。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斜坡及小车、布条、纸张等材料,自己设计实验记录表格,通过观察比较记录实验结果,并反复进行实践操作,为改进“滑坡游戏”建言献策。
由此可见,大班幼儿在进行认知或认识活动时,通过对认识对象的观察、操作、体验,会产生认知冲突,同时出现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幼儿积极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1]大班幼儿在生成性区域活动中逐渐学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自主创设区域内容,进行想象、创造和探究。
态度是幼儿园生成性区域活动最主要的学习结果。[2]幼儿在生成性区域的学习过程中,态度更多体现在幼儿的主动深度学习,也就是游戏的深入性及持续性上。
案例3:怎样才能滑得更快?
琦琦和豆豆早晨就来到野战区,开始拿着纸皮玩“滑草”游戏。奇祥走过来:“不是要试试用更快的材料吗?”于是,幼儿开始寻找可以游戏的材料。其中,东东和娜娜寻找到了滑板、摸石头过河(感应材料)、脚印板等。之后,幼儿开始尝试各种可以“滑”的材料,包括木板、小轮胎、球等,并记录下来。豆豆:“摸石头过河的东西也可以滑,但是太小了,不好坐。”琦琦则是拿着滑板,一下子就滑到坡下。
案例4:怎么玩才能控制速度?
幼儿在“滑坡游戏”中发现滑板可以很快滑下,但是不安全。带着这个问题,幼儿开始讨论怎么让滑板安全滑下来。家伊:“把滑板放在纸皮上滑就会慢一些。”豆豆提出:“滑板没有把手,滑下来的时候太快了,抓不住,用脚就可以了。”东东:“坡太滑,下面加些东西。”小娜:“需要可以把土坡盖上去的很大的布。”基于这些讨论,幼儿在材料区找到了彩虹伞。铺上彩虹伞后,小车速度确实降低了。这时幼儿又发现不好控制方向的问题。娜娜:“绑条绳子抓住。”东东:“用木棍顶住滑下来。”幼儿将解决方法画在纸上,开始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东东拿着棍子顶住坡面,滑下来时失去平衡,无法控制;琦琦用脚“刹车”控制滑板;家伊把滑板放在纸皮上滑,滑的速度慢了下来,但不好控制。在总结其他幼儿经验的基础上,娜娜和思茵用“甩球”当绳子绑住滑板,但因为绑不紧失败了,便向教师寻求帮助。在教师帮助下,两人合作学着自己打结,顺利安全地滑下了“土坡”。
从案例3、4不难看出,大班幼儿在合作与摩擦中学会了持续探索,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根据需要自行寻找材料。幼儿通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游戏,并讨论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断推进游戏,在解决问题提高探究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学习态度,即深度学习和持续探索。[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问题抛回给幼儿,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鼓励幼儿大胆合作。基于此,幼儿能够自主地挑选材料进行自主合作创设,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幼儿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共同思考使用什么材料、怎么使用材料时,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幼儿游戏的持续性和深入性。[4]
大班幼儿在生成性区域活动中,能进行合作分工。在进行独立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寻求同伴帮助,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表现,体验获得成功的自信。在生成性区域中,幼儿的合作探索学习体现得较为明显,大班幼儿在生成性区域活动中通过与同伴选择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并体验到乐趣。幼儿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去自我中心化,形成合作和交往的基本态度。此外,互助合作学习还能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案例5:一起来比赛吧!
幼儿开创小土坡的玩法后,在周四、周五的户外混龄游戏时间前,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怎么让其他班的幼儿也学会小土坡的玩法。豆豆:“画玩法图,让其他班小朋友知道怎么玩。”娜娜:“还有比较危险的地方要做安全标志,不然其他小朋友不知道哪里有危险。”琦琦:“可以让他们比赛,看谁滑得快。”豆豆:“一起画下来。”家伊:“可以跟玩滑滑梯一样,拍视频给弟弟妹妹看。”
幼儿的想法很多,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并让幼儿用图示记录下来,进行分工布置,幼儿将游戏区域取名为“滑坡赛道”。
幼儿在合作讨论、探索中学到了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在生成性区域活动中极易开展合作学习,即组织幼儿共同发现、共同探究、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激发想法、尝试实施的机会。
在幼儿园生成性区域活动中,教师作为支持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对生成性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教师的指导起着关键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生成性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现状,通过明确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和活动指导等对幼儿施加影响。
激发幼儿的兴趣主要通过内容设置实现。内容设置是指生成性区域活动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点上,结合主题活动、节日教育活动及日常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创造。同时,生成性区域活动内容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现状、兴趣随时进行调整。[6]内容设置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能否吸引幼儿、能否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探索,将影响幼儿对生成性区域游戏的兴趣,甚至区域水平的提高。游戏分享很能体现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分享自己对游戏活动的想法,如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游戏兴趣点、启发幼儿根据主题活动运用已有经验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引导幼儿自主完善游戏玩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7]
在活动中,教师要倾听幼儿的想法,并鼓励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游戏记录,及时帮助幼儿梳理经验,鼓励幼儿根据需要自行寻找材料。同时,当幼儿产生新的想法时,教师不宜直接介入,而要遵循幼儿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承认和支持幼儿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指导:用真诚的兴趣、真诚的言语来描述幼儿正在做的事;鼓励幼儿用图示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鼓励幼儿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当幼儿遇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隐性支持,如协助寻找需要的材料、适时给予指导帮助等,以使活动得以延续和丰富。为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想法,激发幼儿思考,教师要用好总结环节,引导幼儿回顾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组织幼儿共同思考、探究,进而解决游戏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分享在游戏中的行为经历,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能力的发展,为没有参与游戏的幼儿提供经验与玩法上的借鉴。在幼儿发表完观点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提升,从而丰富游戏内容,扩展幼儿游戏经验,推进游戏的开展,提升幼儿的态度学习。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进幼儿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的问题常常是基于情境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幼儿发现关键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幼儿讨论问题。[8]幼儿在进行认知或认识活动时,通过对认识对象的观察、操作、体验,会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出现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9]这种心理状态会驱使幼儿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而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关键问题便是问题的中心点,对问题的解决起决定性作用。
教师要鼓励幼儿尝试解决问题,让幼儿通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游戏,给幼儿充分的发挥空间。当幼儿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准备放弃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用相对简单但是有关联的问题驱动幼儿进一步思考。在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幼儿通过讨论、协商解决问题,不断推进游戏,在解决问题提高探究能力的同时,提升幼儿的合作、交际能力,并使幼儿的个别经验通过分享成为可推广的集体经验,便于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在后续的生成性区域创设中,如果幼儿不断出现新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聚焦问题,引导幼儿不断自主思考、探索,提升经验。例如,在大班“我们的小区”区域活动中,当幼儿提出想给小区住户送快递但不知道怎么实施时,教师就可引导幼儿思考保护快递中的商品的措施和与之对应需要准备的材料。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又提出了“小区快递员不能入内怎么送快递”“设置鸟箱后收件人如何取货”等问题,教师便在鼓励幼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适时地丰富幼儿关于送快递的相关经验,如引导幼儿观察小区快递的取放、鼓励幼儿自主设计鸟箱。在此基础上,幼儿根据设计图用纸箱制作了简易的鸟箱,并讨论要在鸟箱上设计不同的取件码防止快递被其他人取走。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不仅组织了幼儿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利用自己的经验为幼儿简化问题,与幼儿共同探索解决方法,让幼儿逐步学会自主创设与探索。
放手不代表放任。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并据此推进幼儿合作游戏开展。教师要及时记录幼儿在生成性区域活动中的情况,并基于观察创设各种有利于幼幼互动、合作、分享经验和体会的机会,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游戏经历,让幼儿在幼幼互动中自主建构提升知识经验,从而更好地推进幼儿合作学习,为引导幼儿进入下一阶段的活动和发展提供依据。同时,教师关注幼儿游戏过程能更好地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让生成性区域活动活动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若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发现幼儿有游戏需要,就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如以角色参与或榜样暗示等方法与幼儿一起讨论、交流游戏内容,以此推进游戏的开展,引发幼儿的深度游戏及合作学习。
因此,在组织生成性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观察、了解幼儿在其中的学习现状,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好生成性区域活动的指导,使生成性区域活动真正成为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区域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