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宏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
“双创”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与推出一批国家级重大原创成果、培养一批杰出拔尖人才的期许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迫切需要提升、换挡,需要改革、发展。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积极拓展“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构建“搭平台、重创新、强服务、出成果、育人才”“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生态链,助推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等多元协同创新发展。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方,面临我国经济转型以及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必须及时采取改革创新措施,提升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供给质量[1],为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服务。
《中国制造2025》提出,促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人才。具有创新能力、能适应产业变革“新节奏”是新时代对制造业人才提出的新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地,应积极对“双创”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装备制造作为河北省七大工业主导产业之一,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等为主攻方向,但部分中小微型企业仍沿用传统生产工艺,造成生产效益较低,而企业依靠自身进行技术革新容易出现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应发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职能。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以“资源融合、师资融合”为保障,以“多方共赢”为原则,构建了“搭平台、重创新、强服务、出成果、育人才”“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生态链。
多元合作、协同创新。学院牵头成立了以“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功能定位的“现代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由企业、高校、研院所组成协同单位,至今共邀请24家实力雄厚的协同单位加入,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9个专业,涉及通用装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按需设立了“现代装备制造研发中心”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平台。整合各协同单位优势资源,打造高素质的应用型研发团队、应用人才培养团队,本着“多方共赢”原则,共同开展创新探索。
两个平台、协同发展。以“现代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为平台,师生根据市场需求,对外承接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等项目,以及资质考证培训、社会技术培训与咨询等服务,从而为教师准确提供引导方向,锻炼教师的开发应用能力,推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设立“机电创客联盟”“工业设计”“3D打印”“无人机”等开放管理的工作室,广泛吸纳创新意识强烈、热爱学习的在校生加入,开展讲座、培训、组织或参加竞赛等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想,提升学生的创新技术与实践能力。
“创新中心”以“深度融合、多方共赢、需求导向、创新引领”为基本原则进行协同创新,由牵头院校提供必要的运行条件和办公场所,各协同单位根据实际创新需求,共建创新团队,共筹创新资金。不断改革“创新中心”运行机制,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的突破。
2.2.1 资源共用
对于各协同单位现有资源,采取“有偿租用”和“无偿共享”相结合的方式,“淡化所有权、争取使用权”,在使用优先的基础上,资源所有权保持不变;对于创收资源,依靠政府支持、院校自筹、企业捐赠,以及承办各类培训、项目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筹措资金,创收资金用于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等,纳为共享资源[2]。
2.2.2 人员互通
整合各协同单位优秀人才,打造高素质创新团队。由校内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产学研团队,作为导师,由技术成熟的学生作为助教,共同组成“三导师”团队,行业知名专家不定期指导。“创新中心”实行全员聘任,按需设岗,人员“流动不调动”“双重身份、双重管理”的管理形式[3],通过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
2.2.3 利益共享
通过协同创新,为学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企业获取技术服务支持,生产效益最大化;政府通过创新创业工作促进当地经济水平提高。“创新中心”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产生经济效益,本着“利益共享”原则,将该创收继续投入创新中心,用于科研设备购置、耗材支出等,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创新中心高效运作[4]。
2.2.4 风险共担
在组织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诸多风险性、未知性和探索性。采取协同创新的方式本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创新风险,降低了创新成本,但风险往往与创新相伴而生[5],因此,“创新中心”本着各协同单位“风险共担”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预防、警示、干预和分担机制,用于应对潜在的和已经发生的风险,保证协同“创新中心”的健康、持续发展。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教师对社会人员及在校生进行各类资质考证培训、在职专项技术培训服务。一方面,“创新中心”面向社会人员和在校生开展“1+X”证书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主要包括多轴数控加工、数控车铣加工、高级维修电工、汽车检测与维修、制图员、接触网工、高压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等。2021年,学生经过培训后考证通过率达98%,证书的取得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就业基础。另一方面,“创新中心”积极面向企业开展在岗员工的培训,锻炼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比如,为衡水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培养了一批技术研发人员,深化了校企合作,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业设计水平,拓展了企业的服务面向;为衡水科威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衡水贝蒂斯橡塑有限公司培养了一批技术操作员,提高了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以“现代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为平台,师生依托“创新中心”对外承接工艺设计、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等技术服务[6],为衡水地区中小微企业解决突出难题。学生在校企导师指导下,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完成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制作等环节,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服务,锻炼学生的技术创新与工程服务能力。2021年,受企业委托,师生承接技术研发、产品加工、技术咨询服务共23项,为企业创收。其中,师生共同研发的“一种橡胶止水带挤出机”,根据橡胶止水带所要求的尺寸和力学性能,设备自动检测止水带尺寸、自动调整挤出速度、牵引速度和温度,以保证止水带尺寸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该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化系统控制操作,操作简单、省工、省时、省力,并且几乎可以实现零废品率,产能大,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企业人工检测止水带尺寸而造成的检测精度低、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创新中心”对此项目研究成果进行推广,经衡水科威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衡水贝蒂斯橡塑有限公司试用,比采用传统生产线的年销售收入增长约40%,受到用户好评。
“创新中心”面向衡水地区产业开展创新项目研究,力求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科研项目的研发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市场化,避免科研活动的盲目和资源的浪费,同时将研究成果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
2021年,校企导师带领学生承担政府职能部门立项、结项、在研的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4项、院级课题6项;获得国家级专利共18项,有15项专利已经进行成果转化,服务于企业项目。其中,师生共同研发的“全自动恒张力橡胶止水条收卷机的设计”项目,使止水条收卷机具备收卷拉力均衡、自动收卷等功能,有效地解决了在止水条自动收卷过程中,随着收卷盘体直径的逐渐增大,而造成输送来的止水条所受到的拉力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产品变形甚至断裂的问题,此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后,可使橡胶止水条生产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产能增大,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益,生产产品可以广泛用于地下建筑构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隧道工程等行业,对国内橡胶制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学生通过对企业项目的研发,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学生进入创新中心各工作室或研发中心,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项目研究。校企导师将企业需求与专业技术相结合,对学生开展真实职业情境教学,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积极举办创新沙龙、体验、创新比赛等交流合作活动,进一步使创新理念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校企导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数项。通过参赛,与兄弟院校共同切磋技能,共同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中,参加第一届河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智能商标扫描仪”项目荣获二等奖;参加2020年中国技能大赛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虚拟仿真与飞行应用项目”荣获三等奖;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衡水决赛,“自动调温智能移动车库”项目荣获二等奖,“智能商标采集仪”项目荣获三等奖,“智能垃圾分类装置”项目荣获优秀奖,三个项目均荣获“创翼之星”荣誉称号。
因地制宜地对多元合作机制进行创新,将企业运行机制与学校管理机制相融合,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参与主体、核心内涵、运行机制,升级了校企合作模式。以多元协同创新的形式降低成本,围绕孕育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创收-投入-再创收-再投入”的形式[7],实现协同创新中心良性循环运行模式,保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准确把握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本质需求,坚持以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创新引领为着力点,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创新形成了从“搭平台”“重创新”“强服务”,到“出成果”“育人才”良性质量循环的“双创”教育生态链,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帮扶了数以百计的地方中小微企业,助推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升级,为兄弟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