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洋洋,李根,李娜
(1.北部湾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广西钦州 535011;2.北部湾大学石油与化工学院,广西钦州 535011)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归属于理学门类中的地理科学类专业,覆盖自然、人文社会和技术等科学领域[1]。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肩负着培养优秀地理教育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地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建设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地质学基础》作为普通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其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极强,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有着重要作用,这门课程的学习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各大高校对《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一致十分关注[2-5]。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北部湾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为例,从教学特点出发,对《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地质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一年级第二学期。该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除了基础的理论教学外,还配套有室内实验观察以及后续相关的野外实习。作为基础课和专业入门课,对教学计划中后续相关课程,如地貌学、地球概论、环境学概论和灾害地理学等具有重要作用[6]。这门课程覆盖了地质学各个分支,内容庞杂且综合性强,对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而言过于繁杂[7]。我校所采用的教材是宋春青等编著的《地质学基础》,这本也是普通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常用的教材之一[8]。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设计为48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课32学时和实验课16学时。
目前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普遍存在重视人文地理、忽略自然地理的现象,很多高校为了开设新兴课程和选修课程,压缩了地理科学专业原本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教育课程和课时,导致现在的课时量不足,经费的投入短缺[9,10]。以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为例,《地质学基础》课程由原先的96学时,到后来的80学时,现今缩减至48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课时都做了明显下调,室内试验压缩、部分野外实践取消。可随着宋春青等人主编的《地质学基础》的三次修订,教材内容不断增加,概念与知识点不断延伸,48学时已经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
《地质学基础》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学科,除基本的室内理论教学之外,还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过实验室实习、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动手采样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11]。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看重理论的陈述,轻视实际操作和训练。这些教学习惯导致学生实践知识的薄弱和综合能力的欠缺[12]。然而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中学教育管理和教学任务的地理教师,这要求学生除了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能力外,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尤其是对于《地质学基础》课堂来讲,建立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仅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但实际由于经费、课时、安全、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学时被大幅缩减,野外实习缩短为一周,这其中还包括了实习动员和路上往返时间,实习效果。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院校的重要教学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北部湾大学一直努力建设成为海洋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可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且特色不典型,部分教学基地管理不规范、使用不充分。另外,受诸多因素影响,企事业单位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也导致基地建设速度缓慢。
高校评估指标体系造成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致使许多教师在教学研究上投入的时间少,专心从事教学改革的教师更少。目前各高校引进的地质学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这些教师虽然在某一领域有较高造诣,但是知识单一,不够广博,对地质学整体把握不够,尤其缺乏师范类学生的教育教学经历。同时,年轻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沿用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
现代的地理学是统一于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等。在某种程度上,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相互关联与交叉的部分,所以应将《地质学基础》课程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适当增加课时,在基础教育中普及地质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必备的地质学发散思维,这是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适当增加《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可为后续学习《地貌学》打下良好基础。
《地质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3],学生在书本中与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多是理论的、抽象的,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有通过实践亲自去考察,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现象的理解,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实践途径包括:
强化野外实践:野外地质实习对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野外地质现象和加强运用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学生巩固和利用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14]。野外地质实习可采用旅游式教学,动员学生在实习前充分收集实习基地的人文与地质环境,制定实习攻略,前往典型地质构造区,学会采集标本、描绘或拍摄地质现象,把学习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野外实习的效果,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视研学旅行:以学校周边具有典型地质现象的地点为研学旅行基地。北部湾大学位于广西钦州市,结合周边地质特征,建议选取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为研学旅行点。该地质公园位于钦州市区约135公里的浦北县,园内发育着石蛋、山岳、台地、峡谷、水文遗迹5大类花岗岩景观,岩性大部分为斑状或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该地区风化作用强烈,其中五皇山花岗岩石蛋群堪称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多层次、多阶段、立体的“天然花岗岩石蛋博物馆”,是中国南方原地-风化型花岗岩石蛋景观的典型代表,是学生理解风化作用过程的理想基地。
以“共同发展,协同创新”为原则,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也可与兄弟院校联办基地,共同管理和使用,同时适当增加实践基地管理经费的投入,吸引更多企事业单位。另外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提供理论支持,特别是适当加强学校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和交流。项目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和普通职场人一样体验真实工作,完成既定目标。目前,北部湾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部分学生已经参与到项目教学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人际交往、工作协调等业务修养。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者,而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探索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没有必要将全部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地讲述,对次要内容可以采用指导、讨论和作业等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可选几章节与高中地理知识点相关的内容,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讲授,教师负责评价。另外,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提升课堂效率。
《地质学基础》课程作为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应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安排,精选教学内容,适当增加重点内容讲解课时,重视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制定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更新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