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2-03-04 08:32余林徽唐学朋符茜
浙江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碳浙江省浙江

文/余林徽 唐学朋 符茜

浙江作为“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具有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良好基础。要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机遇,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浙江具有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良好基础。《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浙江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浙江发展的优势究竟在何在?下一步应怎样利用业已形成的优势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本文就此作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浙江碳排放现状

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全国处于较低位置,说明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浙江始终处于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在低碳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历史基础。但是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意味着浙江省和杭州市需要在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方面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碳中和目标。

图1 1997年至2020年浙江省碳排放强度

图2 1997年至2020年浙江省碳排放总量

实现“双碳”目标可以依托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

生态建设领先。早在21世纪初,浙江省就关注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在绿色生态发展领域积累了较多发展经验。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备了构建碳中和示范区的政策基础。浙江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较大先行示范作用,推进全过程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在政策支持下,这浙江省也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率先步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道,成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

规划方案清晰。在2021年5月31日发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浙江省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上持续加码。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浙江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为了有效部署全省早日实现碳中和的终极目标,浙江省还率先颁布了《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落实具体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并提出浙江将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预计比国内总体实现碳中和要早整整30年,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头作用。

多方力量凝聚。浙江省作为长三角重要的组成地区之一,目前已经加入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致力探索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新格局。共同体的成立必将凝聚各方力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长三角地区的绿色生态发展添砖加瓦,助力长三角地区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技术优势

能源领域。近年来,浙江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渐将能源消费由高碳转向低碳甚至零碳。与此同时,浙江新能源使用位居全国前列,在能源替代环节能够做到先行示范作用。浙江建有中国最早的核电基地浙江秦山核电,浙江三门核电、三澳核电也在陆续建成投产中,2025年后核电对煤电的替代速度将加快,促进浙江省进入“碳替代”期。浙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也有着瞩目的成绩,具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12月建成的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综合效率高达79%。浙江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上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7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6.1%、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5.3%;全省共有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已批复产能65.4万辆。、

工业领域。从制造业部门来看,浙江在节能减排攻坚战中成果显著,有较为清洁的工业发展基础。据统计,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2019年提升至81.3%,2020年受疫情影响降至79.1%,三、四季度分别为81.0%、82.7%,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浙江还注重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从建筑业部门来看,浙江已经在多地展开了低碳乃至零碳建筑的尝试。通过使用低碳、轻质、循环建材和工业化建造体系减少建材用量,并搭建超低能耗的建筑设备和能源智能控制系统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使得建筑可以不需要外部能量输入,实现能源自给、智能温控独立循环。从交通领域来看,浙江交通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在全国率先为高速公路上线运用双碳数字化能源管理平台。通过智能传感器、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设备,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高速公路的能源数据并分析能源去向,实现能耗精细化管理,为精准“降碳”奠定基础。

绿色技术。从短期来看,依靠减少碳排放能够更快实现碳达峰,而从中长期来看,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增强碳吸收能力才是关键,特别是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最终实现碳排放和吸收量的平衡。近年来,浙江绿色技术专利逐年增长,截止到2020年共有8.86万件,居于江苏、广东和北京之后。浙江还设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将有效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力,促进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三)资源禀赋优势

林木资源储备丰富。随着美丽浙江建设持续推进,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据统计,到2019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15%,位居全国前列。现有森林植被总碳储量28070.43万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6845.55亿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近些年来,浙江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大。浙江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浙江沿海及其岛屿的风能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最大风能资源区,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W/㎡,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尽管浙江的太阳能资源优势不明显,属3-4类资源地区。但是,浙江在农光互补(太阳能温室大棚)、渔光互补、茶光互补、菌光互补等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和创新性探索,为有限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树立新样板。目前,浙江已成为全国光伏制造产业和分布式光伏应用的第二大省,为浙江碳达峰碳中和增添底气。

碳测量数据信息完备。浙江是全国第一批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省份,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指导下,由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近10年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量的数据。尤其是2017年开展了全省各地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初步掌握了全省11个地市的碳排放结构、特点和底数,这些碳排放基础数据,能够支撑碳考核、辅助碳决策、服务碳交易。

(四)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优势

生态友好型经济结构。从浙江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第三产业比重较大。这说明浙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友好程度更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具有较高水平。202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2015年的4.1∶47.4∶48.6调整为3.3∶40.9∶55.8。浙江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结构迈向中高端。2020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至15.6%、59.6%、44.2%和33.1%,八大高耗能产业占比降至33.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旅游、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等八大万亿产业不断壮大,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9年达到50.7%。

绿色金融工具支持。浙江具有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为企业持续提供绿色贷款支持。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浙江省内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碳排放权可抵押贷款,在促进金融机构自身资产结构低碳转型的同时,助推企业节能降耗,引导实体经济绿色发展。浙江成功发行了全国首单绿色永续碳中和债,专项募集资金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低碳减排领域。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可以将互联网流量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政务等领域均表现出强大推动力,逐渐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从全球范围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疫后经济恢复的强动力,也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新动能。浙江是全国数字经济先行省份,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数字中国战略思想的重要实践地。近些年来,浙江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首批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政府治理水平高。浙江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掌上办事”,浙江省政府不断刷新政务服务速度,持续推进政务数字化改革。近些年来,浙江省政府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浙里办”“浙政钉”“浙里督”迭代升级,推出了一批场景化的多业务协同应用,“互联网+监管”持续推进,初步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

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及策略

(一)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构建核心竞争力

促使智能终端产业做大做强。加强对龙头企业自主品牌的支持,推动企业从代工向自有品牌转化。以龙头企业和整机制造企业为核心,加强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扶持平台型数字企业发展,积极引进终端设计企业,完善配套体系。

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优质数字经济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助力数字经济企业做大做强,在数字经济领域遴选出一批技术基础好、产品有市场、产业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助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打造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积极布局数字经济新增长点,谋划互联网产业基地与智能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虚拟现实设备及人脸识别、机器人及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力争形成一批细分领域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产品。

(二)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化转型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以若干个传统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依托龙头企业、集群研究院、行业协会等,选取具有地区特色的企业为突破开展产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探索建立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集群资源共享、高效协同发展。

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依托重点农业平台,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发展精准农业。推广应用养殖环境的智能化监控、自动投喂、粪便自动清除设备,推广农业播种、施药、采摘、肥水实施等农业机器人。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数字化社会服务。以建设“数字社会”为目标,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服务、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就业、教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数字化能力。

(三)稳步推进治理数字化,建设数字型政府

培育数字化服务和共享经济新业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与地区优势资源服务供给的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杭州特色的数字化服务新业态,促进电子商务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渗透。

强化数据驱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依托建立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探索建设行业互联网云平台,推动“大数据+”,围绕旅游、城乡治理、民生消费等开展大数据应用创新。推动“城市大脑”区县中枢系统建设,开展大数据试点示范应用,用数据驱动治理精细化、民生普惠化、产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双碳浙江省浙江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Mother
Task 2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