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孙子兵法》教学实践探析

2022-03-04 23:25张震
西部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课程思政实践

摘要: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已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但课程思政的实践展开还不够充分。基于课程思政的《孙子兵法》课程教学实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注重发挥非思政专业背景专职思政教师的作用,立足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元素显明、知识与价值融合度高、教学方法灵活的优势,在教学改革、内容重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创新方面下功夫、求实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序开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孙子兵法”

中圖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3-0141-0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仅“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还“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晰了课程思政的新概念,强化了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从教学实践看,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差异在于蕴含程度,这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的难易程度。

笔者于2020年春季学期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孙子兵法》选修课,立足于该课程“思政元素显明丰富”的特质,基于课程思政理论深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重构,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学实践效果表明,学生听讲专注度高、课堂互动良好,实现了“到课率”“抬头率”双高。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对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有的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说说表示,这门课“选到心尖儿上了”。在实践探索中深切体会到,知易行难,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

一、注重发挥“转型”思政教师既懂课程又懂思政的优势,在基于课程思政的通识课教学改革上求实效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 当前, 课程思政的方向已定,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核心理念深入人心,相关概念初步达成共识,而问题在于实践,在于有序有效、科学合理地全面展开,在全面展开中践行理论研究成果,在全面展开中检验和修正理论研究成效,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达到知行合一、持续发展。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展开思路上,既需要“自上而下”,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争取面上“开花”;更需要“自下而上”,人人尽责,走好群众路线,实现点上“结果”。当前,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第二种思路可能更具现实性,也更符合大项工作试点先行的通行做法。实现点上“结果”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正如恩格斯指出:“分工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中,只有少数人没有被它夺走纵览全局的眼力。”[4]无疑,课程思政建设急需的是既懂课程又懂思政的通才。但目前的情况是,专业教师队伍中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但课程思政所需能力尚不完全具备。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协同机制,引导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展开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特别是注重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中非思想政治专业背景教师的作用。发挥这部分“转型”思政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有思政实践经验的专职思政教师,基于课程思政开发公共通识课,不失为课程思政先行试点建设的一记奇招。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从20余年军旅经历切身体验出发,从多年研究军事理论、研读《孙子兵法》和转型从事专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经历出发,基于课程思政、面向青年大学生,开发了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孙子兵法》课。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双向研读,本着《孙子兵法》知识体系与思政课课程资源相互砥砺碰撞的原则,构建了以《孙子兵法》课程为依托、以思政元素为灵魂的特色课程思政课,力求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合一。

二、注重发挥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元素“显明”的优势,在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重构上求实效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载体。“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岛”困境,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绝非一日之功。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循序渐进、渐入佳境。具体来讲,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思政课的知识性、学理性和亲和力,另一方面则是要积极开发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全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让大学生在所有的课程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全方位的价值引领。

基于课程视角,大学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外,还包括综合素养课程(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和专业教育课程(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这些课程中,有的思政元素天然在场,“大块头”地散落于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中;有的思政元素并不明显,需要在课程背景、人物典故中去挖掘。显然,前者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理应承担起课程思政建设先行先试的责任,《孙子兵法》即为此类课程。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将军事课调整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明确规范了“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依据大纲开设的《孙子兵法》选修课,属于“军事思想”模块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部分。

《孙子兵法》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属性和教学目标体现了与思政课的同一。新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军事课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可见,其教学目标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同向同行、趋于高度一致的。二是课程内容体现了类“思政”属性。兵者,国之大事。学习兵法,会自然生发出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注,更容易涵养家国情怀、培育爱国情操。《孙子兵法》被誉为“百代谈兵之祖”(纪晓岚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战略智慧,这些智慧同样适用于解决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对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理性思维有特殊价值。《孙子兵法》克服了前人主观臆测、求神问卜、片面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症结,处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之光,对于启发青年大学生哲学思维、增强传统文化自觉自信都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发挥军事理论课知识与价值融合度高的优势,在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上求实效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依托,是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发掘,是对大学课程教书育人理念的回归,“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6]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课程进行重构,在尊重课程知识逻辑的基礎上彰显育人功能。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彰显育人功能

基于课程思政的《孙子兵法》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孙子兵法》课程特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理性思维、文化自信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孙子兵法》的成书背景,掌握《孙子兵法》中的主要概念、观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通过逐句精讲、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在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中彰显育人功能

基于课程思政的《孙子兵法》教学设计,以课程为主线,采取“文本阐释+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过好文本、思想和实践转化关;在此基础上,以思政为灵魂,从大学生心智成长需求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规律,梳理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元素,融入与之相关的“显性”思政元素,升华课程的潜在价值,显明基于课程自然联系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要求,力求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体设计思路如表1所示。

四、发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活”的优势,在基于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创新上求实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实施是课程思政目标最终达成的关键环节。教学贵在得法,而教无定法,但需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过犹不及,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展开,应把握好度,既要破除只教知识不育人的片面性,也要防止虚张声势,将隐性的课程思政强行转化为显性的、夸张的“思政”课程,主要是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处理好“术”和“道”的关系

比较而言,思政课重在传“道”,重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发和弘扬;而专业课程重在授“术”,重在对知识、技能的梳理和练习。理想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应以授“术”为基础,坚持术中有道、借术传道,全面尽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责。在《孙子兵法》教学过程中,坚持按照课程的逻辑体系,系统讲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内涵,做足授“术”的功夫。同时,按照思政课的价值体系,全面阐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崇尚道义、追求和平、居安思危等理念的丰富内涵,批判偏重谋略、轻视技术、消极防御、忽视经济等观念的固有缺陷,引导学生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在批判中继承的文化观、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观等。

(二)处理好“挖”和“融”的关系

教学设计中的“挖”和“融”重在对思政元素的梳理,而教学实施中的“挖”和“融”则重在对梳理后得出素材的调用。一方面,教学设计过程中思政元素梳理要力求准确;另一方面,教学实施过程中梳理出的素材调用要恰当,才能有效避免挖得“牵强”,融得“附会”。实践中,应防止三种倾向,一是硬“挖”,即为了思政而思政,完全脱离了知识的本意;二是强“融”,切入点不准确,融入的思政元素与知识体系相关度不强等;三是结合不紧,知识是知识、思政是思政,“两张皮”的痕迹比较明显。在《孙子兵法》教学中,应注重导引核心观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生发出言犹未尽、隐隐待发的思政基因,努力达到水乳交融、自然融合的状态。比如,《孙子兵法》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因素,由此引申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本质;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自然升华到实践论、认识论等唯物辩证思想;处处主张无神论、反对天命观,以及攻防、强弱、劳逸、奇正、虚实、利害、远近等范畴,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等。

(三)处理好“隐”和“显”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1]与之相对,从价值传播的特点和作用上看,课程思政则属于隐性课程。只有隐显结合、相辅相成,才可能达到“既要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隐”和“显”的讲授方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寓“显”于“隐”,坚持以知识为载体,以价值为目的,在平静叙事、润物无声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二是张“隐”为“显”,必要处应理直气壮表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孙子兵法》教学涉及理性思维、辩证观点等战争指导原则处,主要采取讲透观点、精研案例和分析时事等方法,启发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助力人生。而关于战争观、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等内容则循序渐进,升华到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在批判中继承的文化观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

[5]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

[6]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作者简介:张震(1979—),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课程思政实践
《孙子兵法》组歌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