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能有多B”构式的特征和演变

2022-03-04 23:25:46焦敏
西部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构式

摘要:“A能有多B”构式表示说话人对“A非常B”命题为真的可能性的推测,同时表达了说话人对于事物A的主观性评价。该构式发展至今,共产生了三个不同的用法,分别是在反问句、陈述句和作为标题中,随着出现位置的不同,它的结构形式、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也都有所差异,并显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梳理其演变过程可以发现,该构式实际上是一个表示推测可能性的连续统,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的可能性不尽相同。通过该构式与“A有多B”的对比,可以认为,当情态动词“能”表达认识情态时,具有凸显主观评价的功能。

关键词:构式;“A能有多B”;情态动词“能”;主观评价功能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3-0134-04

一、引言

当前,“A能有多B”结构常在自媒体资讯中作为标题出现,且频率越来越高。如:

小学生做的旅行攻略能有多绝?

电动车起火能有多可怕?

老年人的爱情能有多浪漫?

当此类标题出现时,正文内容会做出回答,答案往往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它并不是一种询问,而是为了说明“A非常B”,而正文內容就是例证。因此,“A能有多B”结构用于标题中,是借助提问式标题来突出其正文内容,以增加浏览量。此外,这类标题还有组织讨论的效果。作者提出问题并在正文中给出一个例子作为自己的答案,读者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该答案,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看法、举出自己的例子。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一个形义配对体,是人们头脑中内部语言知识的心智表征单位,可用它来解释包括习语在内的语言中的所有语句和模式。用词固定的应称为“语式(Construct)”,若用词不固定或不全固定,可将不同的词语置于其中,如抽象性句型、语篇框架等,则可以称为“构式(Construction)”,或叫“图式构式”,它们是人们在大量实际用例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固化或常规化形成的[1]。“A能有多B”正是从大量具体、实际的用例中抽象出来的形义配合体,因而“A能有B”可被称为“构式”。

“A能有多B”的表达方式早已出现,如“各总统候选人阐明了对处理伊朗同美国关系的立场,选民未必期望他们届时能有多大作为。”(人民日报)它不用作标题,功能上表达一种否定评价。可以看到,“A能有多B”发展的过程中,它的意义特征、语用功能、使用范围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本文将梳理“A能有多B”构式的演变发展过程,考察它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特征,并将其与“A有多B”结构进行比较,由此探究情态动词“能”的主观评价凸显功能。

二、演变过程及特征分析

张谊生以结构特点和表达模式为依据,将构式分为三个大类:复句型构式,如“没有X,只有Y”;单句型构式,如“X都去哪儿了”;短语型构式,如“A并B着”[2]。根据这个分类标准,“A能有多B”构式属于单句型构式,具体来说属于主谓句。它可以单独成句,作为一个反问句使用;也可以仅作为宾语或补语成分用于反问句或陈述句中;还可以单独作为标题出现。

“A能有多B”构式在元代杂剧中就已经出现。总体上讲,它的主要语用功能是表达一种评价。该构式发展至今,共产生了三个不同的用法,随着出现位置的不同,它的结构形式、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也都有所差异。

(一)反问句中的“A能有多B”

“A能有多B”结构在元曲创作中就已有使用,在明清白话小说、近现代文艺作品中应用较多,如:

(1)地下到天上,也只三万余程,能有多远?(《全元曲杂剧》)

(2)这行者将一个假葫芦儿抛将上去。你想,这是一根毫毛变的,能有多重?被那山顶上风吹去,飘飘荡荡,足有半个时辰,方才落下。(吴承恩《西游记》)

(3)是狗拖来,能有多远?好好问你,你是不招的,左右与爷掌嘴一百!(省三子《跻春台》)

(4)大鹏、起凤听了都不相信,暗想:一个人全身也不过一百多斤,一条腿能有多重,何至双手不能抱起?(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

此四例中,“(天地距离)能有多远?”“毫毛能有多重?”“(狗拖人头走的距离)能有多远?”“腿能有多重?”很明显都是反问句,并非在问距离的远近或毫毛的重量,而是借反问来表达距离之近、毫毛之轻,其语用目的是表达说话者对于事物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主观的,如例1中提到的“天地距离”,说话人用“A能有多B”来表达距离之近,但这个“近”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近,而是说话人对其有一个“近”的评价。而且,该评价与“能有多”后面的形容词含义相反,有否定的意味。

因此,“A能有多B”构式作为反问句出现时,A是言语行为的话题,B是对该话题的评价,一般是性质形容词。评价是主观的,整个构式的感情色彩与“能有多”所接的形容词含义相反。此时,“A能有多B”的构式义是“A并不B”。

(二)陈述句中的“A能有多B”

当代文艺作品中,“A能有多B”构式作为反问句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反问句之外,它也产生了新的用法,在结构形式、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如:

(5)逝者暂住在别人的记忆里,能有多久呢?记忆中的渐渐抛却也就可以算永逝了。(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

(6)我知道我这块料能有多大出息,我觉着我干现在这个就挺好。(刘心武《钟鼓楼》)

例5延续了之前的用法,从例6可见该构式的构成形式和语义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进入该构式的不是描述类形容词,而是“形容词+名词”的形式。其次,“A能有多B”在语气上不是反问,而是陈述;最后,该构式中出现了[+程度不深]的语义特征,否定程度减轻,“能有多大出息”眼下之意是“没有很大出息”,并不是完全没有出息,而是成就不高,不能做别的事,“干现在这个就挺好”。它的语用功能仍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即“没有很大的出息”,该评价是否定的,表达的是贬义的色彩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反问句时,整个构式完全否定了评价B,而作为陈述句时,对B的否定削弱,带有“程度不深”的意味。

类似例6的用例还有很多。当“A能有多B”位于陈述句中时有以下特点:结构上,进入构式的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定中短语;语义上,出现了[+程度不深]的语义特征,构式义为“A不是非常B”;功能上,表达说话人的否定主观评价,但整个构式对B的否定程度有所削弱。

(三)作为标题的“A能有多B”

最晚到1985年,“A能有多B”作为标题出现——《人能有多大潜力》,发表于《江苏体育科技》杂志的一篇人物报道文章,该文用德国标枪运动员乌维·霍恩的体育成就来说明“人的潜力非常大”。至迟从此时开始,“A能有多B”有了第三个用法。“A能有多B”作为标题出现时,构式义为“A非常B”,整个构式表达的感情色彩与B一致,这与反问句形式和陈述句形式的用法都不同。

相较于反问句和陈述句,标题“A能有多B”的语用功能更加宽泛,除了开宗明义地表达作者的评价和立场之外,还有吸引“流量”功能和语用预设功能:第一,网络自媒体极为发达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自媒体要想得到关注,必须另辟蹊径,而标题作为资讯的“门面”,是内容生产者、传播者成功的关键之一。“A能有多B”作为标题时,形式上是提问式,读者的好奇心自然会驱使他去找到发布者给出的答案或者自己主动给出一个答案,完成与内容发布者的互动;因为此类标题有组织讨论的意味,读者甚至有可能完成与其他读者的互动,各方互动和讨论使得该内容的网络浏览量剧增,达到吸引网络流量的目的。第二,制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是,尽可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概括所报道新闻的基本内容,昭示新闻事实的内涵,引起读者阅读新闻报道的兴趣。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合适性和隐蔽性特征恰好可以实现这一要求。在新闻实践中,许多新闻标题为了达到简洁、生动、有趣的效果而设置了语用预设[3]。标题“A能有多B”实际上传达了标题制作者对于正文内容的看法,即对于事物A的主观性评价;而读者在浏览该内容时,下意识会带着作者的看法去评价内容,在无形之中接受了作者的评价。也就是说,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在标题中设置的语用预设。举个例子,“老年人的爱情能有多浪漫”这个标题中,首先作者设置了“老年人的爱情是浪漫的”这个预设,读者在接受这个预设的前提下看正文举出的例子,并参与回答和讨论。

从构件的角度看,常项“能有多”由情态动词+动词+程度副词构成。这里的“能”表示认识情态“可能”,实际上是说话人对命题为真的可能性做出推测[4],它的语义指向是所述命题“A有多B”;“有”表示拥有,它指向的是B,即“拥有什么特征”;“多”是程度副词,常与积极性的形容词一起构成疑问句,用来询问程度,其语义指向是B,即“特征B的程度如何”。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A有多B”不用于疑问句时,含义是“A非常B”,因而“A能有多B”所述命题实为“A非常B”。对于整个构式而言,“A能有多B”即为:说话人对“A非常B”命题成真的可能性的主观性推测。通过梳理其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该构式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用法,实际上是一个表示可能性的连续统①:在反问句中,其构式义为“A并不B”,推测“A非常B”为真的可能性为“0”,这是连续统的其中一端;在陈述句中,其构式义为“A不是非常B”,可能性变高,但程度不深,这是连续统的中间部分,它是动态发展的,对命题为真的认同程度因语境而有所浮动;作为标题时,其构式义为“A非常B”,此时推测“A非常B”为真的可能性为100%,说话人对此命题呈肯定态度,这是连续统的另一端。

三、认识情态“能”的主观评价凸显功能

“A能有多B”和“A有多B”相差一个情态动词“能”,它们的用法、意义和功能却有较大的差别。本节将论述二者的差异,以及情态动词“能”何以导致二者产生区别。

(一)差异分析

“A有多B”表达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一般用在疑问句和陈述句中,如:

(7)“不知道你的绳子有多长?”山姆小心翼翼地用手臂来测量,“五、十、二十、三十个手臂长左右。”(《魔界之王》)

(8)她清楚这个男人有多危险,如今能取得些许上风,全靠她的运气,但要是真的硬拚起来,她仍旧不是他的对手。(《倾城之恋》)

例7中“A有多B”是疑问句,询问绳子长度,答案给出了具体的数据,这是一种对绳子的客观描述。例8是陈述句,“这个男人有多危险”意为“这个男人非常危险”,此时该表达式有[+程度深]的語义特征。用在陈述句中,它不再表达客观描述,而是一种主观评价,且这种评价与B一致,它的感情色彩根植于B的色彩特征。

“A有多B”(记为构式1)与“A能有多B”(记为构式2)有以下差异:构式1可用作疑问句和陈述句,构式2可用作反问句、陈述句和标题,我们以构式2为参照,试比较二者的区别。用作问句时,构式1表疑问,它的答案是对事物A的客观描述;构式2表反问,构式义为“A并不B”,是对事物A的否定主观评价。用作陈述句时,构式1的含义是“A非常B”,是对A的主观评价,其色彩特征与B一致;构式2的含义是“A不是非常B”,对A的评价并不积极,但也不是完全否定。二者都表示主观评价,但构式1认为事物A的B特征程度更深。构式2用作标题时,它讨论的对象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事物,而是一类事物,如“老年人的爱情”,这为正文举例子提供了空间。

(二)“能”的主观评价凸显功能

试比较:

(9)我知道电动车起火有多可怕。

(10)①她想象舅父知道了这事一分钟间那种狼狈情形,就把在舅父面前坦白的自诉的勇气完全失去了。可是这事情隐瞒得能有多久?(沈从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②人家都觉得,那么个破小学的工作能有多累。(川端康成《河边小镇的故事》)

③标题:电动车起火能有多可怕

例9是“A有多B”在非疑问句中的用例,意为“我知道电动车起火非常可怕”,陈述事实,表达对“电动车起火”事件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并不具有说话人的独有性,而是大多数人也有这个看法,说话人同意了这种看法,因而该句的主观性较弱。例10是“A能有多B”在不同环境中的用例,全是表达主观推测和评价,①句推测“这件事隐瞒得久”可能性为0;②句推测“小学的工作累”可能性不大,程度不深;③句表明“电动车起火很可怕”可能性为100%。

这四个句子都是表示评价,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A有多B”只有用在陈述句中才能表示评价,语气上平铺直叙,更像是在陈述客观上的事实,主观性较弱;“A能有多B”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可表达主观评价,不管推测命题为真的可能性有多大,都是说话人自己的看法,具有独有性和强主观性。因此,当情态动词“能”表达认识情态时,具有凸显主观评价的功能。在“A能有多B”构式中,这种功能表现得极为明显。

四、结语

“A能有多B”构式从反问句、陈述句用法发展到单独作为标题使用,这种变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网络自媒体蓬勃发展,为了吸引眼球,增加阅读量,创作者们除了在内容创作上下功夫,也在语言创新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样的创新有利有弊,但好的创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高频使用中能够固定下来,形成新的用法。这是语言独特的魅力,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梳理了“A能有多B”构式的演变发展过程,分析了它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特征,并考察了情态动词“能”的主观评价凸显功能。当然,该构式的演变动因、演变机制等内容,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连续统:语言学上的连续统概念来源于数学,是语言研究中一种动态的分类观。一个语言学概念的连续统中包含一些互相有差异的语言现象,它们往往处于一个语言现象发展到另一个语言现象过程中的渐变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张谊生.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3]项国雄,李瑞芳.新闻标题中的语用预设分析[J].新闻界,2007(6).

[4]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焦敏(1997—),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构式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中国修辞(2017年0期)2017-01-31 05:41:06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23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语言与翻译(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舟山话中的修辞构式“X勒呒处去”
当代修辞学(2013年3期)2013-01-23 06:41:24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当代流行构式“X也Y”研究
当代修辞学(2011年6期)2011-01-29 02:49:44
认知构式语法
外语学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45
从构式理论、三层语法看辞格构式的生成
当代修辞学(2010年1期)2010-01-23 06: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