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交礼宾礼仪具有高度政治化的特点,它是国家间关系冷与热的生动体现,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最直观象征,它在礼宾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在外交实践中,却存在着国旗位次排序的不同方式。在双边外交中,国际惯例所认可的标准是将客方的国旗放在右侧尊位,并将主方国旗置于左侧,以体现对宾客的尊敬,西方主要国家、中国以及东南亚和大部分中东国家均遵守这一规定;然而有一些国家,如美国、韩国等个体国家和拉美、非洲等地区性群体国家却因民族情感、文化自信心、国家认同以及一些其他的现实原因违反国际惯例,将己方的国旗放于尊位。这种违反国际惯例的做法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诸如违反公平、引起误会、引发矛盾以及不利于外交礼仪礼宾、位次排序理论的进步与发展等。在实践中,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处理,也可能引起矛盾。
关键词:外交礼宾礼仪;国旗位次排序;国际惯例
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3-0037-06
一、前言
外交礼仪礼宾作为国际规范,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与践行。它体现着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冷热变化,成为影响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对于外交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外交礼宾礼仪中,位次排序是最为重要与敏感的内容之一,一旦安排不当,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而国旗作为国家的标志与象征,又是不可小视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针对礼仪礼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实践以及历史,理论研究则较为薄弱,更是很少有学者单独从礼宾位次,尤其是双边外交中“国旗位次排序”的角度來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解决双边外交中的两种国际位次表现是什么,以及这种表现形式的差异会相应引发何种问题。
国内外关于外交礼宾位次排序特别是国旗位次排序在双边外交中的作用等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著作:马保奉的《礼宾春秋》系统地介绍了外交礼宾的发展情况,其中涉及的位次排序礼仪对国旗位次排序做了细致的分类。吴德广所著的《礼宾官背后的外交风云》从外交实践事例出发,详细地介绍了外交礼宾位次排序等情况。周加李博士所著的《涉外礼仪》一书介绍了位次排序的内容,其中涉及国旗位次排序的问题。《商务外交礼仪通用手册》(An expert's guide to international protocol)部分章节介绍了礼宾位次;美国学者玛丽·梅尔·弗伦奇所著的《官方外交礼仪指南》(The Guide to Official Diplomatic Etiquette)介绍了美国官方外交礼仪位次情况,为研究美国在位次排序中的行为提供了参考;美国学者罗伯特·拉尔夫·戴维斯所撰写的博士论文《美国外交礼仪和礼仪史》(A History Of American Diplomatic Etiquette And Protocol)介绍了美国礼宾的沿革与发展,为研究国旗位次提供了借鉴:约翰·麦考菲教授的《礼仪:完整的外交、官方和社会使用手册》(Protocol,the complete handbook of diplomatic,official and social usage)一书中介绍了礼宾位次排序的基本情况;礼宾学者约翰·伍德与让·查尔斯·塞雷斯所著的《外交礼仪:原则、程序与实践》(Diplomatic Ceremonial Protocol:Principles,Procedures & Practices)则从理论与实践方面介绍了礼宾位次的排序情况。
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存在以下问题:大多停留在实操领域,较少就双边外交中国旗位次排序采取不同方式的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学术空白。本文通过分析双边外交中国旗位次排序的两种标准,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二、双边外交中国旗位次排序的两种方式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双边外交中形成了一套国旗位次排序的国际规范。然而,外交实践中还存在部分国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旗位次排序的情况。现通过列举说明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方式。
(一)国际惯例通用标准
国际上公认以右为尊,在双边场合下,为了体现对宾客的尊敬,需将宾客的国旗置于尊位,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在双边外交活动中,正式场合往往需要悬挂双方国旗,从旗帜本身的角度来看应当右为上、左为下,即右侧悬挂客方国旗,左侧悬挂主方国旗。
大部分国家如中国、英国、瑞士、荷兰、日本等都遵守主左客右的惯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涉外升挂和使用国旗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中国境内举办双边活动需要悬挂中国和外国国旗时,凡中方主办的活动,外国国旗置于上首,对方举办的活动,则中国国旗置于上首”[1];英国的“国旗礼仪网站”刊文规定了在双边外交活动中,客方国旗应置于尊位[2];日本1999年8月13日通过的法律第一百二十七号(即国旗及び国歌に関する法律)明确规定在双边场合中应使客方国旗置于尊位[3];《俄联邦国旗条例》(1993年以总统令颁布)以及后续通过的新的《国家标志法》(《Законогоссимволи-ке》,2000年)[4]在规定了俄罗斯国旗样式的同时,明确在双边交往中,应将客方国旗置于尊位;法国的三色旗是在1794年2月15日通过国民大会法令确定下来的,刚刚成立的共和政府崇尚平等与自由,反对王室的秘密外交,从那个时候起,法国就开始规定主左客右的国旗悬挂方式了[5];1919年颁布的德国《魏玛宪法》规定德意志联邦旗为黑红金三色,《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国旗的样式,关于国旗悬挂的方式则在1950年得以确定,规定德国国旗在双边外交中应遵循国际惯例[6]。
(二)违反国际惯例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争端,国际惯例所公认的主客两方一般指的是活动的主办国与受邀的参与国,而并非指活动的举办所在地(所在国)[7],因此笔者列举和讨论的违反国际惯例的现象是指“主办方将自己国家的国旗置于尊位”,并非包含因主办方与所在国不一致而造成的对惯例的违反。
经过对双边外交活动相关报道的梳理,发现如下国家在处理双边国旗位次排序问题时采取与国际惯例不同的标准,即以美国、韩国为代表的个体国家;拉美国家;以南非为首的非洲国家等。
美国1942年对《美国法典》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第四卷第一章规定:“当美国国旗被和其他旗帜一起放置时,美国国旗应在右侧,即国旗正面朝向的右侧。”[8]也就是说,在各种场合下,无论美国作为东道国还是作为宾客,它的国旗都会被放置于尊位。韩国的情况与美国相同,2007年颁布的《大韩民国国旗法》和2009年颁布的《国旗悬挂、管理和推广条例》规定不论何种情况下,韩国的国旗都位于右边,也就是尊位[9]。
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尔、秘鲁等拉美国家,以及部分非洲国家在外交实践将本国国旗置于尊位。
三、造成两种国旗位次排序方式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上采取“主左客右”位次排序的原因
1.西方主流国家形成“主左客右”标准的原因
当代所遵循的外交规则和惯例起自欧洲,大部分是对欧洲外交实践与外交术的概括和总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惯例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并于1961年以《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在西方文化里,右边(right)向来比左边(left)更为尊贵,“以右为尊”观念的形成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种:
首先,西方的文明模式起源于希腊社会,大部分学者都认可古希腊是最能体现西方人精神的[10]。古希腊文明起源于爱琴海地区,该地区多山、土地贫瘠,更适于发展牧业,同时爱琴海多岛、多良港的地理环境極其适于发展航海贸易,从而形成了开放的、商业化的环境[11]。商业贸易不如农耕业那样稳定,农作物的缺乏与货源的不稳定使得西方国家不得不借助暴力保证生存,通过对临近的部族征战而获得资源。长期的动乱令尚武精神深入骨髓,右手作为更有力的手与“拔剑的手”在人们的观念里拥有更高的地位。与之相同的,右侧也取得了更高的地位。
其次,当人们站在地图前,从欧洲中心视角来看世界地图时,东方位于欧洲的右侧,太阳东升西落,西边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一点从西方(主要是英美文化)的习语和词义中也可以得到体现:例如,在英语中,右(right)还可以表达出“对的、正确的”的意思,从这里不难看出西方文化对右的推崇。
以上历史因素与文化习俗影响了欧洲国家的外交实践,通过几次扩张战争、海外市场的不断确立而渐渐影响了世界,成为国际所公认的惯例。这些惯例在“二战”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整理、总结和归纳,并最终在国际实践中被固定下来。因此,国际上形成了“以右为尊”,国旗悬挂“主左客右”的习惯。
2.中国进行自身调整
与西方不同,中国习惯以左为尊,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左右尊卑序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大部分时候,如春秋、汉、唐、宋、明、清等皆以左为尊。开始遵守以右为尊的规则是建国后随着对外交往变得频繁,中国对自身进行调整、努力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结果。
中国人以左为尊,一个说法是中国人遵循中庸原则,顺应自然,“以左为尊”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种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维导致的。中国的地理条件适宜耕种,中国作为位于北半球的传统的农业国家,谷物的收成、生活的维系离不开太阳的照射,建筑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以坐北朝南的视角看,东边升起的太阳就位于人的左手边,因此,左边象征着日出、植物生长、万物生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尊位。以左为尊不仅体现在位次排序上,甚至官职的设置也是如此,但凡有左右官职的,普遍遵循这样的习惯。例如在汉代,左将军就比右将军职位高,《汉书·王商传》记载王商在元帝时官至右将军,成帝即位后,因王商辅佐太子有功,将其晋升为左将军[12]。还有一个说法则是古时战车左、中、右三个座位,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左座位最安全,所以左位为尊,这一点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也有记载,信陵君“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夷门侯生[13]。
尽管始终有以左为尊的传统,但当新中国成立后,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与争端,同时为了表达对其他主权国家的尊重,中国按照国际惯例,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以右为尊的方式。同时,在国内实践中又保留了以左为尊的传统,体现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涵养与担当。
3.其他遵守惯例的国家与地区
除了西方主要国家与中国外,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大多遵守国际规范惯例,如中东地区、东南亚以及南亚大部分国家。
南亚以印度为首,印度自古以右为尊,左手被视为不干净的和无力的象征。印度人认为人的身体由两边组成,右边是男性的象征,左边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左手比右手更虚弱无力,所以在需要用右手和别人打招呼。印度人用右手进行吃饭、敬茶、敬酒、递送礼物等活动,同时,在印度进行绕佛塔等行为时,也是需要进行右绕的。左手则会被用来进行个人卫生的清洁等。
中东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很多,穆斯林以右为尊,进门需要先跨右脚,收送礼品也需用右手。他们和印度人相似,认为左是不干净的。如阿拉伯国家的人就通常用左手进行个人卫生的清洁,他们认为右手是更干净的[14]。
大部分东南亚国家也与中东、印度类似,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泰国为例:泰国人以右为尊,他们认为左侧是不洁的,因此在泰国,递送礼物、敬茶敬酒等活动需要用右手进行[15]。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中东、南亚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都有着以右为尊的传统,这些国家内部的礼宾传统是与国际惯例相符合的,遵守国际惯例不仅可以照顾到国内传统,也可以确保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二)违反国际惯例的原因分析
1.个体国家
一是美国。首先,这体现出与旧身份的割裂。美国是一个全新的移民国家,这个新生的国家想尽力摆脱和旧欧洲大陆的关系,甚至企图在行为上与英国统治彻底割裂。从威尔逊提出新外交开始,美国就尝试打破旧的外交规则桎梏,不遵循国际惯例的国旗位次排序也是这些尝试中的一个内容,它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建立一个有着新的理念的、不拘泥于繁文缛节的国际体系。
其次,出于国家认同的考虑。美国作为移民大国,虽然反感英格兰的礼仪以及文化背景,但它的文化根基却主要来自欧洲,并不具有独立的、具有强烈凝聚性和认同感的民族文化,这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本体不安全的感觉。本体安全可以被理解为是自我存在与认同的安全,其中存在性焦虑(源于个体超前思考不合理的未来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焦虑)、基本信任(获得信任是避免存在性焦虑的根源)、自我认同(为了保持自我感,人们需要拥有对自己行为及存在的认同)、社会惯例(应对焦虑以及本体不安全的机制)[16]分别构成了本体安全的核心。美国想要获得本体安全感,达成国家认同,就需要形成可以得到国民认可的自我认同与社会惯例。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更容易成为人民表达爱国思想的精神依托[17]。
再次,内忧外患(经济危机与战争威胁)成为直接导火索。美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将自己的国旗永远置于尊位,是发生在1942年。当时美国刚刚经历经济危机,恰逢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拖入“二战”,成功转移了国内经济不景气的矛盾。外有战争,内有危机,美国需要调动起人民的情绪以便度过难关,因此新的国旗法就在1942年这个特殊时刻诞生了。
同时,领导者个人的影响不能被忽视。美国作为总统制共和国,历任总统会对美国产生很大影响,其个人特点会在外交中得以体现。作为一个崇尚自由与个性的民族,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总统往往很受欢迎,可以获得大量支持。将本国国旗居于尊位的立法能激起人们的爱国心,并借此巩固民族认同,煽动民族情绪,是许多总统的惯用手段。
最后,强大的实力支撑。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成功跻身于大国行列,“二战”后,在全世界经济低迷,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后遗症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战争中积累的财富抓住机遇逆流而上,一度呈现对世界的绝对领先态势[18]。假如没有实力支撑,美国也无法采取与国际惯例不同的方法。
二是韩国。韩国作为没有遵守国际惯例的东亚国家,有其独特的原因。首先,“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被美苏分别占领,并在随后的朝鲜战争中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韩国受到美国保护,并跟随美国建立新的国家政治经济体系,也无法避免地受到了美国在国旗位次排序上的影响。
其次,从民族主义角度来看,这一做法是迫于民族分裂压力、出于巩固文化自信等因素的考虑。战后,韩国主要依靠美国的帮扶政策发展起了工业,这促进了韩国社会过于迅猛的断裂性转型,并导致了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脱节的情况,引发了社会认同危机,也就是所谓的“韩国病”[19]。韩国在“二战”期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結束后又面临分区占领与内战,韩国人民对于自身的文化产生了不信任,对国家整体态度消极,因此韩国政府注重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在教育中强调“民族精神至上”。作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独特的民族压力和国家分裂、民族一体化受到威胁的危机感成为激发韩国民族主义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内化于思想,外化于外交政策的实践,成为推动韩国内外政策形成的重要因素,影响着韩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方法[20]。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用国旗尊卑位置排序做文章,有助于调动人民的爱国积极性与文化自信。
2.地区性国家
除去个体国家如美国、韩国外,有不少地区性国家呈现出集体的“永远将自己国家国旗放于尊位”的现象,诸如拉美地区国家如智利、阿根廷、厄瓜多尔、秘鲁等以及如南非等非洲国家。
一是拉美国家。首先,拉丁美洲苦于欧洲国家的殖民,他们急于摆脱葡萄牙、西班牙的统治,希望从各种方面独立起来。西班牙、葡萄牙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遵循欧洲大陆的外交礼仪惯例的,因此拉丁美洲国家采取一个完全不同的形式,以宣示完全意义上的独立。
与此同时,美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又一直很暧昧,美国为其提供保护,并享用拉丁美洲的市场与廉价原材料。胡萝卜加大棒、“泛美体系”等更是借着赶走欧洲殖民者的名义将拉美化为美国的保护国[21]。美国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拉丁美洲既作为追随者遵循美国的位次习俗,又受到美国实力的保护撑腰,拉丁美洲国家希望摆脱旧大陆的殖民势力压迫,又不希望被新的殖民势力即北美接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团结起来,形成了一种整个拉美的“团结精神”以及团体式的“人民化”[22]。这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同使馆职务不符,不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外交庇护”这一拉丁美洲地区性例外就一定程度上同他们的“团结精神”相一致。这种情况下,在拉丁美洲内部采用与国际规范相异的做法就具有了一定的精神基础。
二是非洲国家。南非、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也不遵守主左客右的国际惯例。非洲国家在历史上曾面临殖民与奴隶贩卖等压迫,由欧洲国家主导的黑三角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非洲各国独立后,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护其民族尊严,加之非洲国家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因此并未在一些方面同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从民族精神上来说,非洲人保持着一种跨越了国界的民族团结感,包括分散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黑人,也都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这被称作“黑人精神”或“泛黑主义”,例如美国的黑人往往也保持着他们的明显而独特的特征[23]。
因此,在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部分非洲国家在处理礼仪礼宾等对外交往问题上采取了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合但在非洲内部相一致的方法。
3.违反惯例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形成违反惯例的排序方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出于民族情感的考虑。例如许多国家的国内礼仪规范是与国际惯例不符的,这些国家的国内礼仪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传统,如果强行更改会引起国内民众心理上的落差感,不利于民族情感的维系。
第二,提升文化自信心的需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自己国家的旗帜永远处于荣誉地位,是提升文化自信心,激发民众爱国热情的方式。
第三,出于对文化独立性与国家认同的考虑。对于部分有着被侵略历史,或者在近代才建立的国家来说,保存独特的文化独立性以及维护国家认同感是很重要的。国旗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是看得见的国家象征,保证国旗处于尊位有利于维护国家认同感。
第四,现实条件的驱动。在面对突发的危机状况时,许多国家需要调动起民众的团结与爱国激情,通过国旗来达到这一点是很好的方式。
三、两种国旗位次排序方式引发的问题
(一)实践上
外交礼仪礼宾是两国间外交关系的晴雨表,外交关系的好坏通过礼仪礼宾得以体现,国旗位次排序作为礼仪礼宾中的重要一环,采用不同的方式势必会引起很多问题。在实践中,主要会产生导致误会、引发矛盾,破坏公平等问题。
一是引起误会的问题。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对外交事件进行及时的报道,而由于外交工作的特性,广大人民对外交工作的了解是往往只能通过新闻报道,不按照惯例进行悬挂的国旗容易误导民众。首先,人们倾向于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国旗悬挂方位来区分国家元首,而错位的国旗将让人们对不同国家元首角色的认识出现错位。例如在缅甸元首与其他国家元首进行会面的过程中,就容易因误解而出现错认两国元首的情况出现。其次,还有一种误会是民众会以为礼宾官因马虎将国旗挂错,从而出现礼宾失误。
二是引发矛盾的问题。依据1961年《维也纳外交公约》第四十七条,各国应遵守对等原则,对等原则所包含的最重要的观念是平衡,成为当今时代指导双边关系的重要法则。对等原则是对主权平等的延伸,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国家无论大小,主权一律平等[24]。而部分国家不遵守“主左客右”,客人为尊的国际惯例,将形成不对等与不平等。因为当这些国家领导人出访大多数遵守惯例的国家时,按照国际规范,他们的国旗被置于右边的尊位,这些国家享受了尊贵礼遇。而当曾经的东道主回访时,却不得不客随主便,让这些不守规则的国家仍然占据尊位,体现不出对主权平等的尊重。尽管这些违反国际惯例的国家可能各有各的原因,但在外交上礼仪无小事,这样有可能会给不了解他们文化背景深层原因的国家造成误解,使得这些国家误以为不遵守惯例的这一方在传达什么不友好的信号,进而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于已经了解该国文化背景的国家来说,也会因不公平而产生矛盾,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冲突与麻烦。
三是破坏公平的问题。各国依靠国际法与国际惯例约束国家的行为,国家法的产生、外交规则的出现、国际体系秩序的形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它使得国家间关系免于沦为无政府状态与丛林法则下的弱肉强食,减少了战争,促进了文明發展。现有的国际规范是在各国的不断实践和努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历尽波折,也经历了许多代人的努力,目前国际法与国际惯例的存在与维系需要仰仗各国对国际法的尊重与遵守。从法理地位上说,国际法的法律效力要低于国内法,假如各国都以国内法为由超越国际法,按照以我为主、本国优先的方式安排双边外交中的位次,不对等、不公平的做法势必伤害其他遵守国际规范国家的感情,有可能会造成其他国家的追随,这不仅会对外交系统中经过近百年逐渐形成的国际法、国际惯例、国际规范构成威胁,威胁国际体系的稳定。
(二)理论上
在关于外交礼宾礼仪的研究领域中,位次礼仪的实操性研究较多,许多礼宾相关的论文、书籍对如何进行位次排序、如何进行操作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但部分国家对惯例的违反却使得过去的实操性研究不再能满足现实需求,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让这一部分的研究不再能通过条例性的“操作指南”进行概括。
这时,外交位次礼仪学理性研究较为薄弱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违反惯例的诸多现象使得学界需要加强相关学理性研究,透过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背后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法。
四、结语
在学术研究中,位次排序礼仪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实操领域,而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外交实践中存在着的国旗位次排序的两种做法,并不符合现有研究所给出的结论,“双标”现象有着独特的成因,而这种标准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大部分国家不论国内礼仪标准如何,都选择了采用主左客右的国际标准,将尊位留给来访国,体现出自己的待客之道;而以美国、韩国为例的个体国家,以拉美、非洲为例的地区性国家,则遵循国内法的规定,将尊位留给自己。在实践中,这样的差异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处理,也可能引起矛盾。
显而易见,在双边外交中将本国国旗置于尊位的做法用国内法超越了国际法,是不符合国际规则、国际规范的,对广大遵守惯例的国家来说,这也不公平的。从小处说,它将引起误会、导致国家间的矛盾、进而影响国家间关系发展;从大处说,如果其他国家也试图与不遵守规则的国家一道、共同打破主流规则,将导致整体外交文明的倒退,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涉外升旗和使用国旗的规定[DB/OL].中国外交部官网.
http://www.gsfao.gov.cn/xxgk/xxgkzcfg/xxgkxzgz/2018/916/1891683411235059JA0D2K3IC24AGH.html.
[2]UK Flag Protocol.The Flag Institute[DB/OL].
https://www.flaginstitute.org/wp/british-flags-2/flying-flags-in-the-united-kingdom/british-flag-protocol/.
[3]日本政府.国旗及び国歌に関する法律.日本政府官网[DB/OL].
https://www.japan.go.jp/.
[4]俄罗斯卫星通讯社.Законогоссимволи-ке[DB/OL].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官网.
http://sputniknews.cn/society/201608221020557097/.
[5]法国政府.法国国旗法[DB/OL].法国政府网.
https://www.gouvernement.fr/search/site/Drapeau%2520sus
pendu.
[6]德國政府.Anordnung über die deutschen Flaggen[DB/OL].德国政府网.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en.
[7]马保奉.礼宾春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70-72.
[8]Cornell Law School.U.S.Code[DB/OL].
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4/7.
[9]韩国政府.国旗悬挂、管理和推广条例[DB/OL].韩国政府网.
www.korea.go.kr.
[10]EDWARD M BURNS.Western Civilizations Volume 1[M].New York:Norton,1973:110-115.
[11]何文贤.“尚善”与“尚武”——中西方传统文明观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2]班固.汉书:卷八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曹雄.宗教、文化、礼仪、规则——走进阿拉伯世界须知[J].新商务周刊,2015(13).
[15]卞及.泰国风俗礼仪[J].黑龙江对外经贸,1997(1).
[1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0-55.
[17]周加李.从理论到实践——外交礼宾礼仪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67-75.
[18]周宗康.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原因[J].今日财富,2020(12).
[19]于胜利.“韩国病”的文化因素[J].当代韩国,1994(3).
[20]郭锐,凌胜利.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3).
[21]斯塔夫利斯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M].迟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5-75.
[22]刘承军.作为拉美大陆文化特征的“团结精神”与人民式的“全球化”[J].拉丁美洲研究,2013(4).
[23]科林?利吉姆,葛公尚.泛非主义、黑人精神和非洲民族主义[J].民族译丛,1983(3).
[24]联合国.联合国宪章[DB/OL].联合国官方网站.
https://www.un.org/zh/sections/un-charter/index.html.
作者简介:林禹彤(1999—),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单位为外交学院,研究方向为外交学。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