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践路径

2022-03-03 01:01:34夏晓宁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德育传统语文

夏晓宁

(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中心小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德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德育作为教学的导向,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文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必要性及路径,旨在促进小学语文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正式步入教育的初始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心理素质处于初步成型的时期,更加需要家长与学校方面正确的的引导。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观需要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世界观主导学生的行为,有正确的世界观,才会有积极向上的行为,反之也成为社会中的毒瘤。针对学生的的德育教育,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德育教育本身对于学生具有非常重要地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改变人的命运,让其更加闪闪发光。教师与学校应当做好德育教育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帮助学生铺垫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一)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课程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更好地讲授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课程教学存在着与时代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实施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文学素养的过程,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导向性、方向性,因此,德育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文学视角的同时,学校应以德育为教学目标,把德育作为教学的任务之一,从而让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基本状况、接受能力以及自身掌握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所以,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周围环境辨别是非,可以自主选择所要接受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在教学改革中使德育发挥最大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凸显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在多元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西方文化的冲击容易使学生误入迷途,而德育的导向性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发挥德育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与文字之间流露出的永恒魅力;与此同时,要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德育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蕴含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虽然语文是主科目之一,但是并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认为语文知识相比其他科目来说过于简单,将学习语文的时间留给其他科目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综合成绩;还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只是工具,在其他方面没有过多的用处。此外,语文学习也没有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在家长的观念中,语文学习不会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忽视了语文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积淀,是历史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提升知识素养、道德品质。因此,只有让学生深刻感悟语文课程蕴含的历史价值与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小学语文作为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与家长重视语文学科的同时,教师也应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不仅可以筑牢学生的知识基础,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德育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方法和手段

小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开展德育,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随着课改要求的提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以及学习能力,还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德育作为过程和手段,有利于教师弘扬主流价值观。德育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四个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德育是关键环节,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遵循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关键一步,因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德育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德育这一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摸索语文学习方法,了解重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成长为有素养、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正确的学习引导

当前的教学提倡兴趣教学,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而不是家长与教师“按头式”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压迫感,从内心抗拒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对学生的心理也会造成影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引导,只是自顾自的进行授课,课堂的节奏是根据课时的安排进行,缺少对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顾及,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并不是学生,而是讲课的内容与任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度不高,不会主动跟随教师的节奏,不能做到专心致志的听课,所以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高,学生不能收获优异的数学成绩。引导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认清课堂的主体和客体,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烈,对于世界的一切事物的处于初始阶段,活泼好动的学生大多数是不喜欢学习的,认为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限制了自己的玩耍自由,相较于语文课堂,小学生更加喜欢能够在操场上自由奔跑的体育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小学语文科目本就是一个重复性比较强的科目,背诵部分居多,如果让学生进行硬性的背诵,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减弱,学习效率也会停滞不前,缺乏学习的价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热爱,所以探究。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分的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发挥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以更加积极饱满的态度面对语文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践路径

(一)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在当前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授法、情境法、翻转课堂等,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进行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状况、年级阶段、接受能力、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器具。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倾听者,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也谈不上在教学中贯穿德育教学。转变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教师在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德育,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和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学生、家长关心更多的是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价值判断,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教师没有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认为德育与中等教育教学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导致教学观念落后。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拓宽知识视野。在进行教学前,以德育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

(二)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拥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底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教育育人的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思想意识等,是很好的德育资源,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通过突出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实现。比如小学语文教材《赵州桥》一文,介绍了石拱桥的历史文化、形成特点、科学含量等。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还应凸显中国古代人民的劳动与智慧,并从石拱桥的发展看中国历史的前进发展、优越制度。这些仅通过知识讲授是不足以呈现的,因此,教师要把德育贯穿其中,让学生不仅了解石拱桥,还要了解石拱桥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再如《愚公移山》讲述了由于山区北部的阻塞,人们出行不便,愚公不畏艰难险阻誓要挖平险峻的大山,最后他的事迹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文言语法的同时还要凸显愚公坚持不懈的毅力,注重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上,汉字也进行了不断的演变,从最早的人们根据物品的各种形状来绘制图案,形成了甲骨文,这也是汉字的初步形成。后来逐渐演变出了钟鼎文与大篆,大篆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进行了简化处理,衍生出了小篆。隶书中依稀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影子,字体偏向于线条柔美,后来又出现了隶书,隶书的风格一改小篆线条的圆润,开始让线条有了更多棱角。随着朝代的更迭,古代汉字又经历了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最终演变成了当今的简体字——汉字。汉字也是古代文字不断演变而来,隐藏了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学语文中,识字是主要内容,每一篇课文中都有许多生字词,待学生认读,教师可以在识字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比方说,“孝”这个字在历史的不断演变过程,在甲骨文当中,“孝”更像是一个图案,一个老人扎着长长的辫子。在钟鼎文中,将老人与辫子做了一个分离,看着是两个人,一个年轻的人背着一个老人,呈现上下结构。而在大篆当中,“孝”字依然还是之前的年轻人背着老人的形态,但是却成为了半包围结构,老人更加依靠年轻人的力量。到了楷书“孝”进行了简化处理,形成了如今的“孝”字,孝通常组词都是“孝顺,孝子”等,体现一个人对于父母的态度。在“孝”字不断的演化过程当中,也在始终贯彻子女要孝顺父母,体恤父母的思想,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靠。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最大的善良就是孝顺,在“孝”这个生字的认读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引入“孝”字不断的演化过程,体现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思考“孝”字更深层次的含义,并且在生活当中实际行动去践行“孝”,整个穿梭古今的过程,也会让学生发展语文汉字中的“密码”,加强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作为教学内容的环节之一,在文科教学中一直被忽视。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科教学相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偏感性,不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学科支撑。此外,文科教学实践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教学实践不仅包括教师的课堂实践,也包括学生的自主课外实践。因此,在小学语文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开展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融入德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兴趣的基础上实施德育,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在讲授相关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古代遗址、博物馆,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这样既可以既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的自主课外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是一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扮演好指引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课外教学实践,使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语文学科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是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与道德素质的必经之路。学生的写作是对于内心深处情感的抒发,能够显示出一个学生对于事物最本质的看法,教师可以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的主题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某一领域传统文化的想法,以及自己所了解的该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学生可以根据传统文化小故事为切入点,比方说:“精忠报国——岳飞”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讲述了岳飞将军在保家卫国时的一片赤子之心,但是也在另外一方面说明了岳家优秀传统家风的重要意义,在岳飞家风的影响下,成就了岳飞的品行,促使了一代英豪的出现。学生可以在作文当中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大胆的分析,写出自己最真实的看法与感受,赋予写作内容更多真情实感,提高作文的质量,加强学生写作能力,促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体会到更多人生的真谛,实现立德树人课堂建设的目标。开展实践活动,是很多科目的课程在教学中会选择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自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在我国风靡开来,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尤其是小学生,更是非常热衷,这就造成了对我国本土传统节日的忽略,传统节日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多年轻人吐槽,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实际上,不是年味越来越淡,而是人们的忽视,让年味逐渐消失。我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而每个节日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习俗,学校可以在每个传统节日临近的时候,带领学生进行传统的实践活动。比方说在春节临近,教师组织学生装饰班级,以春节为装饰的主题,每个班级内的同学自己设计对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等张贴在班级的门窗上,发挥学生文学的想象力,让春节更加有韵味。而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节日的同时,能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并且以端午节为主题,书写一些文章,有感而发的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富有情感,从而在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展实践活动,是很多科目的课程在教学中会选择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自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在我国风靡开来,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尤其是小学生,更是非常热衷,这就造成了对我国本土传统节日的忽略,传统节日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多年轻人吐槽,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实际上,不是年味越来越淡,而是人们的忽视,让年味逐渐消失。我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而每个节日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习俗,学校可以在每个传统节日临近的时候,带领学生进行传统的实践活动。比方说在春节临近,教师组织学生装饰班级,以春节为装饰的主题,每个班级内的同学自己设计对联“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等张贴在班级的门窗上,发挥学生文学的想象力,让春节更加有韵味。而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节日的同时,能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结束语:德育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方法和手段。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德育在语文学科中具有的重要作用,通过转变教学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加教学实践,让德育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促进实现语文学科的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传统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