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
(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目前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让学生可以有效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快速有效地抓住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教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提升自身技能,发挥出自身最大优势,从而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涵盖的知识范围较广,因此学好语文学科,能够为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好语文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还应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更好的传授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以此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高效课堂是指高效性课堂,具体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之上,完成更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能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高效课堂主要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的受益量达到最大。另一个特点是能够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对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品质以及习惯的积极影响程度达到最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构建必须具备上述两个特征,如果只能满足一个条件,则不能称得上高效课堂。与此同时高效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得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提高该学科的教学效率能够顺应新时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延伸课外知识。此外,还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初中生的学科综合素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书育人这一目标。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追求自由以及新鲜感的时期,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语文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率的课堂,应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进而能够让其自主地融入语文课堂中,让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
初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和情感培养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语文教学对他们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那么学生未来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而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更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对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语文学科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在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选出一些优美段落,让学生在朗读期间,体会语文学科的美,领会段落中的内在含义,使其能够对生活充满美好期望。语文素养又叫人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能力、思维、情感、习惯与方法、态度及审美等。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通过现实案例进行发散性思考,进而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方向。
教师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站在讲台上把理论知识单纯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在底下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受到约束,学生感到教学枯燥乏味,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睡觉以及学习其他科目的情况,语文教学效果非常低下。
很多学校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度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以我为主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枯燥。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完全缺乏沟通,学生自然会对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有一些教师直接将语文教学按照理科教学量化,完全忽视对语文感知的有效培养,没有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文章,这给学生深层次理解和评析语文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采取强制灌输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建立。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将语文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有效结合,以致很多理论知识很难得到支撑。由于相关知识资源的缺乏,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有限,学生只是学习一些书本上的知识,知识面比较窄,语文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时代在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对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也要主动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争取做到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的新时期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其教学行为,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问题较多,究其原因在于“穿新鞋走老路”,也就是并没有真正学习新理念,这样势必会在时代需求中落伍。所以,上好当前的语文常态课,一定要接受新理念,并且在常规教学中予以落实。对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认真研究最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它是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南。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点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在落实三维目标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教师在备课环节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写作特点,还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渗透写景的方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鲁迅先生对百草园一草一木的喜爱之情。这样就突破了原来教学中只是关注知识,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效落实了新课改的新理念。
合理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是实现对学生思维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在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环节中,教师要认识到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态度以及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作用,并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工作的设计,由此保证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状态下与自己进行互动,实现对他们的有效启发。例如,在进行《愚公移山》的教学前,我在充分分析学生兴趣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在课前为他们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并与他们一起欣赏。在完成歌曲欣赏之后,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看看他们中是否有人了解歌曲的名字、歌曲的历史故事等。如果有学生了解,我就会让他进行自己认知经验的分析,让其他同学从他的口中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如果没有学生了解,我则直接进入第二个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愚公移山”的Flash视频资料,让他们通过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了解故事,并通过故事来获得情感启发。之后,我会引出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状态与我一起进行课文内容的阅读,真正进入愚公的世界中,去了解是何原因让他坚定不移地进行移山,从而为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学工作开展做好基础铺垫。
微课的诞生,使学生可以用课前时间自学教材,并根据视频推荐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既提高课堂效率又增大阅读量。例如,学《社戏》时,微课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前就扫清生字、熟悉文章内容,便于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心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引入《合阳线胡》《关中剪影》之类的文章让学生与课文进行类比阅读,拓宽阅读渠道的同时,使学生从文字的学习中增长对祖国各地特色文化的见识,巩固微课学习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语文教师只需在课堂上教授精华知识,由高效课堂节省出的时间可以用来开展拓展阅读交流、相关知识拓展等活动,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运用好多种教学方案,并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完美的学习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制定的,要结合教材对教学过程进行安排,包括整体知识教学和对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兼顾。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缺乏整体教学意识,没有完整的教学规划。遇到突发的教学问题,教师无从解决,手忙脚乱,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进度。所以,制定符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非常重要,这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条件。例如,语文教师在准备新课时,可以结合新闻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指导,给学生创造非常舒适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设定小组,各小组互相提问,教师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提供课下提问教师渠道,服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课文都是照着课文一字一句地阅读,全文读完了,文中的生词、修辞、故事脉络掌握了,一篇文章也就学完了。从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说,这样功利的学习未免有些欠妥。要想改变现状,就要求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多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精心设计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时,教师可以提问:“曹刿为何要面见鲁庄公?鲁庄公作战的底气是什么?”,通过这些立足却不囿于教材的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可以提一些深刻的问题,比如“此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等,以此来带动学生思考,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设定合理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实施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首先,根据“三位一体”综合目标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贴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模糊、夸大的现象,全面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培养,为教学评价的实施提供科学标准。其次,合理运用多媒体、微课、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在课件设计上力求创新,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优势,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扩大语文知识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过程中高效学习。例如,教学《黄河颂》时,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初心,努力进取,理解黄河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在课文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全程推进,融合音乐、朗读等方式辅助课文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立体化课堂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充分体现。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相比于单一、抽象的教学内容,熟悉、具体且形象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辅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能够使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教学的正反馈。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具体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本文,感知内容,收获知识,发展技能,建立兴趣。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基于题目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代表什么,在共同交流中学生讨论得出了这两个地方是作者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游戏的地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为感知文本做好铺垫。其次,学生展开阅读,更深入地理解“从……到……”所划分的文章结构和体现的作者情感。紧接着,教师以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为例,带领学生分析写作手法和文本内容,让学生在体会鲁迅先生童年趣事的同时思维也飘向自己的童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最后,教师以“童年”为话题,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一些能引发其情感共鸣的图片,比如童年的小玩具、游戏等等,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儿时都干过的“傻”事、“蠢”事,并在讨论结束之后,将其以写作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情境乃至文本当中,通过语言沟通、书面表达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并锻炼了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因为语文知识本身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内容。考虑到初中语文知识的特殊性,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必须要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生活并且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由此进一步实现对他们的认知启发,让他们学习如何应用语文知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都存在了忽视实践、应用方面的情况,这让语文知识成为局限于书本的理论性知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实现对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如何应用语文知识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抓住课后作业环节的契机,通过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课后作业布置,完成对“学以致用”理念的落实。如在完成《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学习之后,笔者就让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笔者会专门开设一堂以“我与身边文化遗产”的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课上化身文化遗传宣传人,在给大家介绍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在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课后作业当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探究、总结、表达等多个方面的进步,同时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这在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内容,拓展了学生实验的基础上,也可以对他们了解、传承文化遗产的理念树立,这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良好的助力支持。
早在教学引入和导引的阶段,就应该使情感教育和学生的注意力密切相关,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考虑学生的学情。初中生在情感教育领域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年龄水平决定了其阅历,因此教师在导入情感教育和语言学习阶段,就应该利用一些自然而然的学习成绩,努力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情感教育的阅读场景使得学生在初步学习语文时就感受到澎湃的真情实感,这些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内涵常常蕴藏在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料之中,在教材内也有非常多的体现。教师引用教学内容中的阶段性渗透原则,加入阅读基本资料时的一些感悟,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又能够借助个人的情感分析,学习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内容。
总而言之,开展以高效课堂构建为基础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是推动学科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对学生的认知启发,让他们真正感受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够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为学生提供以生活为基础的训练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实现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培养,为他们的语文素养形成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