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素颖
(宿豫区实验小学 江苏 宿迁 223600)
“阅读链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体系中的新增的一部分,通常安排在小学的三至六年级。通过对教材进行细致梳理,进而探寻“阅读链接”在语文教材中的编排情况、基本特征。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挖掘其教学价值,丰富学生阅读方式、助力学生深度思维、促进学生读写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等教学效果,使其成为加强学生文本理解的桥梁,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最大效能。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可以理解为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阅读延展。据相关统计发现,在部编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总八本教材中,共有“阅读链接”33处,其中三年级5处,四年级10处,五年级8处,六年级10处。可见,伴随学龄增长和语文知识不断充实,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呈现逐级增长态势。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就其作用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辅助阅读。紧紧围绕教材课文,以丰富文本知识,加深对内容渗透,用以辅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二是对比阅读。将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文体进行课后呈现,通过“阅读链接”形成对比,用以增强学生对同类题材的理解,加深对教材的思。想熏陶或主旨升华。最后一类是拓展阅读。以课文内容为知识基点向外拓延,通过“阅读链接”打破文本限制,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对相关文体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文本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链接”适时地出现在课文阅读中,能有效地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1]。如第十一册课文《丁香结》与“阅读链接”中的四句诗的比较,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对丁香意象的理解,四句诗中的丁香结传递的是愁怨,而课文表达的是结而不怨;有的是同一作品内部的比较,如第十册《祖父的园子》与《呼兰河传》中萧红深情独白的片段对比,让学生在怅惘中体会萧红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以及对爷爷的思念之情;还有的是课文与原著的比较,如第十册《草船借箭》与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对比,能让学生体会到明清小说与现代白话文语言上的不同。对比阅读是带有研究性的阅读,是综合阅读、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的阅读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学生在课文与“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中,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思维能力。
相比“阅读链接”中的“辅助阅读”“对比阅读”等文章题材,以突破教材文本局限,增加阅读体验为目的拓展性“阅读链接”题材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分布更为广泛。这些阅读题材的人选,体现了对教材原始文本的拓展,为丰富广大小学生阅读经验提供了绝佳实践机会,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通过课堂引导,启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阅读链接”拓展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以部编小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为例。文章通过秋雨下自然景色的变化,表现出对秋天热爱,全文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意味。在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中,则选取了德国科普作家乌纳·雅各布的《太阳时钟》,以“时钟”为载体,客观理性的地描写了秋天动植物迁移过程,是课本《秋天的雨》的拓展,对学生在“秋天”相关题材阅读经验方面,进行了有益拓展和提升。
从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上,可以发现,读写结合始终贯穿其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读写结合,只有做到读写结合,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阅读链接”重理解也重表达,许多训练要求都指向写作方法。例如:《威尼斯小艇》的“阅读链接”要求想想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问题直接指向习作要素—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再如,《西门豹治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习作教学在小学阶段大多是在写好记叙文上下功夫,对其他的文体很少涉猎,统编教材在“阅读链接”中做了大胆尝试,让学生放开手去创作。有诗歌,有日记,有剧本等,在拓宽写作范围方面为广大教师打开了教学思路。
有的“阅读链接”的编写意图是由篇带动类似的篇,由一篇走向一本书的阅读,达到大语文的教学观。教师结合“阅读链接”发散阅读多篇类似主题的文章,加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安排的阅读链接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旨在将课文中学到的“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认知方式进行阅读迁移。然后再引导学生搜集其他革命先烈的故事,这类似群文阅读的拓展学习。通过“阅读链接”一篇带动多篇的阅读,拓宽了学生阅读面。
课本中阅读链接的内容给了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启示,就是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不应该局限在课本的文章中,而是要突出语文的文学性、博大性以及文化性,所以教师除了利用文本阅读素材作为链接之外,还可以丰富链接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引入更多的资料和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2]。教师可以根据主题来创建课内外阅读的文本和阅读活动,将课本文章和课外作品结合起来创建拓展阅读教学指导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自然风光主题,第二单元是描述人和事主题,第四单元课文则是以童话故事为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有着明确的阅读目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视野有不一样的作用。因此,从课内文本进行链接拓展时,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也是拓展阅读的重要方向。在开展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搜集好阅读链接的素材,与课本内容进行良好衔接,引导学生去总结课内外素材的共同主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内阅读学习的内容去寻找相对应主题的课外素材,促使学生不断展示自己的知识积累,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其次,通过主题式的阅读学习可以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也能够打开学生知识的大门,通过对课内外阅读素材的整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和《我是一只小虫子》时,教师可以以童话故事为主题来开展阅读链接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这些童话故事在描写时有哪些特点,例如都赋予了动植物以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在传达一些美好的素质和品德。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阅读《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拇指姑娘》等安徒生童话故事,打开学生的童话世界大门,促进他们随着故事的发展去展开自己的想象,了解童话故事的描述方法,挖掘其中蕴含的道理。
深度学习倡导知识的迁移运用,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教材中部分“阅读链接”的编写意图是强化学生的阅读迁移[3]。阅读迁移,是指学生在课文里学到的阅读方法,在新阅读情境中实践运用,达到正确使用阅读方法。阅读实践强调,掌握的学习方法不能停留在教过或学过,而是在阅读中联系,使之能及时将认知的学习方法转化为技能,形成阅读迁移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威尼斯的小艇》的“阅读链接”是描写威尼斯的两个片段,教学时可在最后一个环节进行阅读迁移,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教师可将此环节处理成让学生自学后填写学习任务单,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派小组代表在班上展示,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最后,教师依据学情判断是否开展“后教”。如此,学生在品读中再次感受到威尼斯独特动静之美,有效提升阅读能力。教师整合“阅读链接”和课文教学,在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大概念下,帮助学生建立整合思维,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对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有重要的帮助。
“阅读链接”一般编排在课文的后面,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挥着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阅读链接”来为学生的阅读助力[4]。
首先,深化文本内容理解。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的故事性很强,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中还特意对课文的形式进行了改编,让学生在多种文本形式的学习中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教师要依托“阅读链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积淀和内化语言,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如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的课后练习中就要求学生仿照着“阅读链接”里面的语言形式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内容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的形式改编成剧本,并注意人称的变换。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转述语言,在表演的过程中运用语言,他们对西门豹的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做主、为民除害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受。
其次,促进学生阅读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对学生来说有着一定难度,特别需要文本之外的内容来辅助学习,而课文后面编排的“阅读链接”就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助力。如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的“阅读链接”中编排的是作者萧红《呼兰河传》的节选部分,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在读完“阅读链接”以后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这个习题要求可以看出,编者编排“阅读链接”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阅读之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更进一层。结合“阅读链接”中作者从出生不久就跟着祖父,一直到祖父八十岁,以及作者对园子里植物的描写,尤其是最后一段话,作者表明了自己写文章的目的是对幼年生活的难以忘记,学生在再次读课文的时候就会对祖父,对作者生活过的园子产生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他们朗读起课文来就会更有感情了。“阅读链接”的编排对学生的阅读发挥了促进作用。
在当下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拥有丰富多样的阅读链接素材,包括文章的历史背景介绍、多媒体视频资源以及各种网络信息等,使得学生的学习拥有了较多的选择[5]。但是在庞大的数据库下,教师的语文教学仍然要从文本出发,最终回归到文本中,以文本中的内容和思想去促进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在思考中收获更多。所以阅读链接在语文教学中其实不仅仅是一些素材和资源,更应该作为一种将阅读和方式链接起来的桥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式。比如,在学习课文《草船借箭》时可以链接《空城计》,学习课文《景阳冈》时可以链接《武松打虎》,学习《红楼春趣》时可以链接《黛玉葬花》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文章描写中去了解诸葛亮的人物魅力,品味水浒传英雄的人物性格特点,去感受红楼世界中的独特风格等,进而丰富学生的认知,推动文本的学习。当然,阅读链接并不是对阅读文本进行无止境的延伸,而是要为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的资源,为学生思维深度的成长提供扎实的链接。比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链接《邱少云》《黄继光》等,切实地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军人的英勇。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小学阅读教学需要以传递人文精神文化为责任,以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阅读理解认知能力为目标,通过丰富的现代化手段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其在阅读中进行深入思考。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情感感知停留在表面,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好奇心、生活经验等来体味文章的深度、价值以及趣味性,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偏低。因此教师要关注这种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去优化阅读教学。课本阅读链接内容的教学能够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给予其更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感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为写作积累经验。教师可以针对阅读链接开展对比阅读、补充阅读等活动,指导学生在科学的阅读方式中提升学习能力,丰富其知识范围。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课文《猫》之后就安排了两个写猫的文章片段,这个部分的阅读链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章中对猫描写手法的比较,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从中总结出描写动物的手法。课文中对猫的描写主要是从猫两面不同的特点上着手的,比如老实又乖,可以睡一天又可以玩一天,贪玩又尽职等,将一个真实可爱的猫形象清楚地描写出来。而阅读链接中的片段,一个是以孩子和旁人对猫的喜爱态度去表现猫的魅力和可爱,一个则是重点描写了猫的外貌特征和细节动作,将猫描绘得栩栩如生[6]。这些异同点都能够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的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并且分析其中的原因。
综上所述,阅读链接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教材中“阅读链接”的教学研究,阅读链接内容为基础,开展阅读链接的教学,通过其他手段去丰富链接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示阅读学习的价值,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从不同形式和素材的链接中实现多元化的阅读学习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阅读教学理念,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链接的作用,发挥其提升学生文本理解桥梁的作用发挥出来,并结合实际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需求,来优化阅读链接指导教学,进而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为学生之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