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爽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 河北 唐山 063000)
经过观察,尽管我国目前已经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也多次强调了文化创新发展,但在中职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仍然存在轻视等现象,在教导了学生技术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中职学生进行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老师的不作为,致使了学生的文化气息不够浓郁,培养出了许多行为粗俗,说话做事不讲道理,没有做事准则的人。而令人更加悲愤的是,一些专业技术教师甚至对此现象不以为然,仍不够在意,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相关专业技术在社会上能找到工作足以令其在社会中生存便足够了,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哪怕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是体力工作,技术性工作,也不能阻止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些老师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不是很重要,便不予教导,这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了诸多古文明,而其中传统文化则是指在一个民族演变过程中所聚集、映射出地一种民族特点和风貌的人文景观。这种传统文化它可以是指百善孝为先的孝、兄恭友悌的悌、谨言慎行的谨、诚信待人的信、是待人友善的善、是勇往直前的勇、是意境悠扬的元曲、是餐桌上的美食文化、是传统节日节气、同样也是中华汉字。相关教育部门曾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在社会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现如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的碰撞非常频繁,所以社会上很多跳脱的思想观念只多不少。但是,社会上仍有一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前几年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流行的“丧文化”正是其一,学生间流行将自己的生活弄的很“丧”,很低迷的氛围,这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诱导学生走向下坡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阻力,所以我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个人价值观自信,指引其自觉履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强调了教育工作者要将传统文化搬进校园、挪进课堂、加进学生的脑海里,将其融合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随着越来越多国外潮流文化涌入国内,引起了很多人的追捧,其中便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国内的著名经典文学时提不起精神,耐不下心思去琢磨,无法去体会其中独特的韵味,她们喜欢西方的文明,过西方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这些节日,而对于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学生们的兴趣则不是很高,其中兴奋的原因基本是因为学校可能会放假,更有甚者还会对本国的传统节日表达出一种较为冷淡的情绪,毫不关心,并不了解节日的来源,甚至觉得很丢人,严重缺乏自身民族自信心,这样的迹象不免令人有些忧心未来传统文化的发扬,学生本是国家的新鲜血液,他们身上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尽管现在国际趋势倡导我们要文化多元化,但是一味吸取外来的文化,却不把我们原本拥有的传统文化巩固住,最终造成民族文化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我国民族文化以后的传承和发扬,由此可见,现在让学校推出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趋势迫在眉睫。学生的不热衷是一方面,而老师的不以为然是另一方面,学生们由于不了解自身的民族文化便自然不会对其产生兴趣,不产生兴趣自然不会意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奥妙,便不会吸取文化的精华,那么文化便得不到传承,故而,教师的思想和做法也应该改变一下,职业教育因其专有的教育属性而与职业发展关系密切,这也注定一些中职教师会更加的去重视对学生们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从而在某些方面上会忽略掉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但是这两项也不是不可兼得的,比如,某些中职学校为了部分技术好的学生能够在各项技能大赛中取得好名次,在他准备比赛期间,直接不让他学习文化基础课程,令其全天只能在车间练习该项技术技能,不仅使得有些学生不能在完成比赛后及时调整回到学习状态,静下心去学习,那么为什么不给他设定专门补课的时间去补习他漏下的基础知识呢?为什么不在他不上课休息的时候叫他去练习呢?办法总比困难多,学校对这个事情有足够的重视后才能想到这些层面上,若是他没有习得本应知晓的基础文化知识,那么他虽然获得了名次和技能,却也会让他缺乏文学素养,不能成长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并且也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教师是教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人物,所以,若是想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一滴水”的知识内容,前提就需要老师本身便拥有“一缸水”的文学素养,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人物,所以教师讲课的时候不仅仅要注重教导学生基础的语言文化知识,也要时刻关心着学生的思想精神方面的拓展,一旦发现学生的思想有不对劲,较为极端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与其及时沟通,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走出迷茫,为往后学生的良性职业规划打好基础,所以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拓宽自身的知识海洋,思维不被任何事物束缚,也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发生学生问的问题而教师却不知如何去讲解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应当思索着如何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更好的氛围中学习,也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与理解程度。
一直以来,传统文化教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学科多以语文、思政居多,对于语文的学习显然十分重要,很多教师只是照着书籍表层的内容教学生,不会深入的去分解、剖析,去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就像教师在解说一篇经典文章时,一般会从有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文章中都有什么经典句型,文章的中心思想等下手,从而忽视了文章中所潜在隐藏的最有魅力,也是最核心的那部分,那就是人文。而思政课堂的教学一般会从社会现象,学生共情等方面去着手,总体来说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在许多课堂中还是存在着太过关注学科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从而忽视了学科本身拥有的人文特点。文化是人类缔造的,也是人类不断的创新传承下来的,而只有真正的、用心的去体会并尝试着去理解文化本身的意境,才可以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只停留在表层浑浑噩噩的不知所谓,剖析不到更深层次的哲理。那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去学习,也需要教师本身便可以认识到本学科的人文特征,知晓并可以充分的去发掘、探索讲义中对学生来说,相对实用的思想、劳动技能等因素,通过使用更多的手段、方法去让学生在接收传统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内化文化内涵,将文化转变为自己的东西,来提高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文化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拥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广袤的地理特性,在众多的中国人中,学生占比不小,而光是看学生的仪容仪表,往大了说,可以体现出中国的基本社会面貌,往小了说,也可以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内在文化素养、个人教养,同时也是一种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外展示的方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不仅仅是教导学生着装整齐,更有教育学生如何去体现自己更好的仪态,让人从你的一举一动中便能看出你的素质,便能感受到你的礼貌,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理论教学方式来教导学生,还可以开通礼仪实践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标准礼仪,相较单纯的理论而言,实践可能更会受学生的欢迎,也更能集中其学习相关知识的注意力。而这门课会教会学生如何举止大方,如何行为优雅,不仅可以为学生自信的仪表塑型,也可以将其行为行径教导的得体大方,不至于日后成为一个粗俗之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礼仪认知,进而为社会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2020年1月,随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等五门课程标准陆续的发布,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取向的教育目标方向后,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被中职教师圈广泛关注并执行。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开始从学生只需要可以胜任岗位能力向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去转变,并且也要重点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职教实践方面来看,在中职业教育中更多的学生和老师还是更为关心职业技术技能方面的问题,而传统文化在实践中被忽略掉了,并且对对即将要参加的工作的相关人文关怀、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关注不足,主要也表现在学校中,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的不重视,进一步导致了公共基础课只为专业课服务,使其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施展阐发下来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我们应该将精华的部分传承下去,不能放弃,不能因为学生的不重视就不去讲解,就不去努力,现在这个年纪的中职生,思想没有发育完全,改变还来得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不能放任其放纵,所以我们更应该将传承教育中华传统文化重视起来,去教会他们这个社会的准则,是非与对错。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应该要充分将新课改重视起来,要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视为己责,重视对文化的传承,加强自身文化的综合素养,教育者需言传身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到一起这方面还要继续创新,也要注重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性”,教师将其提炼精华,要基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制作可以使学生积极接受的讲课方式,令其将知识不断内化,最终成为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这样便能够培养出一个德技兼修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