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琴琴,张 敏,王 丽,王 婷
(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缺血性脑卒中(CIS)是一种因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坏死。由于坏死脑组织的不可逆性,较多CIS患者治疗后仍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肢体的瘫痪[1]。CIS患者往往由于对预后情况的担忧、顾虑等而造成情绪上的波动,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治疗依从性,不利于患者预后[2]。因此,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对CIS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主要以肢体功能康复为主,在心理干预方面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干预效果有限。PAC心理弹性理论是一种指导心理干预的新型理论,近年来在肺癌患者的系统干预中起到一定作用。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刺激前庭觉、本体感觉、触觉等的运动康复训练,以往常用于自闭症、脑瘫等特殊儿童的治疗[3]。为提高CIS患者的预后,作者将PAC心理弹性理论与感觉统合训练相结合,应用于CIS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的CIS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2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确诊CIS;(2)病情稳定无进展,处于恢复期。排除标准:(1)既往有精神疾病史;(2)沟通交流障碍,无法配合。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疑问做出解答,出院前向患者发放康复手册,指导患者居家进行锻炼,叮嘱患者按时复查。
1.2.2干预组护理方法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与感觉统合训练干预。选择护士长1名、康复护士4名、康复医生1名、康复治疗师2名、心理咨询师1名共同组成干预小组。心理咨询师对小组成员进行PAC心理弹性理论知识培训;康复治疗师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培训。小组所有成员均熟练掌握PAC心理弹性理论与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及步骤,相关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后上岗。护士长负责组织协调临床工作,康复护士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协作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完成临床工作,康复医生负责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
1.2.2.1PAC心理弹性理论 PAC心理弹性理论认为,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这3种心理状态各有优缺点。其中,儿童自我具有较好的求指欲,但缺乏主见;父母自我具有较好的教导性,但易造成强迫控制;成人自我具有较好的客观性,但易造成感情淡然。在不同场合下,3种心理状态通过相互转化,能调节自我状态,提高心理弹性,但若未得到积极调整则会加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干预组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的干预包括以下3点。(1)病友会,组织患者或已康复的患者进行病例的交流探讨。主持护士选取1例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最后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病友会能加强儿童自我型心理状态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引导父母自我型心理状态患者形成自我见解,促进成人自我型心理状态患者的感情交流,促进心理弹性的积极发展。(2)心理疏导,护士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主动表达内心想法,倾诉内心情绪;指导患者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康复训练等机体活动来转移自身注意力;指导患者掌握呼吸、正念冥想、音乐疗法等情绪疏导方法。(3)集体宣教,组织集中患者,学习脑卒中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康复过程、最新进展等知识,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站立、行走等功能训练。集中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之间的相互支持。
1.2.2.2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根据患者的肢体障碍情况,选择步行、平衡、重心转移等训练。步行:使用步行机器人进行辅助步行训练,患者穿戴骨盆腰带,连接好保护装置,建立个人训练档案,调节跑步机速度、坡度等参数,确定装置穿戴完好后启动步行机,每次15 min,每天2次。平衡训练:使用平衡板进行训练,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单腿站立、双腿站立、蹲下、站起等训练动作,根据训练进展情况逐渐增加难度,每次15 min,每天2次。训练期间注意保护患者,防止跌倒。重心转移等训练: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情况,选择4点、3点、2点跪位等体位,患者在保持平衡后训练师突然施加一个适当的外力来打破患者建立的平衡。患者的平衡被打破后,通过核心力量、肢体协调等来重建平衡,保持身体稳定。训练于物理疗法床上进行,注意保护患者,防止患侧肢体过度压迫、扭转等。2组均进行1个月的干预。
1.2.3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对康复情况进行评价。分别于干预前、后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量表,对不良心理情绪评价。HADS评分共14项条目,包括对焦虑、抑郁情绪的评定,每项评分0~3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抑郁不良情绪越严重[4]。分别于干预前、后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CS),对心理弹性进行评价。CD-RICS评分包括乐观、坚韧、力量等3个维度,共25项条目,每项评分1~5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心理弹性越高[5]。
2.12组康复情况评分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康复情况评分比较分)
2.22组不良心理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的HADS-A评分、HA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心理情绪评分比较分)
2.32组CD-RICS评分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CD-RICS中的乐观、坚韧、力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CD-RICS评分比较分)
CIS是临床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75%~90%,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6]。近年来,随着卒中通道、卒中单元的建立,CIS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致死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据统计,治疗后约有80%的CIS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致残率高达75%[7]。目前,对于CIS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上多采用康复训练来提高其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其回归社会。但由于康复周期较长,康复期间患者对自身预后情况产生担忧、顾虑,加上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的减退,其内心受到极大打击,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风险较高[8-9]。相关研究表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0%~79%,且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进程造成严重影响[10]。
PAC心理弹性理论是一种具有循证支持的心理干预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状态主要分为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3种心理状态各有优缺点,随着不同情景状态的切换,心理状态随之变化,可发挥动态调控及适应作用[11]。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锻炼大脑适应性、反应能力的康复训练,通过前庭觉、本体感觉、触觉等刺激信息的输入,大脑对各种感觉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2]。
本研究中,干预后,干预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且HADS-A评分、HADS-S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与感觉统合训练干预能够促进CIS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这与林朝霞[11]等的研究结果一致。PAC心理弹性理论通过全面的心理评估来了解不同患者所处的心理状态,分析个体心理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使患者体验角色发生改变,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提高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联合感觉统合训练使患者的感受器得到充分刺激,促进前庭觉、本体感觉、触觉等信息的输入,锻炼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机体对外界的顺应性反应,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起到促进康复、改善不良心理情绪的作用[13]。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出的适应及应对能力,心理弹性越好的个体适应能力越强。相关研究表明,首发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残障水平等是影响其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14]。干预后,干预组CD-RICS中的乐观、坚韧、力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与感觉统合训练干预能够提高CIS患者的心理弹性。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的干预会通过个体心理疏导、团体宣教等后天教育和环境等干预,调节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这3种心理状态平衡,激发患者的自身潜在价值、积极力量和固有品质,提高对疾病认知的积极思想,增强对疾病的适应能力及应对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弹性的积极发展[15]。
综上所述,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与感觉统合训练干预能够促进CIS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其心理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