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要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实践育人全过程和各环节,打造品牌思政体系,同时坚持五育并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面对实践育人工作中学生认知度及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宣传教育,拓宽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的认知途径,同时设定详细、科学的评价体系,用具体指标数据定位实践育人成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全育人”高校育人要求,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践育人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参与各项实踐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育人方式。[1]高等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形式与内涵并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要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提高实践育人效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学生实践育人工作中的内涵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足点就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全员育人的导向是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协同发挥作用,而非狭义地将学校作为唯一的育人主体。全程育人指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高校要时刻发挥育人功能,根据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自身发展及身心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全方位育人主要是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指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在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多方教育主体协同发挥作用,全程参与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多方面能力提升,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方式(以T大学为例)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T大学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按照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探究并开展了“田野思政”实践育人项目。
(一)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学院实践育人项目联合校内外各部门,建立由各级党政部门共同参与机制,学院党委、共青团、学生工作部门、专业教师队伍、实践基地联合参与指导,从思想政治到专业技能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全面指导,提升实践育人效能。实践团指导教师涵盖了校内学院党委副书记、党支部书记、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实践基地指导人员,努力实现全员育人。
(二)着力打造“田野思政”新体系,助推全程育人
在实践育人活动开展之前,学院就根据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自身发展及身心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学院利用现有的设施,在校区实践基地开展本科一年级学生农业劳动教育和高年级科技实验研究。低年级采用班级责任制分片进行农作物培育,教师带领不同班级学生种植不同农作物。同时,高年级学生利用实践基地进行实验研究。“田野思政”体系结合农业院校的特征,开展了大一年级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外实践基地的思政教育,大四年级校内基地科技实验研究,涵盖了大学生四年本科实践教育的全过程。
(三)坚持五育并举,实现全方位育人
“田野思政”项目注重学生“德”、“智”、“劳”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项目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通过给当地村民分发党史宣传团扇,给村民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实里走。同时,实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村貌、走访村民,了解帮扶村在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变化,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带领学生帮助困难户的果农采摘、代销农产品,解决了部分农产品销售问题,通过农业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销售能力,树立劳动精神和助农意识。同时,项目注重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在农业实践中深入调研专业技能在农业劳动中发挥的作用,思考如何用好科技解决现实的农业问题。“田野思政”实践育人项目以思想建设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劳动精神,发扬吃苦耐劳作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开展以来,高校已逐渐形成了实践育人的价值理念,各项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更加规范,育人效果也逐渐凸显。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项目学生认知度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指标不够清晰,未能多角度地评估学生实践中的各项能力发展,这使得考核评价结果存在模糊性和笼统性。
五、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对策
大学生对实践育人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高校应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宣传教育,拓宽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的认知途径,大学生才不会因了解程度有限而缺少参与。
检验育人成效的科学方法之一就是设定详细、科学的评价体系,用具体指标数据定位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结果评价,根据实践育人的基本目标和预期成效进行阐述,结合具体的评价指标(比如思想认识、理论知识、综合技能、社会效益等)和指标明细,给各项指标赋予权重和分值,设定具体的评价机制[2]。
六、结语
实践育人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强调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促进大学生品格形成、品质养成、素质提高的新型育人方式。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拓宽思政实践路径,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高校通过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锻造品格、增长才干,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佺.“三全育人”视野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20,v.9;No.244(18):20-22.2020.18.007.
[2]刘维婷.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5):56-57.
作者简介:李文(1993.12),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助理政工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