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光下的葡萄干》是洛琳·汉斯伯里的经典著作,主要情节围绕一户黑人家庭得到的老父亲的一万美元遗产展开。本文运用文化研究差异政治理论,分别从阶级、种族、性别三个维度,对文本中透露出的美国教育问题、本质主义倾向、男女权力划分做出分析。阶级、种族、性别三个概念可以用身份概括,不同身份的行为主体会因为共同利益走在一起。
关键词:《阳光下的葡萄干》;阶级;种族;性别
中国知网上分析《阳光下的葡萄干》这部剧本的论文目前共计31篇,按理论引用的次数来分,关于女性主义的最多共7篇,关于身份认同的其次共5篇。可是,采用文化研究差异政治理论的论文几乎没有,尤其是按照阶级、种族、性别三个视角展开分析的。经过一番研究,学生发现差异政治理论可以更有效地解释文本中潜在的美国黑人家庭这一单位群体内部及外部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和本质主义形象建构。
一、阶级身份:知识结构差异与权力生成方式
美国是阶层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个人与家庭的社会地位。资产阶级是统治阶级,妹妹本尼斯的同学乔治·莫奇森是资产阶级子弟,家境富裕,受教育程度高,本尼斯自己是在读医科大学生,也在受资产阶级教育,一个准资产阶级女性。工农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受教育程度低,妈妈丽娜和哥哥杨格就是其中代表,两者有差异。
不平等的根源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与政治方面,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福柯认为,“权力产生出知识,知识产生出权力,权力与知识密不可分”1。更进一步的,权力不只是一种说“不”的消极力量,它还积极地生产事物、身份和理念。文本中,妹妹本尼斯的穿着打扮和兴趣爱好等生活方式就向观众展示了本尼斯与家里其他人的差异。
这种生活方式是知识的生成与外化,其间的权力因素也由此体现。人们追求时装的原因并非全在其使用价值,还在于符号价值,借此展示自我,彰显个性。“时装表现了具体的身体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及身体活动的空间。换句话说,服装构建了个人习性”2。
从影片里本尼斯用过的黑色丝袜、口红、皮带、香水,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上流社会属性,这与她实际所处的窄小破旧的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倒和她的同学乔治的打扮挺般配。正如西美尔所说,时尚“一方面使既定的社会圈子和其他的圈子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它使一个既定的社会圈子更加紧密——显现了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紧密联系”3。这种“区分”与“融入”间接地起到了权力生成的作用。
母亲丽娜从南方迁移到北方,受教育程度不高,具备识字能力,虔诚的基督教徒。这种身份设置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西方文化对黑人的改造。“霸权的产生以及维持是统治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果,是统治阶级对话语权的控制与使用使得被统治阶级被动或无意识地接受其世界观”4。
这种改造是一种和平演化,丽娜在没有反抗的情况下无意识接受基督教这一价值体系,并把相配套的仪式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此外,当女儿本尼斯表现出对待基督教的不信任态度时,丽娜狠狠给了她一个耳光,迫使本尼斯认可自己的价值观,尽管本尼斯很不愿意。暴力是建构霸权的方式中比较强硬的一种。
二、种族身份:本质主义建构与矛盾中心转移
1.本质主义的建构
“什么是本质主义?所谓本质主义,概括地说,就是假定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其固定的本质,人们可以运用理智与知识,通过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哲学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给揭示出来”5。
本质主义是一种教条,把一些固定的“特性”或“本质”作为普遍的东西归于一些特定的人群。哥哥杨格的形象就是本质主义建构的一代表。
身为工人阶级黑人,他有着酗酒的恶习,举止粗鲁,大呼小叫,乱砸东西,丰富的肢体语言犹如一座估摸不准爆发式时刻的火山,活生生一野蛮角色。然而,也不是无可救药,受美国金钱至上的社会思潮影响,他想赚钱帮助家人摆脱穷人的命运。限于眼光不高和投机心理,最终在一天之内亏掉了6500万美元,那可是他父亲一辈子挣下的一大笔血汗钱。
西方种族主义话语的定型化惯于将白人(文明)与黑人(野蛮)建构成粗略的二元对立模型。“博格尔就指出了对黑人的五种主要的定型”,“最后是黑人坏男人——狂暴、野性、好侵犯而疯狂”6。显然,除却影片最后杨格成熟处理新房的事件,杨格就是这第五类定型的黑人。
文本的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编码与解码的运行链条之中,话语场中的受众心理预期、社会思想意识、政治性的假设,都会历史性地影响文本中形象的建构。而本质主义建构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其实质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
2.矛盾中心的转移
阶级、种族、性别的差异会导致群体的分化,然而不同身份的人会因为共同的利益与目的走到一起,影片中也有所体现。
当哥哥杨格为家庭收入不高,生活水平很低苦恼时,他对正在读大学,需要家庭支付学费又无力给家庭贡献经济收入的妹妹本尼斯粗鲁地说道:“你不如退学当个护士或者找人嫁了吧。”可想而知,两人发生了不愉快的争吵。
可是,留声机响起非洲的手鼓节奏音乐时,妹妹跟哥哥不计前嫌,伴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妹妹身上还穿着男朋友送给她的奈及利亞民族服饰。这点足以看出兄妹俩对于自己种族的文化精粹的心理认同。此时,矛盾中心由阶级矛盾转移到了种族矛盾。妹妹是个准资产阶级,兄妹俩对黑人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消解了西方白人的资产阶级文化,是一种仪式化的抵抗。
结尾处,全家人集体顶住白人社区代表催促搬走的种族歧视行为,坚持住在克里柏恩公园,又是一次基于种族利益的团结。
总之,“身份政治强调身份不是固定的、预先给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在过程之中”7。
三、性别身份:父权机制压迫与女性客体反抗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写道:“我们发现,从历史上到现在,两性之间的状况,正如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8。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处境和感受很不一样,在文明滞后的社群,她们会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和性别关系上的从属性而被“双重边缘化”。
“女人不是天生为女人的,女人是逐渐变成女人的”。波伏娃的这句话揭示了女人身份的形成,除了先天生物因素上的划分,还有后天社会因素上的作用。
影片中的母亲丽娜和妻子露丝是典型的传统美国黑人妇女的代表,她们与自己的配偶组成的家庭关系属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类型。这就决定了她们在家中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当然要抛开代际因素。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不少素材可以佐证观点。
在兴趣爱好方面,母亲热衷园艺,妻子把厨房看得很重,甚至自己的工作就是和厨房打交道。“正如女性通常被摈弃在主流和中心之外,厨房也同样处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和角落:它/她不可或缺,却被深深遮蔽,被忽视,被遗忘,被埋没,被否定”9。整天围着厨房转的女人被认为没有见识,没有出息,因而没有资格参与大事。
在价值观念方面,母亲和妻子两人只求家庭和谐,生活美好。家庭经营得成败与人生的成败划上了等号,事业方面完全没有男人那般的野心。
一般而言,“权力是一个战略领域,是一个产生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场所:‘有权力,就有反抗’。”10然而,这部剧中,学生发现,权力无处不在,每个人既是压迫者,又是被压迫者,并且被压迫者之于压迫者具备天然的反制作用。按照尼采的说法,“谁占有,谁就被占有”。
在公司,杨格是一名普通司机,属于被资本家压榨劳动力的工薪阶层,是被压迫者。在家里,杨格是露丝的丈夫和儿子的父亲,在冲突发生时,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转而变成了压迫者。这种“压迫——被压迫”的二元对立的关系却并不是一定的,妻子主内看似是放弃了更具社会活动潜力的外界环境,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然而,当杨格无法为这个家庭带来理想的经济支撑和物质条件时,家庭对于杨格而言也就不是温馨的后花园,而是着火的后院。从夫妻两人白天的日常争吵便可见一斑,家里的女性毫无异议地站在了同一阵线。
差异政治体现在阶级身份、种族身份、性别身份的建构中,不同身份的群体会因为共同利益与目的走到一起,权力的压迫与反抗就在这种转变中进行。本质主义的弊端不言而喻,时至今天,掌握媒介机构的西方主流媒体建构文本时,少数族裔的地位仍旧远远不如白人。少数族裔如何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打造更为真实的黑人优秀群体的形象可能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宏观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实力差异的缩小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女性地位的提升也离不开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提高。
參考文献:
①专著类
[1] 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54,56.
[2] 珍妮弗·克雷克.时装的面貌:时装的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 齐奥尔格·西美尔.时装的哲学[M].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92.
[4] 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现象与意指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3:241.
[5] 凯特·米利特.性政治[M].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3.
[6]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0.
②论文集
[1] 范红.媒介素养读本[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129.
[2]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商务印书馆,2000:208.
[3] 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C].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304.
简介:向炆谦(1994.12-),男,汉,湖南常德,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注释:
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54.
2 珍妮弗·克雷克.时装的面貌:时装的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 齐奥尔格·西美尔.时装的哲学[M].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92.
4 范红.媒介素养读本[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129.
5 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56.
6 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现象与意指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3:241.
7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商务印书馆,2000:208.
8 凯特·米利特.性政治[M].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3.
9 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C].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304.
10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