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芳
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化,对于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积累下丰富的知识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得以整体提高,教学实践工作走向了新的成功,同时揭开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培育大批高素质人才,对于社会和谐发展而言非常有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探思
引言:高中历史教师做好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工作,深入挖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引领学生走上个性化发展之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多学生可以爱上历史知识的学习,充分发挥优势,有效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要变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更精彩,深入挖掘学生潜能,使其成为课堂“主人翁”。历史教育独具特色,教学质量达到标准,妥善解决常见的教学问题,学生们才能发现历史课程的魅力所在。
1、组织学生课堂辩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去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发展规律等,做好教材资源的开发工作及整合工作,精心优化教学设计后,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指导。需要鼓励学生们全身心投入,通过参与课堂辩论,积累下丰富的知识经验,不断提升问题意识,并且强化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等能力。学生会将想法进行表达,课堂参与度越来越高,经常组织趣味性强的辩论比赛,远比一味灌输指导的效果好得多[1]。比如,学习《鸦片战争》时,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上展开了有效且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在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失败对于中国的影响后,鼓励他们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利弊展开辩论。完全打破教师主导学生学习,学生只会被动思考的教学局面,自由的发言,激情的辩论,使高中历史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范围,促进他们问题意识、辩论能力、创新思维的综合发展,历史教育以生为本,走向成功成为必然。
2、激发学生问题兴趣
历史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工作,格外重视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的强化培养,结合一些高考真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传授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也使他们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更好地活跃历史思维,进而发现历史课程的魅力所在。比如,讲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考点落实在“開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等方面,教师可直接用高考真题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找出代表人物,或以小组为单位,不断搜集相关材料,对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展开深入的分析;对于“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做出具体的总结,从而全面认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尝试找出材料:“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的主旨,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3、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的正确含义为: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深入探索、全面发展。问题是创作的根源,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好的问题能够打造出一堂好课,优秀的学生也在于他能够不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样说来,历史教学应以引导学生产生和提出问题开始,使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维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都不可粗暴对待。历史是过去和现在无止境的问答,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答意识至关重要,让学生在无形中自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
4、灵活多变教学方式
在新的教育改革创新背景之下,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要借助更加多元有效的教学模式构建较为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打开自己的思路,发散性思维能力会更强,这对于问题意识的养成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以下问题:“既然已有传统商路,西欧各国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他们具备了什么条件?”、“郑和下西洋和西欧开辟新航路的行动利弊,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通过聆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学生也能够相互学习和进步,更容易拓宽思维路径。当学生完成了回答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困惑,让其他同学帮忙解答。通过积极的问题引导,学生也更敢于提出问题和积极思考问题,为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5、帮助学生提出质疑
不同的高中生在历史基础知识学习期间的差异性相对较大,不仅仅是学生的性格以及心理变化等方面差异性,同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分析也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2]。常见的是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常常会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度的讨论与分析。所以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指导阶段,利用创建情境的教学引导模式,能够让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与论述,同时还能在有关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之后拓展课外的历史知识内容,这种问题情境创设的形式,对学生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影响意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深入挖掘学生们的内在潜能。对于历史学科而言,问题具有不可重复性和过去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他们的质疑能力,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够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工作,因此推进的格外顺利,更多学生爱上学习,未来发展前景将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程顺娟.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1)82.
[2]廖有恩.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师教育论坛,2019(12)34.0196B4B3-0396-4F43-9EE0-F9EAC59EAC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