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山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对于目前新课改的一系列要求起到了呼应的作用,是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的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加强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科学有效地创新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给小学生营造出更加具有高质量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8-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8.048
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情趣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情趣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借助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可以说发挥了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语言文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而在我们的语文学习当中,语言文字是我们主要的学习对象,而且语言文字作为信息,价值观,文化等内容的载体,本身也具备优秀的审美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古人的作品在结构用词、造句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一般都会经过反复的推敲,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在视觉方面也会非常工整。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带领着学生所学习的这些对象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美学元素。能够入选到小学语文作品当中的现代文作品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二)审美情趣教育渗透的建议
借助这些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首先关注文章所采用的结构以及行文的方式,能够发现其中的别出心裁,也能引导学生将这些技巧和策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当然,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在思想内涵方面进一步升华。虽然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较浅,对于课文所传递出来的人文价值观的美好难以品味,但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把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和故事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科自身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学会区分善恶美丑,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借助语文学科所传授的知识和标准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实际上也包含了不同的层次,教师要结合着课文的具体内容,由浅入深地逐渐展开审美教育。
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
(一)侧重加强阅读和预习策略的运用
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各种组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这些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度的閱读理解能力和思想价值观领悟教育。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首先,课本是我们进行语文学习的首要教材,教材中入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作,无论在语言的使用还是思想价值观的渗透方面都是佳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研究教材甚至模仿教材。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着学生首先通过朗读的方式,对课文本身有总体概括式的了解,产生基本的认知印象。正如古人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带领着小学生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朗读,也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特别是在课文学习之前,可以要求小学生进行预习,而预习主要是安排具体的朗读。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主动解决课文当中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字。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会由表入里,对课文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究。
(二)注重文本阅读中学生的经验激活
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小学生会被唤起与作者文中所描述的经历类似的经验,这样的感受让小学生对阅读本身产生了更多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和归纳总结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深度阅读的活动,而深度阅读需要教师做好设计以及相应的铺垫,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更深的层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文本阅读本身给了学生更多主动投入积极思考的学习的经验,让他们对阅读本身也会有更多深刻的认识。文本是学习的重要的对象,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也要重视对于文本的理解加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有更多的收获。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经典文化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化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价值
学生的成长过程必然离不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用优秀的经典文化来滋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外来文化无孔不入,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大环境之下,人们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经常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也会给小学生成长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干扰。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很多的经典文化的故事,尤其当小学生学习某个成语的时候,这个成语背后就可能包含着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精心锤炼自己的故事语言或者配合一定的图片、音乐和视频。这些方式都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抓住经典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本质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这些经典故事逐渐地向学生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诚信友善等美好的价值观,都可以通过一个个经典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效仿。小学生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中,也能够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他们成为一名热情友善,对社会对集体有价值有贡献的人。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教育也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引领,而这些也正是小学语文学科非常擅长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传递出积极的理念和情感,这样才能让文化价值观的教育产生更加深入人心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对小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阵地,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功能。
四、培养学生严谨踏实学习的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育人。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逐渐地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多么重要,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今后的个性品质发展密切相关。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小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们一般能够有更好的成绩,而且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也能够表现出勤奋扎实的特征,这可以让他们在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加强思想认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工作,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需要积累,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储备、酝酿并且产生成果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思想上产生认同,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让他们产生鲜明的对比,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选择学生当中自己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可以请那些成绩比较稳定,比较优秀的学生分享自己平时是怎么学习的,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其他的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整。当然,从具体的课文学习中,学生经常也能收获一些好的方法,而且教师在介绍课文创作者的背景信息的时候,也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启发。很多的人之所以成名,实际上也与他们常年持续不断地投入钻研密不可分,所以,要让小学生相信勤奋的价值和力量,教师在给學生做出评价的时候,也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做出学习成效和努力之间关系的评价。应尽量避免用学生聪明,不聪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点评。
(三)提高教师自身核心素养教育专业水平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总结以往教学中的经验,认识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过程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和实际的行动。要持续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和课改工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还需要认识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联系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学习方面的特点,教师要明确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来说可以起到哪些作用,要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特长,有所侧重地开展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工作。
总之,在核心素养思想的影响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也要有所侧重,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特长,对小学生进行文化价值观以及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也让他们从良好的习惯中有更强的获得感,让学生相信勤奋的价值和力量,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和品格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安新.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6).
[2] 周菊霞.探究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6).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