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仪式的文化建设功能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2-03-02 16:20:03闫春莹张妮妮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仪式幼儿园幼儿

闫春莹 张妮妮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近年来,特色幼儿园研究、幼儿园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以仪式载体为切入点的幼儿园文化研究较少。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而良好环境既包括良好的显性环境,也包括相对不便于掌控的隐性环境。仪式是基本的文化要素,也是文化保存和传承的基本载体[1],是重要的隐性环境。幼儿园良好文化环境的优化发展,离不开仪式载体的密切参与。仪式存在于幼儿园彰显的文化意蕴之中,同时以多样而特殊的形态积淀、放大着文化的内涵,连通着个体内在感知对文化接受的桥梁。

文化具有时代性,是动态的、发展的。[2]对幼儿园来说,文化建设不应是幼儿园管理者的自发行为,而应是有规则整合、有原则干预、与时代呼应的精神行为。目前个别幼儿园所宣扬的文化存在着负面消极现象,比如呈现的是照搬他园的空洞文化,是囿于发展局限的不适宜文化,是未触及幼儿心灵的晦涩文化。通过文化建设,幼儿园仪式能够使个体浸润于文化的氛围之中,并冲破空间的限制、迎合历史的进程,保存且传播于幼儿园这一场域之外。在此种意义上,文化建设是观照幼儿园仪式的一个重要思路,幼儿园仪式也是表达幼儿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关键途径。

一、仪式在幼儿园文化中的存在形态

古汉语中,“仪”指容貌、外表、礼节、仪式、准则、法度等;“式”指法式、标准、模范、用法等。[3]李万龙认为仪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学校仪式是指学校的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广义的学校仪式是指学校中象征某种文化意义的、有角色分配的一切社会行为,既包括狭义的学校仪式,也包括运动会、联欢会、班会,甚至上下课的起立、定期的展览及放学前的简短谈话等。[4]缪学超认为学校仪式是按照一定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遵循一定规范和程序进行展演的过程。[5]多数学者认为承担学校文化载体的仪式具有更广的意义范围。研究者认为,幼儿园仪式涵盖幼儿在园生活及学习中各感官接收的诸方面与诸形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全面的教育影响,从而触及幼儿的心灵深处,唤醒精神力量。“文”在古汉语中指图形、花纹、礼乐制度、华美、文章等;“化”指变化、改变、造化、教化等。[3]葛晓英认为,幼儿园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和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为全园师生所认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研究者认为,不同情境下仪式和文化无法与范围相较,幼儿园文化与仪式可以互为包涵的关系,但在某种意义上互为独立存在。欲厘清仪式在文化中的存在,研究者从节日、环境、游戏、典型活动、课程五个主要方面进行说明。

1.节日

从时间角度来分,节日大体上可分为传统节日和现代新型节日两类;从空间角度来分,节日可分为我国汉民族的节日、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和外来节日;从性质来分,节日可分为生产类节日、宗教祭祀类节日、驱邪去病类节日、纪念类节日、喜庆类节日和社交娱乐类节日。[6]在幼儿园文化中,优秀传统节日和新型节日均有涉猎,并体现出极具代表性的仪式意象,如月饼、剪纸、节日服饰、南瓜灯等。通过节日里约定俗成的仪式行为和特有的符号,增添着幼儿园文化的内容,对获取个体内在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颇具价值。

2.环境

环境指幼儿在幼儿园中所接触到的包括人和物及其产生的象征和氛围的总和。幼儿对环境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成长的关键场所。[7]幼儿园的环境不仅仅指幼儿园中密布着卡通图案的墙壁和娱乐场地,更是指幼儿在园接触到的文化意象与文化行为。大范围上讲,处于某一区域的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园管理者大概率来自于此区域,身心均潜移默化地沉浸于本地的文化氛围之中,形成地域特色的文化素养,此种素养跟随“人”这一载体营造了幼儿园的文化环境并作用于幼儿。小范围看,幼儿观察并模仿着幼儿园群体的行为与语言,同时接收着各处文化气质的影响。其中,关于空间环境仪式对幼儿的影响颇为深刻,从小板凳的排列组合到幼儿园各功能区的创设均潜藏着幼儿园文化的仪式内涵。

3.游戏

游戏是一种通过一定仪式获取愉悦性情感的活动方式。赫伊津哈说:“游戏先于文化”[8]。游戏在文明未出现之前仅是游戏,而文化出现之后,游戏便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民间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映射着儿童的精神世界。[9]幼儿园中存在着诸如丢手绢、跳皮筋、翻绳、跳“房子”、“捉迷藏”等民间儿童游戏,此类游戏是幼儿在仪式性的竞争下与权力性的仪式下进行的积极参演。回忆研究者的乡镇幼儿园支教经历,幼儿对“丢手绢”表现出偏爱,以“围成圈——选一人——绕圈跑——偷偷丢他人身后——追赶”为主要过程,整个过程伴随着“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的歌唱仪式。

4.典型活动

幼儿园的活动概念较为广泛,此处的活动主要指幼儿园举办的诸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元旦晚会等大型活动,其在深刻地表现着幼儿园文化的同时,蕴含着“过渡礼仪”的深刻内涵。开学典礼及毕业典礼均是幼儿结束前一阶段、开启新一阶段的标志性活动。开学典礼象征着幼儿开始结束整日的家庭生活,步入幼儿园生活;毕业典礼象征着幼儿园阶段的结束,小学阶段的即将开始。而元旦晚会象征着“辞旧迎新”的意蕴,标志着一个旧阶段的总结与流逝、一个新时期的开启与希冀。过年的长度因族群而异,可能是整夜,或是从午夜至凌晨一点钟,或只是在时光变化的几分钟内。[10]由此可推测出,过年仪式因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幼儿园的元旦过渡仪式对于幼儿而言,也许存在于短暂的一瞬,也许贯穿于整个晚会的始终,或是长久之后仍未消散的回味。

5.课程

“好的课程不仅要寻找族群间的文化差异,而且不能陷入单一的文化视野,课程应描绘多种文化经验,让每一个小孩都有机会去接触感受。”[11]幼儿园的课程文化是地域文化与外界文化经历过长期碰撞与融合的结果,其紧随时代的发展且承载着文化的流动记忆。由课程在实施的进度之中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再到演变为传达的精神,每一环节均在关注幼儿的原则上呈现着不同的仪式象征。课程中蕴藏的仪式内涵象征着文化,而幼儿园文化教育的出发点依然要落实到幼儿主体。例如,瑞吉欧的课程设计既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同时又为他们营造了同伴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12]课程的形成与发展属于一项动态的内容,其蕴含的仪式形态也随之在变幻。

五个方面的来源有可能“向内看”,即园本关注、创设及地域影响;也可能是“向外看”,即向他园学习或向其他地区的借鉴。仪式、幼儿园文化及文化建设三者相互促进、丰富和完善,且各为桥梁。仪式和幼儿园文化是一种相互补给、相互促成的关系,仪式伴随着幼儿园文化的发展性而充实,幼儿园文化又因仪式中多样的意蕴状态而丰富;仪式可提高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幼儿园文化建设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促成仪式的完善;幼儿园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建设能力的提高,文化建设能力的提高也在丰富和发展着幼儿园文化。而文化建设又承担着仪式和幼儿园文化之间互动的关联者,此关联者发挥着它特有的功能。

二、幼儿园仪式的文化建设功能

文化建设在仪式与幼儿园文化的对话过程之中承担着重要的沟通作用。文化建设在幼儿园中衔接并引导个体通过仪式产生的文化认知、文化情感与文化意志,发挥着提升个体文化素养与促进幼儿园文化发展的“双功能”。

1.“晓之以理”——仪式加深文化认识

“晓之以理”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团体通过仪式的存在形态向幼儿传达文化符号及意义,以加深幼儿对文化的感知与认识。文化建设层面的“晓之以理”是对社会的文化仪式进行传播,由幼儿园园所文化的建设感染幼儿园的幼儿群体与教师群体,并间接性地熏陶幼儿的家长及社会成员。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的有意学习或无意渗透,幼儿理解、接受某一文化对性别、身份、地位、角色等方面的文化规范,并在行为上表现出相应的文化倾向,这样,最初的学习努力可能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并通过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等情境下的选择、偏好等自然地表现出来。[13]其中,园本文化仪式的建设中包含大范围的优秀地域文化内涵,但由于幼儿对文化的理解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需要仪式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功能,使幼儿获取文化感受,从而生成文化启示。隐性影响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实物承载的仪式标志。幼儿所看的电影与图书、所玩的游戏、所操作的材料、所穿的服饰、充斥幼儿周围的“好坏孩子”的评价标准等,均蕴藏着文化的要义。[14]文化建设可通过“晓之以理”的方式,通过各种仪式活动形式及仪式标志,引领幼儿的文化认知,从而在仪式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动之以情”——仪式唤醒文化情感

幼儿园文化通过仪式来唤醒个体的文化情感,从而增强幼儿园文化建设功能。幼儿园通过展示当地的优秀民俗仪式、由英雄人物事迹形成的精神仪式等,使文化仪式照进幼儿的情感世界之中,注入崇敬、认同、向往、自豪的情感倾向,从而唤醒幼儿的真实情感,同时也将其他幼儿园个体从固定的情感方向之中解救出来,引起新的情感打开方式。文化建设中通过仪式进行的“动之以情”功能对每个个体产生的影响程度是存在差异的,有些幼儿呈现出强烈的情感状态,有些幼儿表现得沉默而若有所思,类似于在文学中流传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但不同的表现与境界均通过仪式这一载体牵动着内在的文化情感,其牵动的对象不仅是幼儿这一文化建设主体,也包括对教师及幼儿群体及其他相关个体的文化情感激发。有时,个体独处一地,隔离于所有的群体;有时,作为某群体的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分隔开。[10]个体的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活动,在与其他个体或与其他群体通过文化意象进行游离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无形中进行文化互动唤醒的作用。文化仪式是自由的,它以不固定的形式和流动轨迹进入个体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多样的情感空间。例如,儒家文化滋养了特定地域的人乃至整个中华大地的生命内涵,但每个人对这一文化的认识是不存在固定答案的,即便是被印刷、拓印的静态的文字仪式作为“物”时它是不易变化的,而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不断升华的。最好的文化并非拿来做一成不变的文字,文化建设通过仪式的唤醒功能之要义也在于此。

3.“持之以恒”——仪式坚定文化意志

“持之以恒”即长久地坚持某种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功能中借助游戏竞争仪式及英雄故事的展示仪式,创设特定的仪式情境,对幼儿文化意志的坚定起到激发与促成作用。游戏通常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竞争性的仪式在不断地增强和巩固幼儿的意志。故事惯常以幼儿教师的语言及绘本书籍的文字图画符号对幼儿进行熏陶。姿势、声音、书面或印刷文字,都是精确的物质实体,但是,它们自身的价值完全凭靠它们能够表达的意义和价值。[15]地方性的民俗游戏仪式象征着一种文化精神,在游戏仪式中幼儿感受到精神意蕴给予的振奋感,游戏仪式中所呈现的竞争意识也助力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成功抑或失败引导个体的成就感与不屈服、不甘失败的意志力。可见,幼儿园仪式的文化建设功能也体现在对幼儿意志能力的影响方面,这种影响是流动的、长期性的。任何事物都会因陈旧被淘汰,而特定仪式情境中产生的精神意志则是处于不断的内在更新之中,其源源不断地体现着文化建设功能的特征。蒙台梭利提出儿童锻炼意志的必要性:“持久地努力工作,不断对造成冲突的动机进行筛选,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中对微不足道的事情做出决定,对别人的行为逐渐施加影响力,并能够不断加强自我指导的能力,这些都为个性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6]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同样会通过各种仪式,诸如教育、活动、交往等形式协调幼儿动机,并使儿童在面对困难时作出应对挫折及“持之以恒”的积极反应。

幼儿园仪式的文化建设功能体现在对幼儿园个体的认知、情感、个性产生影响的诸方面,仪式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协同因素。欲想获得园所文化的持续发展及园所中个体的良好个性养成,通过仪式去理解幼儿园文化建设功能极为重要。然而当今的幼儿园仪式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园文化功能的良好发挥。

三、幼儿园仪式文化建设功能的提升路径

由于幼儿园组织者对仪式的深层认知不足以及对文化活动的理解偏差,容易产生为了幼儿园具备仪式性而进行仪式活动的问题。此类问题往往导致幼儿园仪式的文化建设囿于传统、浮于表面,同样也会造成“走形式、过流程”的建设状态,甚至产生忽视仪式主体的问题。此外,社会背景下也存在着文化仪式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研究者认为,发挥幼儿园仪式的文化建设功能,提升幼儿园整体的文化建设水平,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有质量的特色仪式文化

文化与质量并非相互分割的领域,质量的来源具有更广的文化角度。[17]“有质量”的衡量标准看似模糊,但在研究者看来,以仪式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质量的达成具有显著的优势,若幼儿园的文化建设立足于个体本身的发展并可以在仪式与精神的交流中顺利地接收到文化的浸润,便是达到“有质量”的发展。达到“有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有效性”。“有效性”是指仪式的发挥可以对幼儿的发展真正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要求综合考量幼儿园特色仪式文化发展的承载力,关注园所这一大整体的同时观照不同年龄幼儿的接受层次,并根据幼儿园所处地域的特点,由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和其他社会群体观测到优质的特色仪式教育内容。在开设家校交流活动之时,勇于探索符合本园与本地域的仪式文化新内容,特色仪式内容的增加预示着仪式意象的增添,特色的仪式文化氛围有利于幼儿形成强烈的归属感意识,同时也奠定幼儿文化感受能力发展的基础。在某些地区,一些幼儿园积极发展孔子文化,并结合处于“茶叶之乡”的地域优势,发展“书院里的茶艺文化”,园内的所有幼儿均知晓与茶叶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幼儿园茶艺文化课程的开设,利用课程仪式牵引着幼儿感受传统泡茶程序的意向与领会古代服饰、坐姿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特色仪式文化的意蕴弥漫于茶艺的意境之中,也使幼儿与教师不谋而合地沉浸于古代服饰、古代行为的仪式美感之中。

2.开拓仪式数字化的文化态势

如今科技发展到一个“前无古人”的水平,数字技术的运用贯穿生活的各方面,以强大的虚拟现实感呈现着不断更新的生命力。数字技术运用到文化建设领域具有时代性特征。AR技术是数字技术的一种,它无缝衔接虚拟环境,打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界限,其强大的情境再生功能为儿童提供了沉浸式、人机交互、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18]仪式通过数字化的传播,提高了幼儿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效率和深度。AR技术以它奇幻的体验感吸引着包括幼儿在内的诸多群体,并拓展了个体的体验范围,使个体在最接近现实的情境之中,去认识、体验不同的世界面貌与不同的文化仪式。例如,AR技术为幼儿园的个体提供了“穿越体验”,幼儿可以在相对真实的仪式情境中,“穿越”到古代,在与历史人物的会面、对话中感受历史文化仪式的魅力;“穿越”到世界的任何地区,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象的仪式魅力。幼儿可以通过AR技术,建立起自己的经验体系,形成自己内心对事物的看法,培养其独自看待事物的视角。幼儿园中关于AR技术运用于仪式文化建设形式的创新,可通过具体的虚拟技术的方案教学及数字化参与的课程,来促进幼儿园文化仪式的有效率、深层次的发挥。此外,仪式数字化下的文化建设也促成了幼儿园组织者与幼儿的共同学习,在具有趣味性、魔幻性的仪式方式下,提高幼儿园组织者的文化建设认知与能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他们对仪式的浅层理解。

3.探索园所教育资源交换模式

针对各地文化设施及文化仪式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流通的现状,可以经过综合考量,择取适宜的园所进行某些实践活动。在幼儿园文化建设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园所仪式教育资源交换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人”所处环境的变动来实现,即不同地域的两所幼儿园在保证幼儿安全及家长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幼儿的交换,定期性地允许A园所的幼儿与B园所的幼儿分别进入对方的幼儿园进行短期的学习生活。在此种交换模式下,幼儿感受不同的园所文化仪式,接触不同背景下成长的同龄人并结交更多的朋友,在交流中学会相处的真谛,领会不同的环境仪式氛围,尤其是农村地区幼儿园与城市地区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互换更为典型。乡村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去领会城市里新奇的文化体验及异彩纷呈的仪式意象,城市幼儿园的幼儿能够去乡村体验富有生机的生态环境及静谧环境衬托之下的自然声音等,从而完成了相对意义上不同园所仪式教育资源的交换。多年以来,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孩子在乡镇,也无法促使所有的孩子在城市,而园所仪式教育资源交换模式为幼儿提供了思想交流与情感碰撞的机会,感知不同的文化仪式差异,在相异的文化仪式意象中接受幼儿园文化的洗礼。

幼儿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发挥在仪式中寻找归属。同时,文化建设功能的提升得益于家庭、社会及幼儿园在各种方案中实现仪式形式的更新与仪式内容的拓展,并从仪式中获取启示与力量,从而使幼儿园仪式的文化建设功能得以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仪式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