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桥 梅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习近平在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说到“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才愈挫愈勇,中华民族精神就是特指中华民族这个种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以下简称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推动青少年学生实现人生理想、人生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必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2]教材作为教与学的中介,也应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发现其在教材中呈现的特征,针对特征给出教师传递民族精神的建议,以期促进教师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从统编版教材实施以来,学界对这套教材的研究已有丰硕成果。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关于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语文教材中的作文、阅读、古诗词等版块;第二,对比研究,统编版教材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对比;第三,研究语文教材中的系统,如自读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等。而对教材精神教育的相关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在对教材中民族精神的相关篇目进行归类分析中发现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可以根据主体的不同分为三个层面:国家、文化和公民层面,因此本文也从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不同维度有不同的体现,在国家层面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认同和支持的态度,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辱感的统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选取一些经典选文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插入爱国典型事迹。例如,七(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家国天下,以一个综合性活动的形式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单元的阅读选文也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歌颂与之衔接,光未然的《黄河颂》就是很好的代表;在八(上)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中,深入分析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指导学生阅读这类红色典籍,不仅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也有助于他们学习革命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品格;九(上)第一单元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在任务(一)中选取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及余光中的《乡愁》作为学生自主欣赏选文,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地深深的热爱怀念之情,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总之,从整个初中阶段来看,爱国主义贯穿始终,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层层递进,呈现连续性的特点,并且教材从不同方面,全方位、系统性地设置了很多环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好似孪生姐妹,彼此独立又关系密切。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而民族文化的力量,又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因此,可以看到这套教材中的民族精神很多都是通过民族文化来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看,民族精神体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想要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学生认同民族精神,这是自觉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而这套教材中的“双线组元”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相对于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特征。[3]“双线组元”也就是在强调语文教育“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兼顾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双线组元”是以语文学科特点为骨骼、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血肉,最终全面提升文化精神。[4]本套教材中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体现在各个版块,不仅在阅读选文中有不少民族文化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民族精神的身影,而且在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口语交际这些模块都有强调。七(上)中《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八(上)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都是围绕一个“信”字;九(上)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讨论中,关于讨论规则的制定有一条就是要文明表达,尊重他人,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礼仪文化,通过口语实践在行动中学会“礼”。这套教材衔接了小学语文,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环环紧扣,把语文教学中零散的民族精神合理地分布在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在学能力的同时又有文化精神的熏陶,真正做到“以文化人”,最终在全民族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此时正是形成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民族精神的许多内容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但是此时的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叛逆期,正如埃里克森所说,此时的他们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个阶段,他们渴望自我认同,反感强制性的命令要求。[5]因此对这群特殊的对象就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就很好地扮演了这个角色,教材中那一篇篇流露着民族精神的文章就如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滋润着这群孩子们干涸的内心。例如,七(上)名著导读:《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中最受青少年欢迎的小说,以其大胆丰富的艺术想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吸引着无数青少年学生,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喜欢上那个正直、勇敢、自由的孙悟空,对那些丑恶的妖魔鬼怪嗤之以鼻,这在无形中塑造着他们的三观,影响着他们的性格;九(上)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通过搜集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让学生进行演讲,在潜移默化中向这些模范人物学习,学习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见,教材中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常常伴随着其他教学任务进行,它贯穿于教材的选文、写作、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等部分。不仅如此,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表现也不一样,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民族精神的培养必须付诸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分析发现,教材中的民族精神主要有三个特征。
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与课文教学同步进行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内隐性。也正是因为它这个特点容易被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忽视。在八下第三课《安塞腰鼓》教学时,很多语文教师仅仅讲这是陕北的民俗文化,安塞腰鼓不同于其他腰鼓,它的粗犷、雄浑代表着陕北文化,讲到这个层次,便不再深究下去,这篇课文内在的民族精神并没有传递出来。此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学生理解祖国文化的地域性、多样性,上升到民族文化层面,初步使学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及有容乃大的精神。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捕捉到培育民族精神的时机,巧妙运用。在八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中,大多数教师都讲授字词、写作手法、文章结构之类的语文知识,却忽视了民族精神的传递。再看《标准》是从三个方面来设计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前两个方面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好,唯独第三个方面,总是显得薄弱,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忽视了民族精神。教师在《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杰出的创造力,学生自然会增加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民族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等。民族精神不是静态停滞存在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历史性一方面强调时代性,一方面强调动态性。在本套教材中,时代性主要表现在对民族精神的阐释,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有唐诗也有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二十八个字、九种景物就把天涯游子的哀愁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写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秋思之祖”;同样的家国之思在九(上)第三课余光中的《乡愁》也有体现,全诗层层递进,从亲情入手,到爱情,再到思乡,最后是全文升华到爱国。可见,同样是思乡爱国的情感,用元曲或现代诗来表达形式是不一样的。动态性也可以从教材中看到,八上的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在民族精神中加入了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不断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如同样是对诚信的重视强调,古代的“信”教育和今天的“信”教育内涵明显不同,古代主要强调守时、守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今天的“信”不仅有这些基本要求,还加入了体现我们时代特征的内涵,诚信教育包含的内容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加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实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是天方夜谭,也不是空中楼阁只可远观,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民族精神这一行为本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与生活紧密相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也非常注重实践性,在每一单元阅读学习后,都会有一个写作或者口语交际训练,综合性学习与这一单元的选文相呼应,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应用到生活中去。七(下)第二单元的阅读都是爱祖国大好山河,如《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则是歌颂女子替父从军、报效国家,紧接着就有一个写作是学习抒情,把语文能力训练和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单元最后还有综合性学习:家国天下,更是直接把这一单元的中心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出来了,通过各种班级活动,每个学生参与搜集资料,汇报成果,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八(下)第一单元,四篇文章《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和《灯笼》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好地认同国家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这种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方式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继承发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养事关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我们可以根据民族精神在语文教材中的特点,对症下药,虽然语文教材中的民族精神不用面面俱到,但也需要抓住文化育人的特点适宜引导。针对民族精神在教材中的三大特征:内隐性、历史性、实践性,建议教师作为实施者要坚持文道统一和雅俗并赏的方法进行传递。
民族精神的培养为避免空洞、流于形式,教学时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方法。这一方法也就是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是针对教育价值来说的。文与道德关系的争论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可见其重要程度。文与道究竟谁更重要?古人曾说“文以载道”,今天强调文道统一,“以文悟道,因道学文”,道就包含了民族精神。教材中的文字、文章都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强调的是文章背后的民族精神文化。在《标准》中就强调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可见,《标准》早已意识到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文”的掌握,也要培育学生“道”的养成。例如,在教学八(上)十七课、十八课《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这两篇课文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古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的创造力,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敬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让学生学到这些文章便情不自禁地为中华民族骄傲自豪。再有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重点讲解字、词、句、表达方式等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挖掘古诗词中传递的民族精神。例如,七(上)《天净沙·秋思》在教学时不能止步于艺术表达效果的赏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赏景的同时还应悟情,挖掘出诗人对故乡、对土地深沉的爱念与牵挂,引导学生去体会,鼓励学生多与诗人进行跨时空对话,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文字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熏陶。
民族精神的培养还需使用雅俗并赏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雅与俗并不是一对反义词,雅在文学上更多指的是纯文学或者精英文学,而俗就相当于乡土文学等。乡土文学大多代表着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正因为有了乡土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春色满园。乡土文学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雅俗并赏,才能更好地培养民族精神。这一方法是针对教育内容讲的。具体来讲就是民族精神中的家国情怀、个人品质、社会责任都有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分布。有的是以一个单元的形式呈现,如家国情怀,七(下)第二单元阅读选文,综合性学习都是爱国;有的是以单篇选文的形式呈现,如八(下)第三课《安塞腰鼓》体现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民俗文化,表达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精神力量,同样是八(下)第十七课《壶口瀑布》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根源;在八(下)二十四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综合性学习中又以和为贵为主题,通过探究“和”文化,明白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虽然这些内容有些是以选修或者综合性学习形式呈现,但是在民族精神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实践中教师不能因为考试不涉及一些文章,就忽视了这类文章中传递的民族精神,相反,这类文章考试没作相应要求,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心态反而是轻松的,更容易进入课文中,感受我国的民族精神。因此,应该雅俗并赏,抓住这些内容。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我们必须坚持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地位,抓紧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属于中国特色的教材,教材不仅传递了语文知识,还传递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我国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就是要传承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