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蔡 玮
体育教学能促进身体技能与心理素质的改善,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以及身体素质、运动兴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教师要融入生态理念,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融入“力”“趣”“情”“美”的内容,营造轻松的氛围,调动他们参与体验运动的热情,让他们在运动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借助于体育训练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素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与运动技能的差异,合理设置体能训练内容,发展他们的体能,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
教师可以用俯卧撑等方式训练上肢力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难度,对于力量薄弱、耐力不足的学生,可以从基础练起,再逐步增加组数,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上肢力量会有所提升,教师再适当提高难度、增加强度;对于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改为击掌俯卧撑等方式,让上肢力量的训练更具有挑战性。
除上肢力量训练外,教师还要通过静蹲、深蹲跳、蛙跳等方式,加强下肢力量。在下肢训练时,学生的动作要到位,每次以10 次为一组,力量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如在《蛙跳》一课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动作要领,预备时分开半蹲,两臂自然后举。两脚后蹬,令髋、膝、踝要蹬直,两臂前摆,身体向前方跳起。
速度素质是运动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借助于重复跑、间歇跑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反应时间,让他们的跑步速度获得提升。教师可以通过20m 加速跑的反复冲刺训练,让他们能调整步幅、跑姿,提升自己的速度。学生需跑3 组,每组跑3 至5 组,每次休息5 分钟。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借助杠铃进行深蹲练习,提升他们的肺活量。
学生不仅要提升跑步的速度,还要让他们能在听到发令枪响后,能集中全力,以最快的时间起动。学生在加速阶段,要做到动作协调,要借助于两臂的摆动、前掌的抓地、四肢的配合、呼吸的控制能最大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移动速度。教师可以借助于高抬腿训练、快频跑楼梯等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
耐力跑能提升学生的耐力素质,增强他们的心血管能力,提高他们的心肺功能,帮助他们形成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教师通过分速限速的方法让他们合理分配体力,注意节奏、保持呼气的深度、把握运动节奏掌握克服“极点”。呼吸时要做到3 步1 呼,3 步1 吸,用口鼻混合呼吸的方法,在胸闷、腿沉时采用降速、调节呼吸等方式,改变“不适应”的状况。
学生在耐力跑后,不要急于休息,要进行活动与放松训练,可以在原地压腿、踢腿,通过双臂的自然抖动、两腿交替摆动或两手捶打腿部肌肉,让他们得到充分地放松。学生也可以通过跨跳、高抬腿练习等方式,提升他们的耐力。
田径训练枯燥乏味,教师要开展趣味化教学,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如果教法单一、环境封闭、内容缺乏新意,就会削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教师要摆脱对传统手段的依赖,要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价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体育内容,让他们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入跳皮盘、踢毽子、丢花包、跳房子等民间体育项目,让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快乐。
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运动”,能促进运动兴趣的提升。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运动兴趣,构建开放的运动课程,引入游戏、竞赛等内容,增进学生的运动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价值。如在学习“原地运球及游戏”内容时,教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学练情趣,让他们在愉悦的体验中获得运动技能。在学生学习“原地运球”内容后,教者开展“运球捅球”的游戏,将学生分为四组,每人在固定的范围内运球,既要设法捅掉别人的球,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球。当自己的球被他人捅掉,或球被运丢皆视为失败,并退出场地,能坚持到最后的学生获胜。
社会发展变得多元,运动需求也走向多样,教师要不拘泥于传统的训练方法。教师要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采用游戏、媒体、竞赛、对抗、分层等教法,引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如在复习“蹲踞式跳远(2)”一课教学中,教者以抱脚走接力的小游戏培养学生柔韧性、灵敏性与反应力。学生分为人数均等的两纵队,听到口令后抬头弯腰、伸直两腿,用双手抓住脚踝处走至距20 米的折返点,再以同样的方式返回,再让第二名学生接力,直至最后一名学生完成,用时短的队获胜。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多样的方法给学生带来新颖有趣的感受,满足学生多样的发展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对学生采用同一要求、同一内容、同一标准,往往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要顾及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依据学生个性制定差异化的方案,能让他们学有所获。
如在学习“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与游戏”内容时,教者针对部分学生的动作技术不够规范,教师要针对较难的技术动作处加以指导,并引导薄弱的学生分组学习。通过讲解示范、教师启发、错误纠正等帮助困难生突破学习障碍。教师对行进间变相运球的动作进行分解,通过持球原地蹬地转体跨步探肩、原地持球蹬地转体跨步探肩膀运球、转化运球蹬地转体跨步探肩运球、完整行进间交叉步变向运球等形成对技术难度的把握。对于身体素质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提高标准;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缺乏运动习惯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也能收获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师生之间要彼此融洽、拉近距离,让学生能“信其道”。教师要用风趣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影响学生,以自己的表情、动作、肢体暗示学生,向学生传递情感,引发他们的情感变化,促进他们的运动投入。
小学生活泼好动,常会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而体育活动又难于组织,如果教师将学生的违纪简单地定性为“捣乱”,对他们大加呵责,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间的距离疏远。
教师要有爱心、耐心,要豁达大度,包容学生,为学生留有改正的机会,让他们能卸去心理负担。教师要灵活地处理课堂意外,机智地调控学情。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振,教师要以情触动学生心弦,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他们训练中遇到障碍时,教师要采用个别化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跨越障碍。
如在学习“在不同高度的跳箱上站立,做分腿跳动作”一课内容时,有学生因心理因素不能准确地把握动作要领,教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他们学会助跑、踏跳、展臂、腾起、前伸撑箱、提臀、分腿、顶肩推手、制动腿、抬上体等,顺利地完成动作。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保护,提升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能轻松地完成任务。
教师是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能依据他们的兴趣偏好设计方案,让他们能融入到体育运动之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魅力。教师要选择一些趣味性、互动性强的游戏调动兴趣,或借助于一些体育竞赛激发斗志。
如在学习“复习小篮球原地运球,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内容时,为帮助学生熟悉球性,提高他们控球的能力,教师让学生玩“运球拍打比赛”的游戏,让学生人手一球,并分散于三分线内,每组3 人边运球边拍打他组的球,能拍到他组球的加1 分,持续3 分钟后分数居多的组获胜。教师将游戏、竞赛引入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球感,提升支配球的意识,并获得愉悦的体验。
教师要融入“快乐体育”的理念,在发展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不仅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竞赛中的获胜者进行评价,还要捕捉学困生动作中的亮点,予以肯定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立美育人”的理念,向学生展示形体之美、动作之美,能遵循美的规律,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能让他们的身心获得愉悦,能产生爱美的品质。
教师要依据体育学科特点,创设美的情境,向学生展示美的表现、美的形态、美的动作,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轻松和谐。教师将枯燥的、抽象的体育知识及运动技术融于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讨论,并通过教师的指导、生生协作,帮助他们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如有学习“童心舞动”内容时,韵律活动对学生起到健身、健心的作用,能以健美的体态、有表现力的动作给学生带来美感。教者创设美的情境,为学生完整地示范,能吸引学生融入其中尝试,教师用语言提示学生把握动作要领与身体姿势。教师让学优生示范,对学生再次强调动作要领,并引导他们进行分组练习,帮助他们纠正易犯错的动作。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自主运动的热情,让他们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体验运动中的成败。学生能针对技术难点进行探讨,能表达自己的积极情感,在模仿、交流、探索中形成美好的体验。
学生在欣赏美的姿态、美的动作时,会欣然神往,不自觉地模仿美的姿态,并形成愉悦的感受。教师的得体示范,以熟练而优美的动作示人,能建立美的形象,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能帮助他们消除心理的恐惧。教师要精心准备,力求做到示范得体、动作优美,如果动作不规范、拖拉马虎,学生难以获得美的熏陶,会影响他们参与模仿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棍棒操”内容时,教者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完整动作示范,让他们感受腰腹部的力量与协调,在做动作时要控制自己的身态。教者与学生探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变得更加优美,能促进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通过美的身体、美的动作充分展示美感,塑造外在之美,给学生带来精神饱满、动作协调、积极向上的气质之美。教师要以大方得体的服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美的形体,让他们获得愉悦的体验。教师要注重内在美的提升,要以情关爱学生,以美感化学生,以渊博的知识、积极的进取心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创造美,设计有趣而又有美感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能促进他们对美的动作的创编。
如在学习“健康活力健身操”一课内容时,在学生熟练掌握健康活力健身操的基础上,教者将学生按异质划分小组,让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参与队形的创编练习,能拓展他们的创编思维,调动他们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者让学生比一比创编的成果,并对他们的队形创编进行总结评价。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改变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的教学观念,将“力”“趣”“情”“美”的内容融入到体育运动之中,让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感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