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江 马丽霞 曹丽红
(1.东营市实验小学,山东 东营 257091;2.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山东 东营 257091)
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特别是自教育部等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广大中小学开展了大量的研学旅行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研学旅行课程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开发不系统、质量参差不齐和低水平重复开发等现实问题。[1]近几年,山东省东营市在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和实践中,提出了“全域研学旅行课程”,积极构建全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全域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促进了全市研学旅行的规范、健康发展。
1.全域研学旅行课程:“全域旅行”和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产物
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相适应,“全域研学旅行”应运而生。“全域研学旅行”是区域研学旅行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课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2]而现实中,课程已成为影响制约研学旅行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东营市结合研学旅行研究和区域研学实践,提出了“全域研学旅行课程”,即将特定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研学旅行目的地,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共建共享等形式对全区域研学旅行资源进行研学课程开发的新形式,旨在破除区域研学旅行资源的条块分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混乱无序等弊端,实现区域研学旅行资源系统规划、全域整合、融合发展,满足学生日趋多样化的研学旅行需求和课程选择[1]。
2.统整·共生:“全域研学旅行课程”的两大核心理念
(1)统整:“统整”字面意思即统合整理。本文所说的“统整”,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资源和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化、课程化统整。其中,研学旅行基地的统整主要是根据研学旅行基地的主要资源特色,按类别或主题进行整体规划和分类指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研学旅行资源的统整主要是对区域内各种研学旅行资源根据学校教育需要和学生认知特点、规律进行有效统整,提升资源教育价值,提高研学可操作性。研学旅行课程的统整是对所有已开发或计划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统一梳理,不断提高研学课程质量,使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
统整的主要目的是对市域研学基地、资源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科学地进行分类、提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这种有效的统整,可以使区域内分散的研学资源系统化、课程化,增强其教育性和探究性,使课程资源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学生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共生:“共生”本属生物学概念,是指两种或多种不同生物体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共生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关系之一。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共生现象,地球上可能就不会存在生命。之后,共生被引入社会学、教育学及商界,共生理念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并延伸出很多新的概念,如共生效应、共生时代、共生型组织等等。
本文所讲的共生是指狭义上的共生,即共享、合作、共赢[3],是基于社会学特别是教育学角度的概念,主要指参与研学旅行的学校和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及旅游公司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其中包括学校和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和旅游公司、研学旅行学生和研学旅行基地以及研学旅行基地之间的互惠共享、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关系等等。
“统整”和“共生”是全域研学旅行课程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统整”是过程、途径或手段,“共生”是目标、样态或结果。开展全域研学旅行,开发、实施全域研学旅行课程,要深刻理解全域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理念,坚持全域规划、整体推进,积极搭建研发平台,精心设计研学课程,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积极构建全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施社会支持体系。
1.全域规划,顶层设计,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开发全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展全域研学旅行,要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坚持“统整”理念,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对全域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及其研学课程进行整体、科学的规划,制定并出台本土化实施方案,保障全域研学旅行活动的健康、快速发展。东营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境内文旅资源丰富,生态特点鲜明。在积极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富民”战略目标背景下,东营市立足市域全局,着眼全域旅游,统筹整体规划,整合优势资源,对全市研学旅行尤其是全域研学旅行“一三七N”课程体系等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制定并出台全域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突出地域研学特色,打造区域课程品牌,紧紧围绕“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核心品牌,聚焦于黄河文化、石油文化和古齐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了黄河入海、胜利石油、生态湿地等七条特色研学路线,重点培植了黄河入海口、黄河文化馆、石油科技、海上钻井、孙子文化、珍稀鸟类等一大批精品研学课程。
2.整体推进,协同联动,积极打造全域研学旅行课程特色品牌
在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整体规划全域研学旅行及其课程建设,大力促进部门协同、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推动教育、研学旅行与文旅、农业、工业、康养、科研等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突出区域亮点和研学特色,打造课程建设共同体。一是立足当地、挖掘内涵。东营市紧密结合本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挖掘和打造黄河文化、石油工业文化、生态湿地文化和兵圣文化等文旅品牌。二是区域联合、共建共享。东营地处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城市,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能较为容易地突破城乡、县区间的区位界限,打破产业、行业间的专业壁垒,真正实现区域联动、主题共振,达到共享、共建、共生的状态,打造出精品化的研学品牌。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东营市紧扣当地核心文化理念,根据区域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工矿等资源优势,积极组建特色线路或资源的合作联盟,努力打造具有东营特色的研学品牌。东营市还注意激发行业做强做大的内生动力,鼓励强强联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延长研学旅行的产业链条,打造出了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黄河入海流”“胜利者之歌”和“武圣文化”等研学旅行及课程品牌。
3.聚焦核心,搭建平台,精心研发、设计全域研学旅行课程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教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教育为本,始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要尊重教育规律,适应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一是由教育、文旅和科研部门牵头,搭建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平台,吸收相关学校、研学基地、文旅部门、旅游公司等有相关研究专长的人员进行集体研发,研制市(县区)级的研学旅行课程规划、整体方案和相关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二是各中小学根据研学旅行课程的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目标和研学项目,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和了解研学基地课程资源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制定出学校、年级、班级乃至个人的研学旅行活动计划,确保研学旅行的“常态化”发展,并通过不断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对该课程进行补充完善。在此过程中,各学校与当下的课程改革密切联系,与学科课程相结合,进行多学科融合,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三是研学旅行基地根据学校尤其是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重点培植和配置了具有实践性、探究性、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和学习素材,搭建研究性学习平台,不断配套研学旅行软硬件条件,满足了广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此过程中,研学旅行学校和基地加强互动和交流,促使双方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课程或项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生”。
4.评价激励,关注发展,以科学评估促进全域研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评价问题是决定研学旅行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步”,也是判定其开展效果、确保开展质量的重要环节。虽然近年来各地研学旅行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研学课程从课程的开发、实施到评价都形成了较规范的运作机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仍大量地存在重探究轻反思、重活动轻评价的现象。学校是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主体,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要尝试探索、制定多种评价方式,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兼顾,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东营市各学校制定了具体可行的研学旅行评价方案,将评价结果有效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通过有效的过程评价,对标调整,主动改进,保证了全域研学旅行课程的深入实施,进而达成了全域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
5.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确保全域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安全
全域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要坚持安全第一、学生至上。要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每次研学旅行之前,我们充分考虑研学课程、景点资源、行程路线等方面的安全因素,针对学生学段生理特点,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同时,坚持“一单三案”制度,即填报《全域研学旅行报告单》,制定翔实可行的《全域研学旅行实施方案》《全域研学旅行评价方案》和《全域研学旅行安全预案》,确保每一次研学活动的安全。另外,研学旅行应坚持以教育为主,不得组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避免过度商业化倾向。
6.完善机制,配套措施,构建全域研学课程实施社会支持体系
一是构建由教育行政、学校、文旅、研学基地和旅游公司等多部门参与的较为完善的研学旅行课程社会支持体系,设立研学旅行日常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进行重点培育、专业指导、系统评价和全程服务,建设市域研学旅行专业网站。二是构建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如建立师资培训机制、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研学机构以及研学基地建设、监督和问责机制等,以保障研学旅行的科学运作[4]。三是组建全市研学旅行专家团队,开展全域研学旅行本土化研究,围绕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和导师队伍培养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和重点攻关。四是积极开展优秀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学校等评选工作。通过各部分的密切合作,逐步完善工作机制,配套相关措施,进而形成多元开放、自主发展、运行规范、良性循环的市域研学旅行新格局。
“统整”和“共生”作为全域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理念,二者相互关联,相伴相生,并贯穿于从基地建设到资源梳理以及课程整理等全域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开发、实施全域研学旅行课程既要教育行政、文游、学校和旅游公司等多方关注和支持,共同探索,深入研究[1];更要坚持以“共生”为目标,以“统整”为手段和途径,统筹规划,科学推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以实现全域研学旅行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