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卢丽燕
实践活动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背景下,以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终极目的而开展的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涵盖“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
构建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的课型,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向更符合学科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方向发展,是新时代、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四新”的需要。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提升素养,也符合新课程背景下育人方式变革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合理地开展基于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课程内容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标准在实践层面上具体落地。
1.适应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趋势,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标准,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育人要求,坚决纠正重分数轻素质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片面教学行为,突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品德优、综合素质高和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人才。为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应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本质属性。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自主的语文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转变育人方式,推动语文课程改革落地。育人方式的变革势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唯分数、唯升学”思想的影响下,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成为知识的持续输送者;学生茫然听、盲目记,跟着教师满堂转,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传统语文教学以文本为纲,一篇一篇地教课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一道题一道题地练,从教材讲授的起点一步步走向应试的终点。新课程、新高考、新课标和新教材实施后,以不变应万变、以高考为指挥棒来组织课堂教学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语文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王宁在《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指出,根据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文本为纲和讲解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新的改革思路调整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
诚然,随着课程改革全面深化,考试评价改革了,《课程标准》修订了,教材也统编更新了,作为教育具体阵地的课堂教学变革也势在必行。我们要从育人目标的终点去确定育人的方式,用好部编语文新教材,立足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实践,构建基于实践活动的语文课型,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单元、课堂核心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真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落实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而“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尝试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言运用的方法,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并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学习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1.根据教材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设计实践活动时,可以深读细研教材内容,基于学习任务目标、对应的能力提升点或学习生成点,有所侧重地从不同角度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举例来说,在学习《雷雨》《窦娥冤》《哈姆雷特》等戏剧类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中人文意蕴,充分感受戏剧的无穷魅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趣味性的阅读与鉴赏活动,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情感代入式的分角色朗读;也可设计话剧编演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同学在充分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取课文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表演,文笔较好的同学还可以对剧本中的台词进行修改优化,让剧中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戏剧冲突更加明显。表演结束后,师生可以共同对编演进行点评。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无论是亲身参与表演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会对剧中人物性格、人文主题等有更深的认识和个性化的感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思维、写作能力、肢体表现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等也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时,可以设计诗歌朗诵会活动,让学生自主朗读《沁园春•长沙》《红烛》《致云雀》等诗歌,并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赏析,随后与同学交流。自主真实的诗歌朗读体验,自由开放的同龄人之间对跨越时空的文学作品的真实感触的交流对话,于轻松趣味中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情况来设计一些竞赛类表达与交流活动,如辩论赛、朗诵比赛、背诵比赛和诗词鉴赏短文评比等。辩论赛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时举办,辩论主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延伸话题进行设计,可以由学生自主商定,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然生成的思维碰撞点。赛前学生组成辩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在遇到问题时合作探究解决,或向教师寻求帮助,搜集完资料后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实际训练,再择时比赛。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然生成了一个思维碰撞点,也可以即兴组队展开辩论,并由学生自定竞赛规则、自选裁判开展微型辩论赛。如果教学进度较慢,课堂时间较紧张,教师还可以开展朗诵比赛,这也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种语文活动。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教材中的散文、诗歌或是小说选段配乐、制作视频配图进行朗诵,赛后教师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点评,针对朗诵情况给予适当的技巧指导。以读代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比赛既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感知理解课文,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统编教材每册书末都附有古诗词诵读板块,四首古诗词若都讲读,势必会占用本就不多的课时,增加师生的负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并组织背诵比赛,以赛促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积淀。也可以让学生自选诗词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撰写文学短评,进行评比,并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可以课文为文本情境,针对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篇目或带※号的自读篇目,教师可以组织探究性实践活动,将学习任务转化为一个主问题或一个关键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逐步去感知文本,层层深入地去感悟文本,开放自由地去解读文本。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发展思维,提升能力。这种实践活动方式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也不同于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而是一种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在师生对话中、在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中自然生成的,而不是教师提前预设的,更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学生是探究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问题探究的引导者和释疑解惑的启发者。
2.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高中学生的人生阅历尚浅,文学素养水平亦有限,在学习中遇到复杂或是深刻的内容时就很难理解,无法深切感受其中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实践活动来组织教学。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将生活经验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还能凸显语文的实用性。
举例来说,《中国建筑的特征》文章中有很多建筑相关的知识,如果单凭教师讲解,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合理设计梳理探究性学习活动,如“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时,有一句俗语叫做:‘地陷墙塌屋不倒’,那么,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呢?文章中提到的斗拱、举折等作用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资料和你身边的建筑思考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先集中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制定初步的活动方案,再详细分工,各自独立搜集资料。房屋是每个人栖身的场所,除了课文文本的材料以外,学生还可以从自家住所或地方建筑入手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查找资料。找完资料后小组成员要对资料进行梳理和归纳、筛选与整合,利用收集到的材料探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连接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枯燥深奥的学习内容为有趣易行、贴近生活的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关注、参与社会生活,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借助教材活动单元,拓宽实践活动的空间领域。高中语文教材统编后增设了学习活动单元,如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等。相对于教材其他单元内容的学习来说,学习活动单元中更加突出了“活动”的性质,这部分学习任务多需要在课堂之外或是学校之外完成,而学习场所和教学形式的变化,需要教师重新考量教学实施策略。如可以将基础阅读文章作为活动借鉴参考内容,分课内、课外多层次设计教学活动。
举例来说,在学习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的“认识多媒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当下社会中多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设计实践活动。这部分内容有两个探究问题,第一是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第二是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学生可以自行阅读教材内容,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走进广播电视台、报社等领域,接触调查不同媒介,融入自身真实体验进行探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会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来获取信息、表达交流,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辨别和表达等各种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重视学习评价,转变学生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外,还要重视实践活动结束后的学习评价。其意义在于对活动内容进行有效地总结,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在评价时,教师要重视丰富评价主体,引导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简单地说,不仅是教师要对学生展开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甚至评价标准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制定。这种合理的评价方式有利于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其对自身的反思和完善。
举例来说,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对文章中所描写的内容和人物性格等有充分的了解。实践活动结束后就可以进入评价环节。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参与表演的学生先向师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之后再对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知;接着再与其他同学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在知识与能力、情感度态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这种学习评价主体丰富且及时有效,有利于积极转变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发现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
总的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基于实践活动的学习模式,组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充分、有深度地发生,使其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由“乐学”到“会学”,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