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幼儿生态启蒙教育探究式学习的支持策略

2022-03-02 09:15:22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何丽梅
新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猫头鹰蚯蚓蝴蝶

◎ 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何丽梅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被电子产品、塑料玩具所包围,缺少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指南》科学领域目标1指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大班幼儿正处于感知、思维、记忆能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强烈。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可以吸引孩子们去感受、体验、探究,从而启迪幼儿生态情感。

一、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有着问不完的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大胆地探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以习得知识和经验,形成独有的“天真幼稚理论”,从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主动思维,让幼儿敢于实践,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探究,这对幼儿全面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大自然有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四季交替中孕育着万物生灵,汇聚了生命的律动与成长的真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儿童观察力、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与探索精神的天然课堂。因此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便是让孩子爱上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1.引发观察与提问,激发幼儿探究的好奇心。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班幼儿对自然界中的一切新颖、陌生、有趣、神秘的事物和现象充满好奇,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什么都想去试一试,什么都想去看一看,什么都想去动一动……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提出很多问题,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来源于自身对观察对象产生的“问题”,他们会基于自己的疑问,进一步增强好奇心和观察的愿望,从而主动去探究。

雨后,草丛边上有蚯蚓爬出来,这引来幼儿围观并提出一系列问题:蚯蚓为什么下雨后才爬出来?土这么硬它是怎么钻出来的?它没有脚是怎么爬的……

爱搞破坏的奇奇故意用脚把蚯蚓踩断,一条蚯蚓断成两截,又激起孩子们的一连串提问:为什么它还会动?它会死吗?为什么断掉没有流血……幼儿第二次的提问,引发了他们再观察和再探究的兴趣。乐乐找来纸盒,把蚯蚓带回教室“疗伤”。他们给蚯蚓准备食物,把课间水果放到纸盒里,又引发幼儿的提问和思考:它喜欢吃苹果吗?它有牙齿吃东西吗?它会不会咬我……问题再一次激发幼儿深入探究。为满足幼儿寻求答案的欲望,适当给予幼儿近距离观察蚯蚓的机会。三天过去了,蚯蚓的身体还是活动的,并没有死,原来断开两段的蚯蚓再生成了两条蚯蚓。经过亲密的接触后,孩子们又有了新的问题:蚯蚓爬的时候为什么有时伸得长长的,有时又是短短的?它离开家人这么久会不会想它们……

在观察中引发以上的提问,是在观察—提问—思考—再观察—再提问的主动探究中产生的,主动探究后幼儿自身内部建构有关蚯蚓的知识经验,如蚯蚓具有再生本领、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等,教师创设近距离观察的机会,尊重幼儿异想天开的问题,营造能激发幼儿继续提问的氛围,让幼儿想要提问,敢于提问,帮助幼儿围绕着问题主动而深入地探究、理解并内化为自我的经验,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幼儿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2.鼓励猜测与讨论,重视幼儿探究的主动性。生活中随时可见教育契机,一天午休后,孩子们在活动室内发现了一位“不速之客”—猫头鹰,他们瞬间被猫头鹰吸引,你一句我一句开始讨论:“教室的门关着,猫头鹰是怎么飞进来的?它会缩骨功!它嘴巴尖尖的肯定会啄我们……”此时,猫头鹰被孩子们的声音吓得在活动室飞来飞去,还碰撞到墙壁、电视机等物体,孩子们见状立即安静下来,小声地说:“老师,快救救猫头鹰吧!”于是我找来工作人员,将猫头鹰安全地放飞。

之后,我鼓励幼儿通过《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籍查阅资料,或者和家长一起上网了解猫头鹰,学习有关知识。

第二天上幼儿园,有孩子带来有关猫头鹰的图书、有孩子带着和家长上网查阅摘抄的资料,我也从家里带来了《十万个为什么》,大家通过分享交流,了解到猫头鹰的眼球与人类不一样,呈管状;白天的紫外线对猫头鹰的眼睛会有伤害,所以猫头鹰喜欢在晚上活动;猫头鹰的听觉非常灵敏等。在幼儿相互猜想和讨论中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探究的主动性,拓宽幼儿的视野,引导幼儿留心生活各种现象,观察生活各种细节,热爱生活、保护动物。

3.提供材料与工具,提高幼儿探究的层次性。工具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又是幼儿实现对自然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师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工具来支撑幼儿探究,通过直接操作实现幼儿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材料、工具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的工具要既符合原有的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操作的过程中以由从简到杂、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方式渗透给幼儿。

在科学活动“浮与沉”中,我投放泡沫板、薄片木块等不同的材料供幼儿探究,幼儿了解沉的物体可以通过有浮力的物体浮起来,而能漂浮的物体也能通过密度大的物体沉到水里。实践证明,丰富的辅助材料能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满足其探究学习的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思考的欲望。

午餐后,幼儿在植物角旁边发现一只奄奄一息的黄色蝴蝶,他们一个个趴到地面,甚至把脸贴在地面上观察,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蝴蝶救起来装进一个塑料盒子。于是,趁幼儿午睡,我在塑料盒旁边放了几把放大镜、几支笔和几个记录本。当孩子们午休起床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放大镜观察蝴蝶。发现蝴蝶的翅膀有折痕,原来是因为受伤才不能飞。在放大镜下,孩子们还了解到蝴蝶有6条腿,有腹部,还有触角等。借助放大镜,蝴蝶身上的纹案看得更清楚,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蝴蝶样子画在本子上,并命名为“折断翅膀的蝴蝶”,最终,蝴蝶受伤太重而死,孩子们因此伤心不已,从中感受生命的脆弱,更加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物一人。

4.支持实验与记录,建构幼儿探究的科学性。实验与记录是帮助幼儿获取事实依据的办法之一,在探究中开展适宜幼儿的实验,和幼儿一起准备制作记录本,并支持幼儿在实验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实验的形式可以是集体、小组和个人,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图画、符号、数字、表格、图文表述等。

幼儿为了了解“什么方法能使黄豆发芽”,开展将黄豆放置水、土、沙中的实验,教师通过制定适宜的表格,便于幼儿记录黄豆在水、土、沙中的变化,有助于幼儿将原有的知识与实验结果对比,得出“黄豆泡在水里能发芽”的结论。

幼儿通过实验、记录,知道黄豆生长成豆芽所需要的外部条件,以及黄豆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生长的速度与结果也不一样,记录本上的信息让幼儿读到、观察到、获取到结果和规律,获得科学的知识。

5.敢于表达与交流,丰富幼儿探究的知识性。表达交流是幼儿就探究结果和解释进行交流,学习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的能力。经验是在实验之后,在与同伴交流中形成的。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前,幼儿要整理自己的想法,想办法向同伴表达自己的观点、解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依据证明自己的探究结果。

获取知识经验,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幼儿通过与同伴之间的表达与交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接受他人的观点,借鉴不同的探究方法,从而重建探究认知,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大班幼儿在积极参与、大胆猜想、敢于表达中,教师应倾听、鼓励幼儿进行表达与交流,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积极探究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对自然产生爱护、珍惜的情感。

大自然是幼儿探究的乐园,在科学、有效的策略支持下,幼儿“探究式学习”不仅能亲近自然,还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提升其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唤醒幼儿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态情感,从而产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将其逐渐转化为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猫头鹰蚯蚓蝴蝶
猫头鹰
猫头鹰
党课参考(2020年8期)2020-04-24 02:54:20
猫头鹰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快乐语文(2017年9期)2017-06-15 20:28:36
猫头鹰
党课参考(2017年5期)2017-05-16 09:03:16
为了蝴蝶
捉蝴蝶
捉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