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业师协同教学的新型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索

2022-03-02 00:58吴新星
职业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学院

吴新星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 350202)

0 引言

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背景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已然成为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学校转变的过程中,“复旦共识”“北京指南”从不同角度指出“转变”建设需要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依托企业资源建设产业学院,加速“转变”。

1 新型产业学院的发展背景

2020年7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进一步助力新型产业学院发展。

1.1 产业学院的概念内涵

为了加快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校大多以产业学院建设作为推进手段。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能够在分类发展的趋势下,借助业师协同教学等实质举措,推进各应用学科突破创新、融合发展,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匹配度[1]。

1.2 产业学院的类别

梳理当前主要的新型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可以按照合作的校企双方资源投入类型、产业学院承担的功能等两个角度对产业学院进行分类,划分为“连锁式”“集成式”“多点集成式”三类,和“产业引领型”“资源共享型”“共同发展型”三类。前者强调的是从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的角度区分产业学院建设所需资源的汇聚;后者强调的是从产业学院产生的社会效益输出角度,区分产业学院设立后能够为校企双方乃至所在区域社会经济贡献的社会效益。

1.3 新型产业学院建立的逻辑起点和驱动因素

在高校分类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着重考虑的是服务好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区域内行业、产业、企业的需求,这与之前高校围绕自身发展定位设计的发展方向不同,也就是建立新型产业学院的逻辑起点。

在该逻辑起点上,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一个校企双方资源投入的载体,更是产出社会效益后利益输出的枢纽。然而,资源汇集后如何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办学资源,办学资源又如何转变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驱动因素是每个产业学院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加快新型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激发业师能动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业师协同优势、切实建设运行好产业学院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尚未构建业师队伍的院校受限于办学区域,行业企业缺乏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性、部分企业所属行业产业基础不成熟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产业学院的建设;另有一部分院校虽然构建起了业师队伍,但是尚未明确业师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责,也没有建立清晰的管理机制,导致产业学院成为虚设摆设。基于以上情况,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业师队伍并发挥其优势成为其能否顺利实现应用型转变的关键因素。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指出,应用型转变的关键之处在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其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思路。

2 业师协同教学的概念及组织形式

2.1 “业师”概念

业师,也可称之为企业导师,是对同时具备行业企业实务经验和一定实用理论知识的业界专家的特定称谓[2]。不同于高校教师大都接受过学科理论的系统训练,业师的技能、经验来自自身工作实践的长期积累,因此业师也是工艺革新、商业模式改良和应用场景创新等领域的专家。

2.2 协同教学的概念

根据管理科学中的系统耦合理论,通过对系统持续改进、持续优化的关注,可以激发管理对象间的耦合效应,实现资源要素投入产出比的提升[3],借鉴该理论,高校对业师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协同教学”的概念,即由一位业师和一位高校教师至少两位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承担某门课程或实验项目的教学工作,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组建合适的“协同组合”师资、“协同组合”间的分工与相互沟通、“协同组合”与课程的匹配、教学设计及其组织实施、质量评价、反馈和改进等步骤。

2.3 业师协同教学的优势

相较于以学科为基础的科系划分和二级学院组建,产业学院自带融合发展“基因”,即强调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协调发展[4],在各自深化、拓展学科专业前沿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发展,形成自有优势。

一是获取企业信息更加便利,业师自身在行业企业工作,能够将企业当前的实务操作流程、业务更新方向、行业发展研判等最新信息融入自身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滞后短板 。

二是业务流程更加完整,贴合企业实务。传统的理论课程和实验环节设计受限于教师思想中的学科思维,往往强调学科内理论的相对完整,但当涉及较长的业务流程时,往往因为覆盖多个学科,而被认为割裂,造成了学生的认知不全,影响教学效果。业师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通过协同教学,重新解构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界线导致的教学割裂[5]。

3 业师协同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共同组建产业学院

在新型产业学院建设中,学校应主动深化与原校企合作企业的融合,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课程建设、校外实践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共管产业学院。新型产业学院坚持与企业共享共赢,支撑对应专业群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有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度。为加强对产业学院的管理,应当配套建立产教融合的治理机构。

3.1.1 健全管理机制体制

为保证产业学院顺利运行,应当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体制[6]。

一是通过邀请高水平校外行业专家作为产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编制产业学院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

二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产业学院的各项建设工作,可以设立理事会作为产业学院的顶层管理机构 ,以更好地监督校企融合运行机制的落实,实现产业学院的校企深度联合办学。理事会成员由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校企双方或多方负责人构成,理事会主要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阶段总结会,确立建设任务,明确校企双方的工作职责,统筹校企资源的投入、学生的培养路径和应用型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工作,构建利益相关各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1.2 建立健全产业学院日常管理队伍

好的机制体制需要有得力的管理队伍加以运行。产业学院院长一般从学校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校内专家与企业高管之中遴选,并以此为基础组建日常管理队伍。管理队伍组建后,由其负责各教学改革任务的执行与管理 ,包括:校企课程开发、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共建、案例库共建、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标准制定、教学与实践体系创新、企业业师队伍选聘、应用型教师团队建设、资源配置与教师考核与评聘等[7]。

3.1.3 选定“业师”教学任务类型

为了发挥业师在新型产业学院中的作用,还应要求产业学院逐步提高校企共建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占比,由“业师”和校内“双师双能”教师授课,逐步提升实践环节在企业或校企共建实验室完成的比例,最终达到80%以上。

3.2 “ 四元齐进 ”加速“双师双能”队伍组建

“双师双能”师资培养是构建“业师”队伍的有效途径,笔者总结国内相关院校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广泛引进企业精英。灵活处理对“业师”学历学位的要求,重点考核实践能力,从行业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管理人员,承担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应用型研究任务。 二是 “双师” 转变为“双师且双能 ”。依托业师桥梁,常态化安排教师全薪赴企业实践锻炼,要求教师学习行业、专业先进的理念;开展“教师进实验室”系列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实验实训教学软硬件的操作,便于后续的业师协同工作的开展。三是引进兼职“业师”。 对部分承担企业核心业务且自身时间较为紧张的业界专家,邀请该部分“业师”参与实验项目设计,灵活安排“业师”承担部分实验实践环节指导、实验考核等教学任务,提升实验课程教学质量。通过聘请兼职业师,保证产业学院教学需要。

通过以上方式建设“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可以满足产业学院日常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条件允许时开展师资分类管理工作,即可以结合双师双能教师不同技能成长需要,开展“专业教学”“科研服务”“创新教育”三种类型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实务技能和理念创新的提升。

3.3 “ 五位一体 ”推进业师团队建设

3.3.1 团队组建

为发挥业师在课程教学、实验指导、技术服务、应用研究、创新创业指导五个方面的专长,新型产业学院应灵活组建教学团队,保证教学需要并承担企业技术攻关、服务咨询业务。通过组建有业师参与的应用型教学研究团队,在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同时,产业学院服务企业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3.3.2 团队成长

业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富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业师在进入高校一段时间后,也可能存在“实务脱节”现象,具有陈旧经验,起不到业师“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当前实务”的应有作用。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业师保持“行业温度”,必要时“回炉再造”。关于维持“业师”对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的敏锐感知,常见的方法有五种。一是充分结合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资源,在组织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业师”融入。可以通过组建教师团队的方式加以实施,各个团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二是在教学团队中保持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兼职“业师”,从而为专职业师重温业态前沿提供便利,并作为青年教师实习导师,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三是结合教学工作安排,利用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时间,安排入职三年以上的业师等各种类型教师全薪到实务部门、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四是要求赴企业锻炼的各类教师结合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需要,带着明确的任务赴企业锻炼,要求教师在企业期间学习掌握行业、专业先进的理念与技能,完成课程体系重构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引导教师参与实务部门、企业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在项目中锻炼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五是鼓励专职业师和其他类型教师组队,合作参加行业资格考试和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3.4 对接职业标准要求,业师协同开展课程建设

3.4.1 业师协同推进课程对接职业标准

基于业师协同,可以系统开展课程的改造与重塑[8]。首先是整合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对接企业职业岗位工作标准要求;其次是改造课程对职业道德、职业的基本理论和有关法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再次是合理设置课程对学生实践技能、专业知识的考核标准,系统改造专业课程,打破原有理论分割,以企业真实业务流程重塑课程框架体系。

3.4.2 业师协同推进课程实验案例化

为了达到课程实验的能力培养目标,以业师协同为主要模式,大力推进课程实验教学案例化,强调案例必须体现实效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依托合作企业,大力开展企业实际运行中的典型业务、新流程以及新技术等案例的收集整理,共同研讨、合作编写案例,汇编形成案例库。把业师的行业经验从头脑里“搬家”到纸面上,基本实现“课程实验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全覆盖”等实验课程目标,提升教学内容与实务的贴合度。

3.4.3 业师协同推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

以产业学院急需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内容为指向,以企业真实任务为基础,与业师共同创新实验环节教学项目,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开发并上线运行虚拟仿真的实验项目。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提升实验环节教学质量。

3.5 深化产教融合,业师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3.5.1 业师协同提升实践教学项目设置合理性

根据企业业务链条,合理设置验证实验、设计性实验、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践,各专业实验实践环节学分数达 30%以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超过50%。

3.5.2 业师协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在业师协同下,产业学院有条件以“工作流程”为导向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以行业企业业务流程、项目进程为出发点,结合产业学院服务面向特点,设置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内容,要求专业群邀请“业师”参与实践教学,加大贴近产业特色专题实验项目。

3.5.3 业师系统重新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

业师系统为创业学院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等教学材料工作提供了必要保证。产业学院可以参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逐一梳理修订校内各实验项目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有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6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业师协同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是直接面向学生的教学元素,而课程标准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方向和质量规格下限。新型产业学院应在推进课程标准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业师专长,修订符合实务现状的课程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把握课程标准的编制质量:

一是明确促进学生专业和职业素质全面提高的建设目标。以工作(学习)过程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 目标相互融通的目标体系。

二是合理统筹教学内容。以行业企业业务流程、项目进出为出发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分析、学习、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是有效选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尽量采用启发式、学生讨论、案例教学、仿真模拟等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是丰富课程评价维度。建立涵盖学习“内容”和“表现”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课程标准建设,产业学院可以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关注度。

3.7 借鉴管理学基本方法,构建PDCA质量管理机制

考虑到产业学院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组建,简单复制学校或者企业的管理模式都不能直接套用到产业学院中[9]。借鉴企业管理中关于“虚拟企业”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在产业学院试行“双循环 PDCA”建设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产业学院“PDCA”双循环管理模式示意图

具体而言,就是在业师协同的支持下,围绕“以应用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人才培养定位”两个出发点、“业师协同的培养过程设计”构建“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过程设计—实施保障建设—培养质量评价及反馈”和“产业学院培养定位与目标—培养过程设计—产教一体化培养条件建设—校企联动评价体系”两大PDCA管理循环,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用人需求吻合。

4 业师协同教学的改革成效

新型产业学院在开展业师协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建立指标保障体系,注重做好梳理阶段性改革成效的梳理工作,并将其作为后续建设工作的基础。

4.1 坚持质量标准导向,构建产业学院应用型保障体系

产业学院按照既定建设要求,逐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按照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原则,邀请业师参与制定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改善为主线,制定课题教学、课程考核方案、实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质量标准。健全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实践能力锻炼和就业跟踪评价等方面的配套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产业学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标定产业学院质量下限。新型产业学院应当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类相关专业认证标准、社会需求标准、行业需求标准、学校办学标准等5个“标”为对标方向,做好产业学院的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过程突出以学生中心,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2)靶向产业学院质量目标。新型产业学院应当将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等“五个度”设定为产业学院质量监控的最高目标,一切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都坚持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把常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3)植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产业学院的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业师作用,在专业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优化、培养规格的确定方面都要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规格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使人才培养工作在民众中赢得好口碑,在社会上赢得好评价,在政府获取更多支持。

4.2 整体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通过大力开展业师协同工作,各应用型高校的新型产业学院预期可以在不同领域取得突破。笔者分析国内同类院校经验做法,认为新型产业学院的阶段标志性成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能力导向更加明确、课程标准更加规范完善、教学案例覆盖更加全面等。围绕以上成果,新型产业学院可以根据所服务的行业或产业链的差异,按照自身建设规划和目标要求,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从业师协同机制、业师承担任务、业师工作机制、业师考核机制等不同角度开展特色培育工作,引领产业学院的发展。

5 结语

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分类发展的必然产物。业师协同改革是推进新型产业学院加快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型产业学院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业师的桥梁功能,有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匹配度。通过强化产业学院与业界的深度对接,实现优质业师上讲台、行业动态进课堂、真实业务进案例、典型流程进实验,稳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学院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