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循学·促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研学课堂”探析

2022-03-02 21:23陈雨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模式

陈雨

[摘要] 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情的课堂教学变革,开展以“我学·我们研”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变革,通过课堂教学的变革实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和研究精神。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通过“研学”教学实践,为丰富“研学课堂”模式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我学·我们研;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模式

一、“我学·我们研”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形态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课程,要结合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场域,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建立和深化,指向人的道德品格、法治意识、健康心理、思维情感、政治认同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研学课堂”是教育实践与“研”“学”深度融合的课堂形态。“我学·我们研”的“我”,指教师和学生个体。“我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基于“我学·我们研”核心理念,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综合自身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认识的同时,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有利于内化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使学习的知识更具有生命力。“我学”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学习:基于“我学·我们研”核心理念,结合学情,要科学并优化设计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和学习要求,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不断更新对“我学·我们研”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认知,加强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提高自身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学”是“我们研”的基础,也是教师促进教学的基础。

“我们研”的对象是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困惑、盲区。初中学生的思维更多呈现出感性思维和经验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课程,其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维的意识并培育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研”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知识、技能、情感,采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资料搜集、调查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思研行相结合,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知识能力、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的生成,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有的放矢地设计和实施任务单活动,开展课堂实践与教学改进。

二、道德与法治“研学”课堂的操作流程简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逻辑是螺旋上升的生活逻辑,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经验的交流和体验基础上,力争让学生由生活经验走向科学思维。课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研学”课堂应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心智发展的一个载体,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窗口。依据“事实—映射—关联—概念—整合”概念进阶五阶段理論[1],结合我校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提出我校道德与法治“研学课堂”的操作流程(如图1)。

1.经验感受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经验感受,这些经验感受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始端,影响着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需要,这是“研学课堂”的起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提高教学实效。

2.任务导向

通过任务单的形式呈现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让问题成为知识和能力转化的纽带,让学生在思辨的自主构建中,逐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应尽可能把任务模块与问题的切入口放在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场域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原

动力。

3.交流展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在经验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具体知识的真实理解和运用,分享任务单的问题解决方案,促使整体学生形成新的认知与体验,获得新的成长。

4.拓展延伸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拓展延伸的部分主要是核心概念的知识拓展和核心素养的能力延伸,教师要与学生换位思考,通过追问、反问、补充等形式开启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和升华价值观,进而提高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整合的有效性。

5.反馈总结

当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具体任务,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检测、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等途径诊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基于课例的道德与法治“研学课堂”模式探析

(一)道德与法治“研学课堂”的课例分析与整体观照

基于九年级《共圆中国梦》一课的研学课堂实践,对上述操作流程各个环节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步说明(如表1)。

第一步,经验展示。本框题为“共圆中国梦”,到底如何圆梦是本框题的主要内容,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与实际结合的真实理解,初中生虽然通过媒体宣传等对中国梦有所了解,但其认识是零散的、模糊的,也不够全面。有同学认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与我无关,有同学甚至缺乏民族自信。首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近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小组代表课堂汇报展示,让同学们体验感悟民族复兴梦的实现条件,也通过交流展示的形式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合作、表达的能力。

第二步,任务导向。本节课设计的案例探究围绕港珠澳大桥展开。“跨海大桥梦”可谓中国梦的一个缩影,播放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设计师刘晓东的演讲视频,同时提出问题,导向任务。

教师设计以合作探究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主学习,以任务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有机串联,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每一位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形成知识与情境的映射关联,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第三步,交流展示。本节课的第二个展示环节的任务是请同学说一说我们身边“自信的中国人”,并选用三个词语概括“自信中国人”的形象。组内学生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论的认识,让问题成为生生互学的纽带,师生在经验碰撞中相互学习,在讨论分享中达成共识,促进学生认同与内化知识概念。让学生在描述、提炼的过程中,认识到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让自信中国人的时代内涵具象化。

第四步,拓展延伸。本节课还呈现了一例材料,小组讨论:《华尔街日报》刊出一篇文章,标题为“美国力量的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副标题更加直接,“曾经沉默的公民现在意识到自己国家的优越性,而美国在衰落”。对此,你怎么看?通过组内交流,学生观点交锋,培养辩证思维。一方面国家强大、国人有自信,另一方面中國梦尚未实现,要理性平和、实干兴邦。在活动设计中搭建“情绪感受——理性辨析——情感升华”的思考梯度,为学生道德情感发育提供学习路径。

第五步,反馈总结。本节课最后设计的形成性评价训练,是请同学们结合案例素材并分享感悟:2019年10月1日上午,人民军队以一场盛大阅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群众游行,分为“建国创业”“改革开放”“伟大复兴”三个篇章,参加游行的10万多名群众涵盖了各族各界、各行各业,其中包括快递小哥、广场舞大妈等群体代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他们都是新时代的主人翁。问题:结合本节课知识,谈谈你的感受。这一问题指向突破“民族复兴梦的实现方式”及“自信中国人的时代内涵”的反馈训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时事素材,促进教育价值的认同与内化。

(二)道德与法治“研学课堂”的价值研究与实践

反思

1.研学,有模式不僵化

“研学课堂”的课堂操作流程呈现的是学生“研学”的过程,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路线图。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预设的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而设计,不能单纯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让它真正指引教师实际教学行动的变革,不断用教学实践来丰富和完善“研学课堂”的内涵和意义,真正发挥“我学·我们研”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参照道德与法治“研学课堂”操作流程来把握课堂教学总体思路,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展开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任务进行引领,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每个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会各有特点,具体在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都有所不同。

2.研学,重视研读教材

“我学·我们研”理念的核心是“以师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研学的机会、安排学生研学的时间、营造学生研学的氛围,让学生在研学的真实实践与体验中,增强研学的意识,培养研学的习惯。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学内容也很丰富,综合性很强。研读教材重在“自主”,也就是教师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文本内容;自主挖掘教材文本本质;自主概括与深化教材文本所要传递的价值,这要求教师具备指导学生研读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自身要认真研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认真反思、适时纠偏、适度扬弃,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和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带着疑问和任务单自主全面地研读课本并思考问题。强调学生完整地学,而不是教师完整地教,真正做到课堂上“以生为本,以学为主”。通过研读教材,有利于学生形成从观念的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的过程经历。

3.研学,关注每个学生的真实生成

“我学·我们研”理念中很重要的是发挥交流展示的作用。交流不仅有教师与全班学生及个别学生的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和个别交流。操作的顺序可依照“1-2-6-1”进行[2]: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进行2人组互助学习;2人组解决不了的,6人组讨论解决;6人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合作解决。在合作交流阶段,教师要保证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依据合作讨论情形,适时点拨和引导。在交流展示环节,教师要善于及时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质疑、辩驳解疑的过程中,理清思路,形成观点。再由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有疑惑、有争议、认识模糊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辨析中得出正确的观点,形成积极的认知。

4.研学,形成科学评价

要形成科学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践行,这是我们开展“我学·我们研”课堂模式实践的重点,也是难点。从课程学习角度出发,我们根据教学课堂要求和学情,尝试设计出道德与法治“研学课堂”学习评价量表(如表2)。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十一期个人课题“学习进阶视域下的九年级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f308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陶永华.素养进阶结构元:核心概念发展层级的学习进阶教学设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5):25-28.

[2]郝怀银.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研学”高效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17(32):33-3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模式
浅析微课在初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技巧
高三数学“先考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宽与活小学教育阶段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