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2-03-02 08:10吕延明杨思琪
关键词:校园建设培育路径文化自信

吕延明 杨思琪

摘  要:大学生是推动新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文化自信培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在现代生活模式和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出现时代断裂,大学生文化自信心薄弱、文化自觉性不高。因此,高校要以时代特点和高校地方特色为依据,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心理和文化需求,从学中华经典文化、懂中华经典文化、传中华经典文化三个维度出发,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心,进而培育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校园建设;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问题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推动新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文化自信培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但是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因此,推动大学生落实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各大高校在互联网新时代急需解决的校园建设问题。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仍具有卓越辉煌的不朽魅力。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精髓锻造了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核,铸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经典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任务”[2],中华经典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作用,是在悠长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中华文化精髓,是在新时代话语之下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对当代生活有深切影响力的文化形式,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薄弱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培育问题越发引起各大高校的重视,但是文化自信还无法深入到大学生的意识里。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还未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对文化自信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将文化自信贯彻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现代生活的市场化和功利化对大学生还未稳定的思想体系造成冲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现代网络信息的影响下摇摆不定,大学生还无法形成稳固的文化自信心和坚实的文化自觉性。

在集体层面上,虽然现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手段不断多样化,同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但是,从整体来看,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较多的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还是采取单一的课堂教授模式,缺乏创新性。集体影响力还不够,集体意识传递方式呈现单一化景观。

(二)中华经典文化的价值被低估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之下,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世界最为活跃的受众群体之一,较为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无意识渗透。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主要接收者,更容易跌入网络舆论的圈套,出现对西方文化全盘接收和盲目崇拜的现象,在无意识中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推手,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无法正确判断本土优秀文化的价值。中华经典文化的价值被低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因此被削弱。

同时,在新时代的文化冲击下,中华经典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越发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整体认知,较多的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不深。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开展力度不强,而且大多数宣传活动都背离了时代潮流,不能够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模式相结合,宣传效果不佳,无法吸引现代大学生的目光,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由此出现文化传承断裂。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昌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发达是民族强盛的根基。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之下,文化的繁盛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见证和显著标志,国民文化自信心更是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的重要衡量基准。文化自信可以贯穿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既使得国民得以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又给予了民众建设国家美好未来的强大驱动力。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自信培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工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打造国家强盛之路的过程,加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是民族振兴道路上的重要一环,“文化自信既体现中华民族的底蕴特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耐力定力。我们要在伟大复兴中彰显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3]

(二)提高社会的文化传承积极性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中,使得校园形成优良的文化圈,从而在整个社会上促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景观,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积极性,提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生活的社会感染力。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体生活中可以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大学生在提高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时得以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承者,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色彩,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二十一世纪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一旦当代大學生具备了文化自信,他们将传承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精神中的以人为本等观念,坚定文化自信的脚步,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实实在在地运用到生活中,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神,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延续下去,在弘扬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自信与民族凝聚力。”[4]

(三)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实际上也是在不断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的过程,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在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得到不断的重塑和提升。同时,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引领新时代青年全面认识民族文化、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在当今浮躁的快节奏生活中建构起稳固的精神家园,增强学生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从文化艺术到家国情怀,兼容并蓄,让学生生命成长丰厚起来,为学生精神发展打造亮丽的人文底色。更进一步来说,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还得以将中华经典文化真正用于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此凝聚学生,带动学生,创新学生工作方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国文化长久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尤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自觉认同文化自信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有利于推动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因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就需要以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突破口,从学中华经典文化、懂中华经典文化、传中华经典文化三个维度出发,强化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学习和传承机制。

(一)学中华经典文化

“民族文化的内容就是文化弘扬发展的潜在内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思想。”[6]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蓬勃的发展动力,这集中体现在具有强大生命力、屹立于时代长河不倒的中华经典文化上。在消费时代话语之下,许多高校没有把握住中华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髓,采取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对中华经典文化进行知识教学。这降低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热情,也造成了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困境。准确把握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以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华经典文化,是培養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第一步。

在中华经典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心理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大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普遍缺乏整体清晰认识的背景下,让中华经典文化在校园范围内普及和流行的有效途径是,转变教学思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具影响力和创新力的教学模式带领同学们走进中华经典文化殿堂。在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利用高校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有关中华经典文化的专业讲座和相关论坛,结合中华经典文化的特性,对中华经典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生动的解析。在课堂听讲和专业讲座学习的双重作用之下,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们得到更高层次的熏陶。

除了课堂教学、专业讲座和论坛这些“输出型”学习形式之外,还应该在高校校园内营造出“主动输入”的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校园经典文化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更多学生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圈。在课堂教学和专业讲座、论坛上,老师、教授和专家便需要有引导学生阅读中华经典著作的意识,在“输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输入知识”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扩大学习覆盖面,利用多样有效的校园宣传途径和文化活动形式,打造中华经典著作共读体系。在现代社会阅读环境日益糟糕的时代背景下,要注重双向互动阅读,打造“全校共读”“师生同读”的中华经典著作的学习形式,形成良好的校园阅读风气。

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过程,也是揭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发展脉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透过中华经典文化看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对新时代话语下的中华经典文化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二)懂中华经典文化

对中华经典文化进行一定的学习和了解,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需要让当代大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核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懂”中华经典文化。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学”的阶段,那么当代大学生只能获得对中华经典文化的良好印象,而无法拥有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强大动力,则没有办法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最后一步——“传”中华经典文化。因而,“懂”中华经典文化作为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和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桥梁,有着重要的过渡和连接作用。

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新媒体宣传方式的强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代许多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常常着眼于内容形式的创造,而忽略了传播途径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时刻刻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大学生生活在新媒体所构筑的信息网当中,因而,利用好这一“信息网”进行中华经典文化深层次的宣传,是促进学生“懂”中华经典文化的有效途径。公众号、校园网络社区这些网络平台的宣传是最为基本的,可在学生们的日常网络浏览过程中进行无意识的文化传递,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文化观念。同时,还要利用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创造出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影响。

本雅明在论及机械时代之下的大众传播时提到:“大众性是促使所有现今面对艺术作品的惯常态度获得新生的母体,极其广泛的大众的参与就引起了参与方式的变化。”[7]在校园的群居生活氛围里,大学生群体的大众性特征明显,群体意识突出,因而找到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性和大众参与感的宣传方式,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华经典文化魅力、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口。现如今在校园文化里较为流行的社团文化是提高中华经典文化传递效果的渠道之一,很多大学生都热衷于加入各种校园社团,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也不断增长。其中不乏一些与中华经典文化息息相关的专业社团,如书法社、汉服社、诗词社、古风舞蹈社等。这些社团的学生受众体量大、校园传播性广、影响后劲足,将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与推广贯穿于社团活动之中,通过古风歌曲、汉服走秀、古典舞表演、手工DIY等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形式让经典传统文化之美深扎学生心底,让学生们在趣味横生的校园社团活动中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使得中华经典文化走进校园深处。

为了将经典文化所涵盖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去,高校既要遵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传播中华经典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集思广益,重视现代学生群体的校园活动状态,通过各类活动扩大中华经典文化的覆盖面和校园影响力,增强中华经典文化在学生群众中的艺术感染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结合学生兴趣心理和现代生活特点,让中华经典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传中华经典文化

在基础学习与深刻了解中华经典文化的内蕴之后,把学生们对中华经典文化的认识与喜爱转化为传承动力,是构建大学生良性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提高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加强中华经典文化实践活动开发與推广的力度。中华经典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作为一项提升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除了在校内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之外,还应该把目光放到校园外部,注重让学生做好中华经典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当代大学生作为在新时代的号角下成长起来的年青群体,校外实践活动在激活大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投身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实践当中去。对外输出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华经典文化内核。

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群体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渠道。因此很多高校都设法开创各式各样的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文化传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高校追求的是创新性和实效性,以求在现代话语下吸引到更多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加文化实践的积极性,但是很多高校却忽视了文化传承的地方性问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开出了许多美丽的传统文化之花,每一朵花都有最适合自己生长的气候和土壤。在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过程中,各高校需要引导学生们找到最合适的那朵“文化之花”,寻找最合适本土文化生长的土壤。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深刻把握高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发展脉络,深入城市传统文化灵魂,将文化传承活动与城市文化资源相结合,切合该地区学生的文化需求,从而更有效、更深刻地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8]因此各高校要注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中华经典文化、懂中华经典文化、传中华经典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添文化底气,使青年学生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2]纪德君,屈哨兵.“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协同创新中华经典教育实践体系[J].教育导刊,2018(02):5-9.

[3]郭建宁.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J].前线,2017(03):49-54.

[4]陈淑一,邢光晟.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维路径[J].江苏高教,2020(07):112-115.

[5]王明.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8.

[6]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责任编辑  杨定明

猜你喜欢
校园建设培育路径文化自信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人建环境环境育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生态现代化理论对高校生态校园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