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巍
摘 要:网络舆论是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也是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探索世界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技术凭借其巨大的数据库资源,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是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不成熟甚至是不正确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加强对网络舆论环境治理,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以及大学生优秀社团文化建设,以此来推动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价值观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较2020年3月增长3546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较2020年3月基本持平。[1] 而网民之中大学生网民最多,占比21.0% ,网络舆论在给大学生带来新鲜知识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实和不适的舆论信息,这将给大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和价值观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舆论治理,同时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一、网络舆论的三种类型
当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不同主体主导的网络商业运营模式出现,这些网络媒体运营者本身具有不同的身份和所属背景,他们所代表的利益也不同。由此,根据不同的运营者性质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三大网络舆论:第一种是主流舆论,主流舆论由官方主导,比如各大新闻网站、头条号、官方微博、公众号平台等;第二种是由专业自媒体个人或群体主导的专业舆论,比如各大专家、学者、名记等人物主导的舆论;第三种是个人为主体主导的民间舆论。
官方主导的主流舆论多以党媒为代表,且民心所向,具有较强的总结性、引导性、真实性。因为是由官方主導议程和方向,对于受众而言,通过官方公共号、微博等媒介传播的就是党和国家的最新时事以及人民最关心的社会事件。主流舆论的任务在于产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舆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激浊扬清,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影响力,这也是主流舆论的一大特点。
专业舆论的背后通常是各大职业媒体在积极推动,媒体们利用自身专业属性高效率地对接每一个社会热点,并且能够迅速地产生效应引导舆论走向。对于制造专业舆论的媒体而言,专业是第一位的,大部分媒体是本着对言论负责尊重客观事实来传播舆论话题,但由于资本利益和舆论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不能排除在专业舆论圈的竞争里媒体为赢下市场推动舆论朝向不实、不真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民间舆论以微博、微信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组成,其传播是一种由分散到聚合的方式,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网民即受众模式被改变,广大网民在舆论场中不再仅仅是受众,更是以网络舆论主导者的身份存在,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更主动的传播个人意识和态度。由于主体数目众多,民间舆论的信息多而杂,且带有较多主观成分,有真知灼见也不乏菲薄的谬论,正是基于民间舆论的这种特点网络舆论信息量极速增长,加大了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
二、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一)网络舆论的交互性与自由性
网络舆论的交互性指网民与政府、媒体、网民之间的互动,其中网民是舆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网络热点出现会随着网民的参与互动逐渐发酵,直至引起更高的关注和反响。例如,2021年4月18日,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18736.8万剂次,这对于国内疫苗接种数量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绩,不到一分钟就有百万次的转发和留言,短时间的多点聚集和联动促成舆论场迅速形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交互作用使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而舆论对社会现实的作用越来越大。”[2]
舆论的自由性指网民在网络空间里有充分的言论发表自由,可以自由地传播和构建自我价值,因为网络空间并不存在实体的禁锢和束缚,言语思想的博弈可以大范围地在网络空间开展。比如网络问卷调查需要不同的个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以得到大数据素材;信息采集需更灵活的规则和机制才能提升效率;影评文评需要每个阅读者自由广泛发表意见和推广言论,这样有助于提升作品品质等等,这些方面无不体现网络舆论需要一个自由的平台。但这种自由不应是无条件甚至是突破道德底线的自由,否则就会对网络安全和社会环境产生不好的影响,过于肆意和傲慢的言论都会激起社会的不满情绪。网民在制造舆论的同时也该顾及舆论所产生的后果,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作为一个良好公民应该遵守基本原则。
(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主体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所谓主体意识是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意识是指人的精神自由,承认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自己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当人意识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人格的时候,主体意识就开始发展并逐渐自由,所以主体意识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相较过去有非常大的提高,因为国家和社会正飞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着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第一,社会实践参与度提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社会意识的有效途径。当下越来越多青年组织和社团正在渗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参与操作每一个具体的社会事件,青年已然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第二,思想普遍活跃,大学生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年轻、敏锐、进取。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新的精神文明先锋。我们也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继承了五四精神,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在充满舆论的网络空间,大学生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宣扬和构建自我价值。
(三)不同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官方主导的主流舆论是积极正面的舆论,代表官方话语,肩负立德树人、传承优秀道德文化的使命和任务,能够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这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有重要的意义。在前段时间中美贸易战中,外媒大肆渲染“欲加之罪”给中国关税施加压力以换取在对华贸易中的利益优势,这一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但暴露了美国在对华贸易中的野心同时更引起我国民众的极为不满。这时,主流舆论在整合信息资源方面给大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引领作用,它凝结网民之爱国情怀,共同抵制网络暴力和境外反华思想,为舆论战场筑起了一面正义之墙。
专业舆论是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舆论,能够积极联动传递社会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落实。以這次河南赈灾为例,2021年7月23日,一个名为河仁慈善基金会的组织,向河南有关部门捐赠了1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河仁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便是“玻璃大王”曹德旺。且不论捐款数额和动机,就网络联动而言,这一举动是受到多方主流媒体赏识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对河南灾情有巨大帮助。另一个方面讲,专业舆论就像是社会的“显微镜”,因为专业舆论主打专业和研究,它与主流舆论在舆论场里多是相辅相成的态势,大学生可以从专业舆论里洞见对事态更权威细致的意见。
民间舆论以个人为主导,多代表个人意见。由于主流媒体对于大众来说有些传统刻板,所以催生了民间媒体更叛逆更富情绪化的特点,就容易误导大学生本来的价值观,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明真相又充满激进思想的大学生网民而言,民间舆论的负面情绪非常容易让他们思想错误,进而站在错误的立场发声。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也正遭受西方敌对势力的威胁,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期,而西方敌对势力和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动势力也愈加蠢蠢欲动,他们妄想通过舆论混淆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来分裂中国,乱港事件就是例子。如果不打好舆论这场仗,大学生群体就有可能在错误的思想言论和金钱诱惑下建立错误的价值观,消解国家认同感,瓦解民族关系,彻底沦为西方价值观的鼓吹者。
三、应对网络舆论影响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网络舆论内容治理
实现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需要干净的网络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 这表明了网络生态建设的实践指向在于网络舆论内容的治理。
网络舆论治理首先在于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统一领导,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4]官方舆论场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舆论场也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起直接作用的舆论场,代表国家和政府的意识形态。不管是网络管理人员还是各级政府官员抑或是自媒体个人,都必须旗帜鲜明地置于党的管理和领导之下,严格落实各项网络管理规定,狠抓网络文明意识形态塑造。要积极发挥共产党人的党性和血性,不怕强暴,坚守原则,勇于为百姓发声,敢说实话、说真话,不搞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尤其是政治立场问题更应该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来坚持。
第二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网络舆论作为网络亚文化形态本身就具有价值观导向,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舆论导向呢?有以下几个标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建设;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例如,建党一百周年,网上涌现出一批如《觉醒年代》《大决战》《悬崖之上》《中国医生》等优秀的影视作品,也包括一些党史纪录片,成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舆论导向,它提醒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峥嵘岁月,那些铁血长歌的声音,不能忘记泱泱中华崛起之艰难历程,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学习和弘扬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爱国、爱民精神,用切实的方式切实的行动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我们大学生该有的价值观。
第三是倡导专业舆论多元协同发展,目前专业舆论呈现的态势多是一元主导形式,即各主体自己尽职履责完成舆论建设和效应应对,一元主导实际容易忽视利益相关方面的作用,造成效率较低。对此,需提高专业舆论综合协调能力,建立相关主体多元联动机制,互相监督、互相管理、资源共享。多元协同模式不仅权责清晰、职责明确,还有助于调动社会群众力量,创造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打造网络舆论安全共同体。在多协同机制下,中心主体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揽收舆论信息、主动建立舆论导向,充分调动联网主体积极性打造更权威的网络舆论。不能仅以经济利益作为唯一发展条件,还需坚持法律和道德责任,否则长期在利益的驱使下只会变成追逐利益的众矢之的。另一方面,专业舆论媒体也要积极抵制和揭露网络负面舆论,成为网络舆论空间的守护者,与多主体共同治理网络舆论,共享网络发展红利。
第四,有目的地扬弃民间舆论,当前民间舆论的斗争态势总体情况严峻,很多虚假有害言论正在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以许秀中事件为例,2021年2月,澳籍华裔许秀中在网络平台发布了关于新疆棉花的极端反华言论,给祖国形象造成严重损害。许的事件只是个缩影,举例意在说明有很多个体为主体的自媒体正在散播民间舆论,危害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网络必须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给予严厉打击,抵制腐朽的民间舆论和媒体。
第五,加强舆论法治建设,法治是治理管控民间舆论的最有效手段,网络舆论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生活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互联网毕竟不是法外之地,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延续,应当受到法律制约和管理。网民在享有各种权益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维护国家稳定和谐,抵制腐朽落寞思想和一切反华势力。网络舆论需要有法律红线,这是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态度。
(二)增强大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大学生利用网络系统获取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在对于信息的敏感性、吸收和消化能力。大学生拥有一个较高水平的信息能力将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当面对复杂庞大的舆论系统,大学生必须展现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掌握判断、处置信息的主动权。
大学生信息意识教育以图书馆陈列为基础,普及信息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进行大力宣传,结合信息社会正反两面的信息案例,激发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在当前信息爆炸输出的时代,物质的运动发展规律不可捉摸,掌握了信息的国家就能充分把握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走向发展前列,大学生应当有如此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充分引发信息意识;同时,信息课程不能只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也不能只对于此专业学生开设,应该在常规的课程教育中融入信息教育内容,充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如同当前国家提倡“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理念一样,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素质培育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向大学生不断输入信息意识,并有效运用到信息收集的实践中去,切实提高信息意识培育的实际效果;信息意识的专题讲座也是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不同学年、不同专业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信息讲座能够有计划地增强信息意识。
“在信息社会里,劳动技术再也不依托体力取得,而是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未来大学生所注重的不仅是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有不断转变的信息意识。”[5]这是当下大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一大机遇,挑战在于新的技术新的理念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机遇在于信息意识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不断磨练和实践,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引导大学生优秀社团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人们增强自我教育意识以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大学生可以借助大学生社团这个载体,研究大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大学生社团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题和无形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专业素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均有重要影响作用。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其呈现出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的特点,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当前大学生参加社团组织呈现出一种向好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优秀社团,也包括参与一些公益性社会政治团体的服务与宣传工作,比如工商联(工商业联合会)、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海外联誼会等等,这些社会团体多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为目标,举办不同时期的交流合作。大学生接触这样的社团可以从思想上强化统一战线教育,更全面了解统战工作,有助于提高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觉悟。此外,对大学生自身也有几点好处:可以锤炼大学生实践品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当下的舆论面貌,与事实和真相为伍,排斥虚假信息言论;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因为我国目前改革步伐的逐步深入,使类属于社会复杂关系范畴的利益结构和群体结构在其发展及演变之道上臻于多元、复杂,政治社会团体无疑可作为核素之一反映此种演进及变化。“政治社会团体处于当代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环境中将更富主动性,在完善诸如利益表达、权益保障的制度体制及构成对党和政府的民主监督的作用上意义重大,对推进每阶次的领导层科学化决策与民主化管理也裨益良多。”[6] 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参加这优秀团体组织活动,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治认同感,了解民生建设,与个人信息意识相辅相成,构建高素质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优秀社团文化建设的一大重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引导大学生学习文化精髓,贯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应对多元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侵入。以社团为载体的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也能锻炼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教育相统一,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以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影响。
参考文献:
[1]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2020-09-29)[2021-08-09].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2]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02):79-80.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
[5]陈文娣.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4).
[6]左秋泉.当代中国政治性社会团体的发展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0.
责任编辑 杨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