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学生修学旅行开展情况的研究*

2022-03-01 04:58:18马丽翔
地理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修学旅行学校

马丽翔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 甘肃 陇南 742500)

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也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及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民国时期,学生修学旅行也是一般学校的惯例:“修学旅行者,集合全校学生,每当春秋佳日,由教员引导、督率,整队而行也。”修学旅行是一种由学校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外出旅行达到修学目的,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锻炼体魄、陶铸精神、开拓视野的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教育方针、采集博物标本、考证历史地理等。因此,尽管现在研学旅行方式多样,但其目的与民国时期学校开展的修学旅行仍有很多共通之处。

一、修学旅行开展之目的

学生修学旅行与一般旅行观光不同,修学旅行更强调“修学”二字。学生校外旅行需结合校内学习内容,校内学习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校外旅行的展开,以此裨益学生的专业学习。民国时期,教育部规定:“至旅行行时,尤宜注重修学或观察地理历史之遗迹,从事理科材料之研究,凡与学校教授有关系者,皆应随地示教以期获实地观察之益,方不负修学旅行之旨。”[2]

修学旅行与平时在校学习书本知识不同,修学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同伴间互助合作的经历在以后学生学习、生活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孙士焯曾说:“人之学识也,由学问与经历而来。而经历所以助学问之真确,之二者,不可偏废者也。盍百闻不如一见而,闻犹虚,目观始确。学问虽高,而未知其真确,将为用之。必亲历其境而后豁然,贯通无所槭焉,此乃学校中修学旅行之不可不举也。”[3]

1.参观考察,增进学习

学校组织学生修学旅行,修学是目的,旅行是方式,通过旅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有资料曾记载:“每至一处,必将其地形、位置、历史变迁,风景物产足以令人敬仰。或可为科学资料者,无不搜罗毕至。”在修学旅行活动中,以博物、史地专业学生为多,学生作业中可见“博一修学旅行”“国文史地部本科一二年级地誌旅行”“博物部本科及二年级动植物旅行”等类似的标题。学生在修学旅行途中,往往将旅行与自身学习相联系。从“江西庐山,植物最为繁殖,诚吾人研究斯学者之天然好实验场也,今岁五月间,本校遣我博物部一年级,作庐山之行。”可知,博物部学生经常采集当地动植物以供回校研究。从“吾们此次旅行,既名为修学旅行,当然不尽是游山逛景,修学二字,看得很重,而且史地系的修学旅行,不用说就偏重史地方面,对于古迹之考察,地势之现状,而尤著意地文与人文之关系,社会经济受地理环境之支配如何,人民思想受历史习惯之影响如何,这是吾们旅行的第一目的。”可知,旅行目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成为学生参观学习的第一手素材。[4]

2.陶冶精神,修养心性

外出修学旅行可以培养学生团体意识,陶铸合作精神。中山大学法学院在修学旅行章程纪律一项中明确指出:“一切言动,以充分表现良好团体生活习惯,以发扬校誉为最高原则;行动一致,服从团体纪律,充分昭示行动之团体化,纪律化;互相扶助,共同发挥合作精神。”

修养身心,培养其旅行精神。蓋一年一行,将以修养吾人身心之耳目焉。[5]与文弱书生不同,修学旅行途中经常会遇到阴雨天气或崎岖道路,通过修学旅行可以修养学生坚韧的心性,锻炼其奋发之精神。

3.强健体魄,裨益身心

私塾学生在校静坐读书,没有运动,既不知自然界物理之形态,且过损脑力,身体多因之以致病。[6]民国时期,学校往往有春秋两季旅行之惯例,学生饱览山水名胜,遍访名人古迹,考察植物之繁茂,心旷神怡,对学生身心健康有极大裨益。此外,学生参加修学旅行往往需要长途跋涉,这也间接督促学生参与日常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4.增长见闻,提高能力

学生通过修学旅行这一渠道参观学校、工厂,增长见闻的同时也可以为升学或就业做准备。《修学旅行之利益》中有如下表示:“参观各著名大学,以资选择,俾作升学之准备;参观各机关,以广见诚,并与社会接触,增加经验,为就业之先导;发展思想,增广交际,及自治能力之养成;瞻仰先烈,访谒名胜,开发胸襟,调剂生活。”[7]

5.拓展交际,增进情意

民国时期,参加修学旅行的学生大都来自同一学校、年级和专业,可能在校期间对同学不了解或是不熟悉。但在外出修学旅行途中,集体生活团结互助的氛围不仅有益于学生之间增进了解,也有助于增进其同学情意。在旅途中,学生不仅能了解自身潜力,也能了解他人长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修学旅行开展之情形

民国时期学生修学旅行盛行,大多数学校也有组织学生外出旅行的经验,在组织、经费、时间规定上各校都在教育部规定的基础上灵活安排,且当时政府部门也支持此类活动并为其提供保障。

1.沿袭学校传统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民国时期,学校有组织学生修学旅行的传统,在大多数学生的修学旅行报告中会有“民国三年五月,本校举行春季修学旅行,循往例也”“民国三年五月三日,随二年级同学作武林之游,循往例也”[8]“民国五年四月十六日,本校第三次春季修业旅行”“今日何日,非吾校第三次旅行期乎”[9]等描述,可以看到当时相当一部分学校已经举行过不止一次的修学旅行,学校对修学旅行会依往例进行组织。

2.学校组织有序

学生外出修学旅行主要由学校组织,对于旅行日程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涉及到学生旅行日期、地点、行程、行装、组织、纪律等。随行人员一般会安排老师与校役,将学生分组并任命小队长负责。《杭州旅行记》中有如下表示:“民国三年四月三十日,本校举行旅行,一年级学生三十余人,偕行者方师和甫,余师天遂,周师记星,北及校役三人。二三年级学生群集操场,列横队二,队分三组,组各一长,而队长指挥之。”[10]

除学校安排专门的随行教师与校役外,学生之间也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苏州修学旅行记》中有如下表述:“行者各司职务,职分五部,曰记录部,记载旅况者,也曰会计部,收支银钱者,也曰辎重部,照顾行李者也,也曰采集部,制标本者也,曰卫生部,掌理药品者也。”[11]

3.旅行时节固定

民国时期教育部对学生修学旅行的日期有所规定:“除各种专门学校外,无论何种学校於学期中旅行者须於星期日前后兼包星期在内行之,不得逾三日以上。凡远道旅行应改在暑假年假,不得於学期举行,又旅行本寓修养之意,旅行日前后不得借口预备休息,任意放假,以免荒及功课之弊。”[12]可以看到,当时教育部规定学生在上学期间修学旅行时间不得超过三天。但事实上,各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本年四月九日,我校四年级生旅行京口,至十五日归校”,[13]旅行时间10日有余。

大多数学校将旅行时间安排在春秋两季,这与春秋两季的天气时节相关。《学生修学旅行》中提到:“学生终日在校,固得相当知识,然课外实地观察,亦颇有利益,且当季春将过,天气清和,於五月二十日乃由见学旅行之举。”[14]《修学旅行记》中提到:“於季春三十日,往游郊外。”[15]

4.旅行地点

以大成故纸堆与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主,统计了部分有关学生修学旅行文章中的旅行地点(见表1)。民国时期学生修学旅行地点集中在国内且多是学校所在的省份,出国修学旅行则主要以日本为主。

表1 学生修学旅行地点统计

5.经费来源多样

民国时期学校组织修学旅行的经费来源多样,有学校出资、参与修学旅行的学生出资、政府部门给予一定旅行上的优惠以及从他方筹集经费等来源,以确保学生修学旅行顺利开展。

(1)学校负责经费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修学旅行规程中便对经费一项有所规定,具体如下。

第一条 教员实地研究或率领学生修学旅行之时,旅费规定如次表(见表2);

表2 旅费规定

第二条 助手或校役随行之时,旅费之规定如次表;

第三条 修学旅行中学生因事中途归校者从翌日起停给旅费,但有特别事故者,不在此限;

第四条 旅行中预定日程变更之时不支给预算以外之旅费,但有特别事故者不在此限 ;

第五条 校长得斟酌情形增损旅费;

第六条 旅行出发之前五日由教员作预算书呈校长核准,然后交会计课出发之前一日支给旅费;

第七条 凡关于公共费用如运送行李等费由学校支给;

第八条 旅行告毕,归校后两周间以内将旅行报告书交教务课,旅行决算书交会计课保存。

此外,也有学校只负责一部分经费。江苏大学与中央大学学生修学旅行条例中规定:“学校补助学生修学旅行费,每名最多以二十元为限;由学生自行向原籍县属请求津贴,遇必要时,得请求学校代为证明,或与其他相当之便利;学生由各县请求津贴所得之汇款,应由各县直接汇交学校,再由学校转发学生,其请求之数如超过二十元者,学校不另给津贴。”

(2)教员、学生缴费

中山大学法学院学生四天的旅行中,经费主要由教员、学生缴纳,曾记载有:“教员每名收毫券五元,职员每名三元,学生每名两元五角,其不敷之数,另行设法筹集之。”当然,有些学生修学旅行事先未能筹集到旅费,在经济条件紧张的情况下只能“靠着沿途售卖文稿和书报,赚些钱来,作坐船乘车的费用”。

(3)政府提供优惠

在学校的倡议下,政府部门通过了对高等专门学校学生分行各处实地考验及中等学校以上学生修学旅行车船减价的决议。学生在解决一部分旅费的同时,政府部门会补给一部分旅费以供毕业学生完成修学旅行。有关文件曾记载:“本期机染化电四科,各有毕业同学一班,照向例出发省外各大埠参观大工厂及学校,借增见识而宏造就,向政府没人领取津贴二十元,各同学每人筹措旅费三十元。”

6.成果展示

(1)旅行报告

学校在修学旅行相关条例上注明修学旅行结束后,学生需提交旅行报告的要求。有关文件曾记载:“於参观完毕之后,学生应做旅行详细报告,交由领导教员审查。”学生在旅行结束后通常会将自己修学旅行中所见所想记录于报告中,提交给教师或是修改后投稿。旅行日记或报告也为后来学生修学旅行提供了参考,有关文件曾记载:“我校此次旅普得标本百余种,颇为教育界所注意,欲继我而往游者不乏其人,敢出拙著供诸公研究。”

(2)作业展览

学生修学旅行回校一周内,学生的旅行成绩将会以分队或是分组的方式进行比较。学校会将学生修学旅行途中采集带来的标本植物以及优秀旅行报告放入陈列室展览,以供学生参观研究,并择优给予奖励。

三、修学旅行开展之意义

于在校学生而言,旅行是方式,修学是目的。修学旅行是一场对学生身心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活动。修学旅行在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团队意识,发掘个人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学生也通过修学旅行增进了专业学习。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学校组织的修学旅行有参观工厂、学校,这为其未来选择升学和就业做了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修学旅行见识到国家的发展情形,能将自身的学习发展与国家荣辱联系起来。曾有资料记载:“最近南北纷扰,不能统一,言之实为痛心。究竟南北因何不同,其不同之点为何,两方各有长短,长者当如何提倡,短者当如何补救,两方又当如何调剂,始能互相了解,收统一之效。”董镇舜在修学旅行途中参观各工厂后写到:“风云紧急了,已著成效的永利硷厂在计划着南迁和扩大,外势力是一天天的紧压着,而国内工业界也在一天天的发展着抵抗力。中国已不是往日的中国了。努力吧,光荣就在眼前!”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新安旅行团扛起了抗日的旗帜,该旅行团由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带领,通过修学旅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为团结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

于教师而言,通过修学旅行改善教学方式,检验学生日常所学。民国时期,有些教师认为,举行修学旅行的一些学校虽制定了修学旅行在知识教学、团体精神以及生活兴趣上的目标,但也出现了只是花费了一笔钱,学生快乐了几天而已的现象。曾有相关记载:“旅行以前,学生没有心绪上课者几天,旅行之后,没有心绪上课者又几天,於是,旅行本为修学,而转变成学校修学上一个绝大的魔障。”因此,有教师将当时时兴的大单元教学法运用到修学旅行中,通过对学生分组进行,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通过坚持和努力得到满足感。通过旅行改变学生枯燥的在校学习方式。[16]也有教师制定了《修学旅行教学计划大纲》,[17]将学生修学旅行的事前准备与事后反思进行了详细计划,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民国时期学生修学旅行是由本校教师带队。旅途中,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组织的职责,而且与学生在长途旅行中同甘共苦,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和谐。

时至今日,经济日益发展,交通方式多样便捷,当代学生研学旅行方式亦是多种多样,组织单位既有学校,也有校外旅行机构;旅行地点既可在国内,也可在国外。但是,在如此方便的情况下,学生研学旅行并未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学生只是匆匆旅行,未达到研学的目的,研学的教育属性缺失。因此,考察民国时期主要由学校组织在校学生外出修学旅行的开展情况,可为当下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修学旅行学校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人民教育(2017年23期)2017-07-13 08:25:26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小黑去旅行
夏日旅行
奇妙学校
韩国的修学旅行是什么活动
环球时报(2014-04-18)2014-04-18 13:41:29
曲阜修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浅析青少年修学旅游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