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际地理教育研究动态评议

2022-03-17 06:38:34段玉山
地理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素养研究教育

缪 鑫 艾 昕 段玉山

(1. 斯特灵大学 社会科学学部, 英国 斯特灵 FK9 4LA; 2.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2021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年会于8月10日至8月13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成功召开。会议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主办,由查理大学和捷克地理学会承办,来自全球五大洲的百余名地理教育研究者参与了这场以“建立联系:地理教育中的合作与网络”为主题的会议。

受新冠疫情影响,为期四天的布拉格会议以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同步进行,在线参与的各国代表们通过视频软件与在现场参会的代表们实时交流。会议议程主要包括两场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小组讨论会、工作坊讨论会、研究海报展览、会议晚宴及布拉格城市实地考察等。[1]

此次会议呈现三个主要的趋势转向:从关注地理教育为什么(why)有价值转向地理教育的对象(who)和方法(how);从关注强有力的地理知识转向日常知识、学校知识与学术知识的融合;从关注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向扎根于具体情境的讨论与延伸。本评议主要依据笔者们的参会经历以及会议议程整理形成。

一、主题报告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Michael Solem教授于首日进行开场主题报告。他以“学校地理,成就与教育负债:我们亏欠年轻人什么?(School geography,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 debts: What do we owe young people?)”为题,介绍了美国自1994年将地理纳入国家教育进步测评体系(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之后,预期从学科层面上将知识、技能与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衔接。然而,2018年的地理测评结果与1994年的情况相比却毫无改变,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没有达到NAEP规定的娴熟水平。此外,当这些测评数据和性别、族裔、英文的娴熟程度、免费/减免午餐、残障情况结合分析时,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从机会不均等的视角出发,与测评研究有关的“成就差距(Achievement Gap)”问题重重。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对于不同族裔的差异缺乏思考,如Venzant Chambers 和Gloria Ladson-Bilings就称在思考“成就差距”时,要考虑到当前的美国社会系统和结构阻止了一些儿童与青少年获取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机遇。这个报告旨在促进地理教育走向多样、平等与包容。同时,报告也提供了一些研究与实践的合作机会,用于扩宽对不同文化都能做出回应、更包容的课程路径。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Tine Béneker教授于会议第三日作了第二场主题报告——“将日常知识与学校知识和学术知识联系起来(Connecting everyday knowledge to school knowledge and scholarly knowledge)”。她将强有力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知识的认识论相联系,探讨了地理知识如何让年轻人可以思考这个世界。相比抽象且概念化的“强有力的知识”,日常知识是与个体在这个世界中的行动、体验直接相关的。在将个体的日常知识与理论化的强有力的知识放在一条逻辑线上时,需要理解日常知识是否超越了前见和错误认知,又如何能成为强有力的知识的一部分。

二、分会场专题小组讨论与工作坊讨论会

会议首日,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席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曾昭衡(Chew-Hung Chang)教授主持了首场专题小组讨论——“建构用于描述与世界有关的学校地理课程框架(Developing a framework to describe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a around the world)”。该专题研究缘于“地理的教授与学习都是在不同的地理情境之中的”。地理区位、政治、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地理课程的设计与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地理教育的实践。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已经罗列出地理教育的核心研究问题的背景下,以此为基础,比较不同国家的地理课程,从而确定核心的地理概念、技能与地理教育所能传达的世界观,需要一个框架让研究者和教师们能够彼此交流——如何更好地教授地理。通过对课程文件、国际宣言的内容分析,结合各国地理课程专家的探讨,专题小组成员就地理教学的层级与认知学习结果、教学手段和测评方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做出了描述,呈现了一个初步框架供地理教育者们探讨,并且以南非为案例予以说明。由EUROGEO①EUROGEO的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欧洲地理教师协会常务委员会(European Standing Conference of Geography Teachers Association,ESCGTA);1994年时有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组织改名为EUROGEO(European Network of Geography Teachers' Associations)。该组织致力于促进欧洲的地理教育发展,从教育维度出发促进欧洲的整体发展,会员主要是来自欧洲各地的地理教师协会和地理协会。这些协会的主席或代表一年会见两次,会议经费由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提供。信息源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GEO-European_Association_of_Geographers主办的分会场重点讨论了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的地理教育未来。与会代表讨论了地理与地理空间素养在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地理、数据与民主和公民权,地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所能做的贡献,以及在以视频通讯软件为会议平台的时代里可以习得的经验教训。

第二日的会议分会场中,来自中国、捷克、芬兰、英国、法国、瑞士、荷兰、日本、韩国等国的地理教育研究者,分别以目前在职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的理解、准地理教师的专业图景、教师在以探究为基础的地理课堂中的角色、专业发展对教学实践的影响评估等主题进行交流分享。值得关注的是,地理可行能力项目组主导的分会场,就目前如何运用社会公正框架来帮助社会经济社群中处于弱势的青少年作了报告;并且以人口迁移为案例,对强有力的学科知识如何帮助学校地理课程缩小差距进行报告分享。当日的第二小组会场中,与会代表们讨论了学习者如何在复杂且变化着的系统中进行深度理解,地理空间思维、有难度的地理议题对迷思形成的影响,如何在教师教育中鉴别准地理教师已有的错误认知等。第四小组会场讨论了地理系毕业生的关键生涯资本与竞争力、芬兰入学考试系统中强有力的地理知识、日本社会研究教育中的地理可行能力探索、地理教学的质量参数。而第三小组会场从学生的情境出发去探讨是什么让学习地理成为一种赋予学生“强有力的”教育,涉及到社会公正与全纳的教育理念。

第三日进行的分会场小组讨论,来自中国、德国、新加坡、匈牙利、意大利、哥斯达黎加等国的与会代表分别就地方感视角下的中国乡村地理教育,地理信息技术、地理课堂与虚拟现实地图、地理空间技术在拉美国家大学的应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测评,新冠疫情对韩国中学教师的影响,新加坡学校地理的气候变化学习进阶,地理教育研究者与文化理解等主题进行分享。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艾昕围绕“基于地方感的中国乡村地理教育理论建构与价值旨归”进行报告,与会专家对报告进行探讨并给予肯定。

第四天的分会场小组讨论中,来自中国、南非、葡萄牙、澳大利亚、巴西、挪威、印度等国的研究者们就地理奥赛,地理教师的生活,地理教育中的媒体素养,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教材编写,课程与教材研究的教学改革研究,地理在挪威课程中的复兴,地理记者、图像与地理等主题作了相关汇报。其中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执委、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段玉山教授作了关于“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上海市高中地理教材编写介绍”的专题报告,以中国地理教材为切入点,从编写背景、编写思路与定位、上海地理教材特征及热点内容介绍等角度,向全球地理教育研究者展现了中国地理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引起了与会专家和成员的深入讨论。

本次会议中唯一的工作坊讨论会,由来自智利的Victor Salinas-Silva、来自瑞典的 David Örbring和来自中国的缪鑫共同主持。作为身处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者,三位青年分别从自己国家的情境出发,分享并讨论了三个问题:学习者与教育者如何将自己对不同科目与情境的理解概念化、如何判定是运作良好的、地理教育社群之间是否有潜能进行合作和联结。问题吸引了多国地理教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

此外,参会的研究海报展览涵盖了各国研究的新进展,例如地图教育、批判性思维与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的政治地理、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地理夏令营与国际竞赛、教师地图技能的课堂教学视频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研究等。

三、研究议题讨论

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专题小组讨论均围绕着会议主题“建立联系:地理教育的合作与网络”展开,研究的热点议题聚焦三大方面: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地理教师教育与培训;地理教育跨领域的合作。

第一个议题体现在两大主题报告与地理可行能力项目小组报告中,即关注地理知识在测评系统、课堂教学、社会公正的实现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方向在Tine Béneker的主题报告中得到尤其清晰的体现,她通过回溯强有力的知识、强有力的地理学科知识在近十年来的发展,关注到了缺失日常知识与学校知识的学术知识很难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理解地理教育所能带来的、超越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在由日常实践走向在学校里获得新知的学习旅程之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在思考和探索的时候,需要关注到学校的情境、教学的对象(学生)、教师的目的、地理知识带来的价值。在这个议题中,三大趋势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我们试图将日常知识、学校知识和学术知识这三类明显存在差异的知识联结起来的时候,需要对教学的对象(是谁?有什么样的经验?已经有了什么知识?)有更多的认知。地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儿童地理学(Children’s Geographies)能够提供一个额外的维度。目前地理学科的学术发展也可以为针对年轻一代日常生活的研究提供新的工具和概念,因此现在所提到的地理教育不再只是地理学和教育学的交集,而是可以且应该与这两个学科领域产生更多碰撞与交流的领域。

第二个议题在各分会场的报告之中都有所体现,同时在主题报告的解决方案中有所渗透。尽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地理教育研究长期关注的议题,甚至“学(learn)”取代“教(teach)”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存在,没有能够促进、支持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师群体存在,复杂完善的理念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始终面临难以落实的难题。在这次的报告中,中小学教师和高等教育中的教师教育者群体不再只是被评价、被分析的对象,而是参与到地理教育的研究中。此次会议上,不仅有研究者从师资培训的角度分享研究成果,也有研究者对小学、中学以及大学阶段地理教育、教师教育在课堂之外的探究作了相关汇报,提出对教学资源更广泛的理解。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围绕第三个议题的探讨尤显意义深重。后疫情时代,新兴学习技术为地理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有效支撑,曾经并不被重视甚至被抵制的虚拟教室和视频会议等工具成为维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学习空间与时间的变化无疑拓展了学习空间网络,[2]作为公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的数字素养、媒体素养等都面临着更新要求。首先,实证案例研究表明,地理教育数字化的加深极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字素养,促成其对数字公民身份的认同。例如,EUROGEO等研究项目发现,地理信息数字技术对学生面向未来的就业能力提升具有决定性贡献;爱尔兰某大学的案例研究显示虚拟课堂和Zoomland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字技能,对于空间公民的培养至关重要。其次,地理教育的跨领域研究涉及多元化主题,课程学习由传统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例如,以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为课程主题的“骑行与微笑”项目,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选择骑行作为通勤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数字化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以培养积极的未来公民,使他们认识到个体选择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的影响。

四、启示与展望

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依然集中于地理教科书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测量评价研究。[3]虽然已逐渐关注国际地理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但多以理论及概念的引介、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对比等浅层比较研究为主,教师专业发展及自身素养的提升并非当前研究的重点。此次会议的研究转向表明,各国陆续进行的地理课程改革无疑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掘地理学科自身的独特价值?如何归纳地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结构化、本原性的方式将学科内容进行呈现?如何凝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开展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地理教师深厚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身份认同,这些问题或将成为未来值得关注的课题。

未来地理教育教学的研究也不再只是以大学里的研究者为主去指导中学地理教师、中学教师引导学生做研究这种线性、单向的方式开展,更多的是从各自不同的专长以及体验、反思的角度出发,碰撞、生成更多与人的素养发展有关的支持网络,与社会、技术以及广阔的世界产生联结,让在地理教育社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有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素养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