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中地理主题情境创设的优化
——以农作物“水稻”为例

2022-03-01 04:58:16周上荣沈朝伟
地理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三江农作物水稻

周上荣 沈朝伟

(1. 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浙江 湖州 313000; 2. 湖州市菱湖中学, 浙江 湖州 313018)

项目式学习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地理情境包括区域、图表、主题和问题等。《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中指出,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纵观近十年全国各地地理高考、选考试题,多以区域地图为载体,以农作物或工业品为主题,如例1的题型已成为命题的主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选择性必修课程包含“区域发展”。[1]区域具有地域性特征与综合性特征,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例1】(2014年全国课标Ⅱ第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略)。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考查在历年各地的地理试卷中都占较高的分值比重,因此区域地理教学不但不能忽略,而且需要加强。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从传统“八股式”教学到项目式学习,从原先将近一年的教学时间到如今的2至3个月,尝试将区域地理知识融入必修,[2]引入项目式学习(见表1)。项目式学习以某一农作物为主题,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地理故事,设置若干问题,在较短时间内,选择代表分区,完成区域地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项目式学习中创设地理主题情境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问题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一个上位概念,凡是基于真实问题、开放式问题、尚无现成答案问题的教学,都可视为问题式教学。单元式、项目式、主题式等教学方式,都可用于问题式教学。统计近十年各省高考文综、地理单科试卷,在众多综合题中,发现多以某一典型农作物为主题,呈现大量与该作物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信息(见例1)。试题不再侧重对区域地理中地图定位和传统记忆内容的考查,而是着重关注学生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区域地理优化学习中,引入项目式学习,基于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分析,整合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开展深度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深化试题考查方向

项目式学习中,从综合题出发,试题以农作物或工业品为主线,由易到难,串联多个问题,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成为命题趋势。通过统计多年试卷,发现围绕农作物或农产品命题的概率更高,更具有代表性(见表2),这些试题在材料中一般会介绍农作物的相关习性。教学中,同样以区域为背景,从农作物切入,以其他要素为抓手,以高考真题为例,研究命题特征,开展高效教学。

表2 近五年高考地理综合题以农作物为主题的试题统计(部分)

2.趣化课堂教学氛围

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情境创设中,选取农作物作为主题,例如“水稻”,大多“00后”学生虽未直接参加真正高强度的水稻播种、插秧、除草、杀虫、施肥、收获等系列劳动,但至少在生活中接触到其相关的农产品“东北五常大米”“苏北大米”“泰国香米”等。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水稻一般种植区域到陌生的水稻特殊种植区;教师在课堂中围绕同一主题多个项目,从普通水稻到海水稻、深水稻,这些都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自主学习到合作探究,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课堂不再沉默。

3.活化地理要素关联

项目式学习中,以典型区域为例,项目一描述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项目二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项目三结合本区域的区位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突破重点与难点。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选择典型的农作物,探究其种植的有利区位因素、限制性因素及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农业区位因素的角度包括自然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区位,需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出发,深入浅出研究地理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见图1),亦可结合其他学科,多角度研究项目,满足学生知识与能力需求。

图1 以农作物为主题的各要素关系图

4.强化地理核心素养

在新教材全面推行的关键时刻,核心素养的培养已融入课堂,贯穿所有的新授课与复习课。以农作物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学生对各种不同尺度的地图进行定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第二步,要求学生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农作物的不同区位,有助于培养其综合思维素养;第三步,要求学生结合区域特征中的优势、劣势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拓展到农业生产活动并促进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二、项目式学习中创设地理主题情境的策略

项目式学习中,情境创设是核心任务。笔者坚持典型性、科学性、乡土性的原则,优化地理主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关联地理要素,夯实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渗透地理原理与规律,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引入主题,初设情境

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情境教学,引入“农作物”为主题,创设一个真实情境,是目前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农作物种植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中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农作物作为工业的原料(第二产业),其自身是一种生态旅游景观(第三产业),与人口、城市、交通、旅游等人文地理要素具有紧密的联系;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纵观多年的省市优质课评比,精彩的区域地理课堂都离不开“农作物”这位主角,因此“农作物”的选择是实现区域地理高效课堂成败的关键(见表3)。

表3 区域地理“农作物”主题的选择建议(部分区域)

主题的选择需符合“两山”理念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以水稻为主题,以东北平原为代表区域,创设真实情境(见情境1),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境1】水稻喜热喜湿,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东北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大部分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黑土广布,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东北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辽河中下游平原、吉林省的东部山间盆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半山区谷地平原及三江平原等地。本区是我国粳稻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粳稻的50%以上,东北水稻生产对保证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确定项目,优化情境

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呈现丰富的文字、图片、表格等素材,以区位因素为项目主线(见图2),[3]从“区域认知”到“区域特征”,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围绕同一个主题,以一定的梯度,设置第一组关联性问题(设问1),从而优化教学情境(情境2)。

图2 以“水稻”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图

【情境2】东北平原地形图(图略)、代表城市哈尔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图略)。

【设问1】阅读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东北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简述东北平原适合水稻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根据设问,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到水稻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探究自然地理各要素特征,将其与农业区位因素整体结合,以相关问题链逐级深入、有序开展基于区域地理主题情境的探究活动。

3.聚焦区域,升华情境

围绕同一主题连环设问,需要转换“区域背景”,从大尺度区域到小尺度区域,甚至是微尺度区域,开展“拨笋式”提问。在较大尺度区域中,描述农业区位的一般因素;在小尺度区域,探究农业区位的“特别”区位因素,包括有利与不利因素、农作物品质高或低的因素、农作物产量高或低的因素,进而延伸到影响农产品加工的因素、影响农作物种植规模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因素。以水稻为主题,区域背景从东北平原到三江平原,再到项目四之“建三江的水稻种植”(情境3),各小题继续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展开设问(设问2),问题环环相扣,延长了学生的思维链。必要时需要打破定势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造力。

【情境3】材料一: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东北部分,“三江”指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条大江交汇于此,冲积形成了的一片沃土。三江平原水资源丰富,总量为187.64亿立方米,其西南部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被誉为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材料二:介绍建三江(同本文首页【例1】所示)。

【设问2】阅读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略)。

(1)分析三江平原成为我国纬度较高的水稻产区的原因。

(2)分析三江平原稻米品质优的主要原因。

(3)如果在建三江继续扩大水稻种植,简述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可能影响。

4.变更空间,转移情境

每种农作物都有特定的习性,其种植都需要适合的地理环境条件,从原产地扩散到世界其他的地方,离不开相似的区位因素。据考古证明,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之一是我国湖南省,且已有一万多年历史,随后扩散到世界各地。如今北至黑龙江省,南到海南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至台湾省,均有水稻种植(见表4)。不同地域,适合水稻种植的条件似同也非同,如引入项目五之其他地区的水稻种植(情境4),引入同一主题的相关试题(设问3),解题中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网络,迁移知识,举一反三,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4 中国水稻主要产区分布

【情境4】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处新疆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伊犁河以南,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约占伊犁河谷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稻米之乡”的美称。在稻田中养殖稻田虾、稻田蟹、稻田鸭、稻田鱼等,秋收时还能吸引游客。该县水稻生产融合了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新模式。各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稳定种植面积、提高水稻单产、提升水稻品质为基础,促进水稻产业发展。

【设问3】

(1)说明该地发展水稻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

(2)说明该县成立专业合作社对当地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3)有人建议该地大规模种植水稻以发展当地经济,对此观点你是否赞成,请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5.替换角色,异化情境

课堂延伸拓展的基础上,继续围绕同一主题与同一主线,创设更加“诱人”的情境。从我国湿润区、半湿润区的高产水稻,到半干旱区、干旱区的优质水稻的基础上,抛出“海水稻”“深水稻”等新主角(情境5),深度探究项目六之沿海滩涂的“海水稻”、恒河三角洲的“深水稻”等的区位因素(见表5)。克服思维定势,实现由低阶知识向高阶知识的转变,完成新老知识之间的迁移,促进学生地理高阶思维的发展。

表5 以“水稻”为主题的区位变化举例

【情境5】海水稻和深水稻介绍(略)。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大背景下,在地理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效果开始得到一线老师的关注与认同。区域地理教学中,选择“农作物”为主题,坚持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的原则,以农业区位因素为项目,优化情境创设过程,转变课堂评价方式,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描述地理概念、分析地理现象以及探究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深度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建三江农作物水稻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
军事文摘(2024年6期)2024-02-29 10:01:50
什么是海水稻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9:08
星载高分五号高光谱耕地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估测——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区为例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旗帜的力量——国网建三江电业局有限公司党建工作纪实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