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境脉”式教学*
——以复习课“桥”为例

2022-03-01 08:35梅国红何雪梅
地理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脉络思路创设

梅国红 何雪梅

(1.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 福建 龙岩 364300; 2.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 福建 宁德 35210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强调:“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情境,体现关联性。[1]“境脉”是“情境、脉络”的合称,源于情境但高于孤立情境,特指关联情境连串形成学习脉络主导课堂进程。“境脉”是学习发生的时空。[2]“境脉”式教学综合了新课标倡导的问题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的优点,具有主体性、主动性、整合性、系统性和互动性特征,可采用四步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境脉”式教学流程

“接境→启境→入境→出境”四步教学,把多条脉络进行整合,形成互相关联的“境脉”,融会贯通于课堂始终,突出表现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建构和意义建构。“境脉”式教学注重在“思路脉络”的统整下进行“情境脉络”“知识脉络”“素养脉络”的对应融合,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以高三复习课“桥”为例进行教学实践探讨。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桥”,教学设计以“为何修→在哪修→如何修”为“思路脉络”,并将其作为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显性脉络,然后将“修桥的地理意义”“修桥的地理条件”“修桥的影响因素”作为“知识脉络”,相应地从“有需求”“有条件”“有能力”三个方面创设“情境脉络”,并对应“素养脉络”。通过“情境脉络”促进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得以主动构建相关知识,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境脉”式教学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复习课“桥”的“境脉”式教学设计思路

二、“境脉”式教学流程

“境脉”式教学首先需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情境,并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建构具有递进关联的“思路脉络”,围绕“思路脉络”设计“情境脉络”,激发学生进行能动学习,进而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情境导入

以洪都拉斯的新乔卢特卡桥在1998年10月29日“飓风过后,河跑了,桥还在”为情境素材(见图3),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师生在情境中交流,教师借情境设问,然后提出问题“该河流为何会改道”。

图3 洪都拉斯的新乔卢特卡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探究,由果溯因,由因推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得出河流改道的原因(见图4),在创设任务“启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高阶思维能力,实现深度教学。

图4 乔卢特卡河河流改道的原因分析

2.“思路脉络”统揽主要教学过程

“境脉”具有整合性、系统性、关联性,彰显学科本质。“思路脉络”体现学科逻辑,是教学主线,统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情境脉络”体现学科特点,是产生问题的源泉。“知识脉络”对应“思路脉络”,隐含于“情境脉络”之中,体现学科标准,是一条暗线,服务于“素养脉络”。明线、暗线交相辉映,围绕教学目标梯次展开,让学生在“境脉”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落实核心素养。高三复习课“桥”的主要教学过程如图5所示。

图5 复习课“桥”的教学思路

(1)为何修——地理成因

“为何修”主要考虑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和原有交通运输能力。选取的“情境脉络”是“查找资料,说明修建港珠澳大桥的意义”,通过“学习脉络入境”(即问题探究),然后“建立脉络出境”,归纳得出修桥的地理意义(见图6),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素养脉络”渗透其中。

图6 修桥的地理意义

(2)在哪修——地理特征

“在哪修”主要考虑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土地资源分布、自然灾害特点等。选取的“情境脉络”是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第37(3)题“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该题要求学生对白令海峡的纬度、宽度等区域地理信息进行准确解读,然后对白令海峡的地理特征(区域特征、要素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从特殊情境的问题中解决“出境”,归纳得出大桥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见图7)。

图7 大桥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3)如何修——地理联系

“如何修”着重考查交通区位因素(可行性),主要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和未来客货需求等方面考虑。选取的“情境脉络”是“赵州桥的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修桥,涉及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桥的材质等条件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文条件主要包括人口与聚落,以及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技术、资金、政策、原料运输等。赵州桥的修建可从地形、气候、水文、交通运输方式等角度进行思考,体现了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按照“为何修→在哪修→如何修”的“思路脉络”所创设的三个脉络情境,均遵循“接境→启境→入境→出境”四个教学步骤,交替使用归纳学习和演绎学习的方法,利于学生综合地理解、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1.在“境脉”创设中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实现途径。从课堂教学涉及的文学作品《再别康桥》《赵州桥》《飞夺泸定桥》,以及播放视频“港珠澳大桥”和展示图片“长江大桥”“安平桥”“古廊桥”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在感受乡愁的同时增进家国情怀,在文脉传承中涵养中国自信。

2.在“境脉”创设中发展核心素养

“境脉”式教学强调的是真实情境,所创设的问题是需要逻辑推理的。如在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廊桥保存完好的原因时,就需要学生查找当地的历史文献资料(地理实践力),了解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区域认知),作出关联思考(综合思维),并进行思维建构,实现知识的可视化、结构化、体系化(见图8)。同时,思考古代桥梁如何继续保存(人地协调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图8 桥梁长期保存原因的知识结构图

3.在“境脉”创设中注重互动生成

“境脉”引领下的课堂是连续的、动态的、整合的、立体的。本节课以“为何修→在哪修→如何修”为“思路脉络”,将“情境脉络”“知识脉络”“素养脉络”进行融会贯通,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活动场所,为学生“能动学习”创造了生成空间,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了探究基础。

“境脉”式教学集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意义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于一体,将学生置身于立体的时空下,是学生学习本质的回归。从“情境”走向“境脉”,在身临其境的主动体验中彰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脉络思路创设
不同思路解答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