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今论古”思想视域下高中地理解题思路的建构*

2022-03-01 08:35林琛琛吴婧媛姚培泰
地理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牡蛎贝壳泥沙

林琛琛 吴婧媛 姚培泰

(1.厦门实验中学, 福建 厦门 361199; 2.厦门市大同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3; 3.厦门第一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1)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无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还是核心素养的评价都提出了新要求——由要素、过程分析向地域和时段多维度融合分析拓展。[1]高考地理试题对综合思维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使得高考地理试题情境更趋向于复杂、真实和不良结构。学生仅从大量做题中总结出的解题方法技巧多是片面的,短期内看似找到解题路径,但却与科学认知路径大相径庭,是一种“假思维的套路解题思路”,无法适应新高考要求。因此,科学的地理解题思想和方法才能搭建起地理知识和现实问题的“桥梁”,从而有效认识、思考与解决地理问题,适应新高考的考查要求。[2]

“将今论古”思想是科学家研究地球演化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法,是地质学的传统思维方法。地质学的现有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一方法论之上的。该思想表明,任何地理事象均处于一定的地理过程中,其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通过过去遗留下来的现象、痕迹与结果,利用今天认识的地理规律,可以反推古代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将今论古”思想在人教版(2019)必修《地理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和《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地表形态的塑造”的课题中得到充分应用。将“将今论古”思想应用到复杂、真实、不良结构的地理试题中,有助于建构解题思路,有效认识、思考与解决地理问题。

本文在充分解读“将今论古”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上,结合高考评价体系和新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和要求,理清“将今论古”思想的思维路径;再将该思维路径进行实证研究,建构典型地理试题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有效认识、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将今论古”论证方法的思维路径

认识地理事物的形成与演变,往往需要将其置入相应的自然地理过程序列中。在序列中,不同阶段的地理事物会表现出不同的分布与特征,随着时间演变又会产生各种地理现象。[3]“将今论古”论证方法是先将复杂的地理过程分解成若干具有先后顺序的子过程,再以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特征反推其相应的地理过程。具体做法为:将地理事物阶段1(古)、阶段2(今)和地理过程作为3个变量,通过设问、观察试题情境的图文信息、识别阶段2(今)地理事物分布与特征,调用相关的知识原理,反推出古代地理过程(条件)或地理事物分布与特征。以上思维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将今论古”论证方法的思维路径

二、“将今论古”论证方法的实证研究

为了有效应对全国卷地理试题的考查要求,教师应在备考教学中立足课程标准要求,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误区。本文从以下几个维度选取经典试题作为实证研究,进行解题思路的建构。

1.利用现在的自然现象,反推过去不同自然地理过程叠加的先后顺序

【例1】(2014海南卷18~20题)如图2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图完成第(1)题。

图2 某区域地形示意图

(1)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该问题的解题思路结构如图3所示。河流大致呈平直状穿过三个山脉的特殊现象构成了“今”(终点)。于是可以推断,如果背斜山地先形成,则山地应成为分水岭,河流与山脉大致应呈平行状,沿河谷发育,虽后期可能受溯源侵蚀形成袭夺,造成河流改道现象,但袭夺处应呈弯曲状态,被夺河流的下游也应存在。新形成的河流不应是平直状,所以河流侵蚀将山脉切开或改道穿行与图示河流的平直状不符。而河流若先于山地形成,即河流形成成为最早的“古”(起点)——时期1,则地形虽受挤压形成褶皱,河流处也会受到抬升,在流经处河床下切侵蚀形成峡谷,仍会保持河流原来模样。所以与山脉断裂后形成河流相比,河流先于褶皱形成更符合图示所描述的河流能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

图3 例1的解题思路结构

2.利用现在地理事象特点,反推过去地理事象特点或作用

【例2】(2020.1厦门质检T37(2)题)牡蛎适宜生长在咸淡水交汇的水域,以浮游生物和碎屑为食,利用分泌的粘液固定在岩礁上生长,常栖息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约7米处。

切萨皮克湾是美国重要牡蛎生产基地,平均水深8.5米,最大水深53米,其入湾水量和水中所含氮、磷主要来自S河。1928年,C水库的建成改善了海湾北部的水域环境。近年来,C水库库容仅剩约5%。2018年8月,受持续降雨影响,C水库被迫开闸放水,这严重威胁到牡蛎的生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切萨皮克湾牡蛎数量急剧下降。为此,当地居民在海湾局部水域中沉入大量花岗岩,并将装有牡蛎苗多层网袋放入较深水域进行养殖。切萨皮克湾地理位置示意图及牡蛎养殖多层网袋如图4所示。

分析C水库建成初期对保护S河河口地区牡蛎生存环境所起的作用。

图4 切萨皮克湾地理位置示意图及牡蛎养殖多层网袋

【参考答案】控制洪水期的入湾水量,避免盐度过低;入湾水流输沙量降低,减少岩礁表面的泥沙淤积;入湾水流中氮、磷含量下降(避免藻类大量繁殖),保证溶解氧含量。

该问题的解题思路结构如图5所示。本题的时间限定是在“C水库建成运营初期(1928年)”,构成了“古”(起点)。结合材料中“后期泥沙淤积严重,库容只剩5%左右”“受持续降雨影响,不堪重负开闸放水,威胁牡蛎生长”等构成了“今”(终点)的信息。可反推C水库建设初期泥沙淤积少,库容充足,可有效拦蓄洪水。据此问题即可转化为探讨水库拦截泥沙和洪水进入切萨皮克湾对牡蛎生存环境的影响。首先,牡蛎生长需要“咸淡水交汇的水域”,而洪水发生时大量淡水注入海湾,水库控制洪水期入湾(淡)水量,可避免盐度过低。水库在拦蓄洪水的同时,也将水中溶解的氮、磷及携带的泥沙一并阻滞在库区内。“水中所含氮、磷主要来自S河”进一步暗示水库可使入湾氮、磷含量下降,避免藻类大量繁殖(富营养化),从而保证水体溶解氧含量,维持牡蛎正常生长;“(牡蛎)常栖息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7米左右的岩礁上”说明水库可使入湾泥沙减少,减少岩礁表面的泥沙淤积,保护牡蛎的栖息地。

图5 例2的解题思路结构

3.利用现在(遗存的)现象,提出假设或猜想,并收集证据加以论证

【例3】(2020厦门单科质检T24(3)题)如图6所示地区盛行西北风,多大风天气。海森楚鲁怪石城,分布着众多由花岗岩构成的低丘。丘体的南坡发育有密密麻麻的岩穴,而西北坡却少有出现。岩穴的内壁上有成分不同于花岗岩基岩的盐类物质。岩穴曾一度被认为是由风力侵蚀而成(即“风蚀说”)。随着科考的深入,发现该地岩穴的形成过程为:气流所携带的盐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沉积,后随雨水渗入裂隙中;水分蒸发导致盐类物质结晶析出,将岩体表层的矿物碎片撑裂而脱落,逐步形成岩穴(即“盐风化说”)。

图6 海森楚鲁怪石城地理位置示意图

列举该地岩穴“盐风化说”较“风蚀说”合理的依据。

【参考答案】该地盛行西北风,而西北坡岩穴较东南少;岩穴内壁上有与花岗岩成分不同的盐类物质。

该问题的解题思路结构如图7所示。本题采用的是“假设—分析—验证”的分析方式。先根据现在的岩穴特点提出两种假设或猜想,再通过设问寻找判断依据,而非推测岩穴形成过程。现在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依据,构成“今”(终点)。考生要根据现存的现象,结合对岩穴形成原理和区域背景的认知,从中寻找出否定“风蚀说”的证据,构成“古”(起点)。从材料“岩穴的内壁上有成分不同于花岗岩基岩的盐类物质”这一现象,再结合“盐风化穴”形成原理(水分蒸发导致盐类物质结晶析出,将岩体表层的矿物碎片撑裂而脱落,逐步形成岩穴),推知该现象可作为“盐风化说”的依据;岩穴特征呈现的“丘体的南坡发育有密密麻麻的岩穴,而西北坡却少有出现”,构成“今”(终点)。该地区盛行西北风,如果是风力侵蚀导致岩穴形成,理应北坡的岩穴较多而南坡较少,因此“风蚀说”假设不成立。

图7 例3的解题思路结构

4.根据现阶段地理事物的特征或分布,确定地理过程,从而推测地理事物过去阶段的特征、分布或地理过程

【例4】(2016全国Ⅰ卷7~9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如图8所示为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图8 贝壳堤变化示意图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该问题的解题思路结构如图9所示。现阶段的地理分布特征(渤海湾沿岸古贝壳堤分布)构成了“今”(终点),过去阶段黄河入海口的位置构成了“古”(起点)。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稳定,以便沉降贝壳。图中给出了三条贝壳堤形成的大概时间,说明海岸线位置稳定是贝壳堤的形成条件之一。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也意味着没有足够时间积累贝壳成堤。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则意味着海浪将摧毁古贝壳堤。

图9 例4(1)的解题思路结构

(2)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该问题的解题思路结构如图10所示。距今约800年的贝壳堤与海积淤泥质平原呈相间分布构成了“今”(终点),距今约3500年的河流入海口位置构成了“古”(起点)。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贝壳成堤;而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则意味着海浪将摧毁古贝壳堤,此二者处于长期变化的“不平衡”。学生观察到贝壳堤与海积淤泥质平原相间分布的现象,能认识到其实质即为贝壳堆积与泥沙堆积在时间上不断更替,存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这反映出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河流泥沙沉积量大、影响范围广。

图10 例4(2)的解题思路结构

“将今论古”思想视域下高中地理解题思路是在认识地理事物的形成与演变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可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助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其构建旨在纠正地理试题解题思路的误区和局限性,搭建起地理知识原理和“前世今生”地理问题的“桥梁”,为认识、思考与解决地理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认知路径、工具和方法。

猜你喜欢
牡蛎贝壳泥沙
泥沙做的父亲
银贝壳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土壤团聚体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
贝壳里的海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