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专业课学生主导性培养

2022-03-01 15:5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方法课堂

周 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大学教育也愈来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受到严重影响,在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上表现尤为明显。

高等院校课堂教学工作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学”的适应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此,当我们说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这种教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而教学效果的真正获得,则仍然取决于后者。这就告诉我们:所谓教学方法,并非只是单一的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是更为重要的另一半,即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习系统知识,培养认知能力之外,其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也十分重要。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潜能开发、学习能力提升和综合品质提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自我认知的充分发挥、人性的完善。英国教育家怀特海[1]认为:大学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往行李箱装物品的过程。他认为大学课堂教育是本科时期最为重要的阶段,大学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能力,培养本科生准确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且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清晰而有批判性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强烈的道德原则性和社会责任感;

4.具备公民意识;

5.适应多元化的素养;

6.广泛的兴趣;

7.为就业做准备。

麦肯齐[2]提出大学教学重要的是学,而不是教;大学教学有许多重要目标,其中之一是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一、高校专业课的因材施教

1.专业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

首先,大学专业课程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注意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其次,启发和发现并举的教学理念。启发式教学是按照认识专业课程的基本原理、掌握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逐步启发学生,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该领域知识技能的方法。发现式教学则是在教师引导、启发下,通过一系列发现的步骤,让学生主动、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上述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发展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现代教学媒体,以实现专业课教学最优化的目标。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网络教学,不断产生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本专业学科教学的整体改革。最后,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并依据教学实际使之有机组合,取长补短,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

2.课程内容以各个章节重点难点为主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来生源的多样性。不同学生的学习志向、学习投入和学业投入的水平各不相同,对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是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复杂而多样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要尊重学习者各自不同的基础条件、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采取富有包容性和弹性的教学方式,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达成更高的课堂质量。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应该以讲述思路为主,更多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不仅要注意教师传授的重点难点,更要注意观察教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讲解教学内容要以“精、少、新”取胜。课程讲授内容应以学生不易懂的内容为主。教师既要根据所讲内容进行扩展和提升,又要运用学生易懂且能激发学习兴趣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既要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也要打好专业研究方法的基础。教师应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3.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基础

以移动技术、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高校课堂形态。为了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摆脱课时、课室的束缚,在课堂环境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教育媒介的更新换代在每一次的教育革命进程中都发挥着深远的影响。阿什比[3]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主要的教育革命。第一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取代了以家庭为主的教育模式;第二次是采用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丰富了教育资源;第四次是现代技术(如电影、唱片、录音机、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所带来的教育变革[4]。如今的大学生在史无前例的复杂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接受教育,可以在任何地点便捷获取全球著名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在任何时间自定步骤完成学习任务[5]。随着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新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班级授课制和个性化教育这一困扰现代教育的难题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逐渐松动。课堂变革要突破传统课堂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桎梏,探索广泛学习新形态的规律性,为学生创设更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由钱学森之问塑造大学专业课教育

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以前,我们把原因主要归结于教育体制的问题。然而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的国家应该如何发掘和发挥创造性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如何从知识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发明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纵观我国历史上名家辈出的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民国时期,尽管社会物质极其匮乏但无一不是思想之活跃、学术之自由时期。再看现在,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早就没了独立精神,家庭教育以出人头地为目标,基础教育不以培养学生的思考精神为目标。高等教育不再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定,就拿我们地质院校的学生来说,有50%以上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想法,有的甚至向数字经济、信息网络产业、金融以及法律等与地质毫不相关的邻域转型。学习的目标变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就变了,不再求甚解,只是浮于表层,追逐名利,自然难出人才。

高校教师不再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宗旨。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今大学生缺乏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发问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并获得老师的关注与赞扬,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多数大学老师,一上课就是照着PPT照本宣科,不在乎课堂讨论,甚至不喜欢和学生交流。上课变成看幻灯片,没有特色,没有学术互动。很多老师更不会去关注学生本身,没有把传道受业作为目标,而只是上完一门课程而已。老师真正地教学生,是引导挖掘,而不是灌输,所以教师的教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老师作为领路人,其精神会深深影响学生。一位好的老师,既会传授知识,也会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所以对于老师难的不是讲课,而是用心。正如施一公教授所忧虑的,目前高校很多教师忙于自己的课题和项目申请,没有真正将精力和心思花在学生培养上。美其名曰给学生更多主动权,实则也许是一种不尽职的表现。他说:“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应该真正瞄准重大、原创的,对世界文明有贡献、对国家有意义的突破成果,而不是把目光聚集在发表文章和申报各类奖项上,对于高校来说也不应只是关注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而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又和我们的教师管理机制密不可分。

三、培育学生主导性

多元立体化大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学习空间多维化、学习资源多样化、学习内容个性化的不受学习时间限制的教学氛围。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学习-实验-考试”的学习模式,并向立体化、多元化发展的“课堂-课外-自主学习-实践-创新学习”模式转换[6]。具体表现在:首先是改变传统的物理空间,如教室、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其次是需要大量的资源空间来支撑个性化的学习。要提高学习者的信息认知及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社会化学习,学习课堂应是一个多屏显示的学习空间。多屏既有利于教师从不同角度呈现教学的信息,又能为每个小组配一个小组共享的展示屏幕,方便小组的协作学习。理想的立体化教学环境重点侧重以学生为主要受众群体的互动研讨形式。

这种互动研讨是指信息时代的教育更加强调个性和创意。具体表现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兴趣所在,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当今我国高校应该打破传统专业课堂的教学模式,去创造更具活力的课堂布局。

四、加强大学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

树立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培养道德原则感和公民意识对当今大学教育十分重要,它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常说: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改革开放40年我们有大量的优秀学子赴海外留学深造,他们中的许多人学成之后留在海外已经成为某一邻域国际顶尖学者。最典型的是国内某一流大学(在2020年以前),本科毕业生近80-90%的学生都选择出国留学,他们之中回国的寥寥无几。可见,学校不是以能培养具有爱国精神的学生为理念,我认为这所学校即使再顶级其教育也是有缺失的。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养大的鸡,选择别人家的鸡窝来下蛋是一个道理。曾在网上看到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讲述他自己的一个亲身感悟。当年美军轰炸我南联盟大使馆时他正在给学生上高分子材料专业课,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气得半个多小时没讲一句话。他说:“我还讲什么讲?我把你们都培养成高分子专家,你们其中的一个某天成为他国研制导弹材料的专家,造出新型导弹把郑强炸死了,我还要给你们讲课干嘛!”这话听起来是个玩笑的话,但细细品味着实令人惊悚!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一直在与我们进行人才争夺战,看看美国各个高尖端技术领域哪里没有华人的身影?而当中国逐渐变得强大之后,美国又拒绝我们的留学生去深造,他说你会偷走他的技术。可见他让你为美国的繁荣而全身心付出时他是不讲国界的,而当你学成要回国之时他是要讲国界的。当然,我们绝不是反对出国留学,相反我们鼓励学生出国考名校;我们更期望学生能学有所成回到自己的祖国效力。我们也希望留在发达国家的莘莘学子能成为中西方友谊的文化使者。

因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道德原则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对当今青年学子而言十分必要。可见,“爱国思想”应当是贯穿于各类、各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灵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育人效果、育人作用。树立具有爱国情怀的世界观、方法论,创新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语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着巨变,需要的是具有爱国情怀、道德高尚、多层次的创造型人才。社会需要转型也必然要求大学的课堂教育随之转变。而这体现在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上,这一点对大学专业课程尤为重要。教育现代化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现代教育体系。新技术通过教育领域的实践引发了教学媒体工具和模式的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将会给大学专业课程课堂带来更加巨大的变化,现代教学观与教学方法是提高高等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为我国下一个一百年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学方法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