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伟,李蓬勃,王 璐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
2020 年12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致信中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随着我国新发展格局的不断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建设技能社会,培育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迫在眉睫。2021 年3 月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1]。同年4 月12 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社会”理论和战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建设技能社会,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2]。培养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当前时代所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提出,打通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促进人才和技能实现供需匹配[3]。培养技能型人才,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技能社会的关键。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路径。周文清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4],肖福流从1+X 证书制度出发,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5]。和震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大而不强,吸引力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失衡,职业教育体系支撑产业结构能力需要大力提升[6]。总之,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迫切,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亟需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新体系。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构造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需求进一步加强[7]。扩大教育服务供给,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技能人才供需匹配,成为新时期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作出重要批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当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核心任务。技能社会是在技能与技能形成体系的概念基础上演进而生的社会化体系。在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转型期,技能观念、教育体系、企业培训体系和产业工人成长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技能型社会建设必要且紧迫,技能型人才培养则需做到高水平、高层次、高吸引力和社会全覆盖,这要求其培养体系在横向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在纵向方面实现学历与技能的上升路径同时贯通。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在新发展阶段,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适应性支撑”挑战。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进一步加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核心在于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内生于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从而为攻克产业企业“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做出贡献。
技能振兴是中国现代化整体建设的长远需求和战略目标,是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生产强国和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性工作,更是战略性工作[9]。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在人力资源结构中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的占比仍然较低。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向全体人民、面向全生命周期、面向全产业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以及人人拥有技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民终身”的新理念。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实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带来了巨大需求。产业企业趋向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发展,不同区域协同创新程度逐步加强[10]。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缺乏产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并非内生于产业发展,专业与课程建设内容无法与产业发展同步更新。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技术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缺乏面向产业转型升级考量;同时,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创新政策各不相同又相互协同,而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趋于同质化,没有从所在区域产业出发,制定适应于当地发展战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中职、高职和应用型高校。第一,技能型人才缺乏学历支撑,我国技能人才大多数在高职“终结”,技能人才的学历教育上升通道单一,“专升本”造成接受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向普通教育转型,上升难度较大。第二,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其人才培养内容、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与中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重复、脱节与断层现象;第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一脉相承,逐层提高,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内容、考试实施、考试评价等等方面仍不完善,我国“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亟需不断探索与实践。最后,由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缺乏具体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评价标准尚未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存在定位把握不准、实践缓慢、成效不足的问题。
技能型人才的技能形成是一个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协调与平衡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人才个体的技能学习、技能获得与开发等个体层面的技能形成,还包括国家政府部门、产业、企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等国家层面的技能形成。我国技能形成的技能供给、技能评价、技能投资、技能使用和社会组织协调等制度体系仍然不健全[11]。如技能供给方面,普通高等教育的整个学历认证过程全部在学校进行,学生是否具备工作技能缺乏衡量标准,而职业教育的大多数职业院校存在培养效果参差不齐、产教融合渠道不通、学生学历上升空间受阻等系列问题。
我国素有“劳心者治人,劳动者治于人”“学历至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这使得人们普遍追求普通高等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成为学生及家长升学需求的“后备选择”和“救命稻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本科教育不断扩招更是压缩了职业教育的优质生源,这导致职业教育生源质量整体不高。同时,由于社会追捧“高文凭”“高学历”,技能型人才在收入水平、职位晋升、社会保障、社会公共资源获取等方面得不到与学历型人才同等待遇,得以重用、晋升、在大城市落户等机会渺茫,这致使技能型人才工作积极性受挫。职业教育吸引力欠缺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职普分流主要在以下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初中毕业后,部分学生进入普通高中,而未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二是普高和中职教育后,一部分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接受普通教育,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单招和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结合上文我国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挑战,本文构建了“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骨干、以应用型高校为牵引”的技能型人才教育与培养框架体系及运行策略。
中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一,要不断增强中职教育办学活力,提升中职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动力。制定完善促进中职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机制,建立管理、考核、评价为一体的中职教育政策体系[12]。加强省级统筹和分类指导,引导各省市根据自身产业、经济、教育发展特点,制定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专业与课程设置等管理政策与机制,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和经费使用方面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同时,打造一批国家优质中职院校和专业,不断巩固中职基础地位。第二,提高中职教育比例,保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积极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内容,不断完善、健全中职学院招生机制,保障职普学校招生机会平等、程序公正。第三,拓宽中职学生入学通道,完善中职学生升学机制。完善中职学生可凭技能获得免试资格进入高等学府的体制机制,健全中职-高职升学体系,制定中职升学国家标准,提高中职学生培养质量。第四,做好中高职衔接、中职与应用型高校衔接。在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方面,中职培养要与高职、应用型高校区别开来,中职教育是高职与应用型高校的基础,高职与应用型高校是中职的继承与提升。
1.推进高等职业专科教育提质培优,巩固专科高职主体地位
深入推进“双高计划”,提升专科高职办学质量。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共生共荣生态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源于产业企业,提升高职院校培养精准性;构建高职院校多元主体治理体系,释放高职院校办学与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职业教育力量;积极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发挥资源优势,整合优势力量,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能型人才输出能力。
2.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不断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高校已建有27家,其中民办高校22 家,公办高校5 家。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是破解职业教育成为“终结教育”“断头教育”、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促进国家技能社会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重要依托。第一,应坚持职业教育属性的类型化办学逻辑,以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定位,避免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化培养路径,促进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第二,应健全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建立“文化基础+技术技能”“单独招生”“职教高考”“专升本”“对口考试”等政策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稳步增加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招生比例;第三,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在本科专业设置、招生、课程建设、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实习实训等方面找准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严把质量关,健全学历学位制度,不断发挥技能型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2015 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把部分普通高校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来[13]。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已经经过了发动、试点、推广阶段,正在经历深度转型期。第一,要持续加强国家政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指挥棒”作用,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评价考核机制,引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摆脱学术型路径依赖,与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形成协同互补效应,与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形成递进提升效应,破解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现状。第二,各省市要根据自身发展特征,从产业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角度出发,需求导向,统筹推进,加强“政产学研创”融合,不断细化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切实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优势。第三,不断创新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突出学科与专业特色,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大幅度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第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普通高中、中职、专科高职衔接机制,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同时,提高在职技能型人才招生比例,为技能型人才技能提升、职业晋升、终身发展提供教育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