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芯怡 西藏大学文学院
语言扶贫是一种依托教育的新型隐性扶贫方式,通过使用语言这一资源实现各种经济效益从而辅助脱贫,并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学习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加强民族团结、实现脱贫致富的基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国家通用文字是规范汉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脱贫攻坚”以下简称“推普脱贫”。2017年底,推普脱贫攻坚纳入教育脱贫攻坚,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总体目标。推普脱贫更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的一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因信息闭塞、语言不通而无法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社会发育较滞后。[1]西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又是边疆高原地区,前几年依旧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区内常住人口364.81万,主要为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广大群众尤其是农牧民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沟通交流,缺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环境和意识,普通话普及率较低。这种闭塞的环境导致与外界产生隔阂,本地群众在信息技能获取、外出就医就业务工等方面极为不便,也阻碍了个人脱贫致富,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020年底西藏已消除绝对贫困,在此过程中推普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今后的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如何继续发挥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巩固西藏脱贫成果方面中的作用,还需认真思考。
笔者从日常汉语教学、普通话测试和语言文字工作者咨询中了解当地一些情况,并结合那曲市申扎县藏族群众的问卷调查结果,尝试描述反映西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情况。调研地点西藏那曲市申扎县,调研总数400 人。农牧民人数为164 人,占41%;在校大学生56 人,占14%;公务员44人,占11%;个体户40 人,占10%;教师38 人,占9.5%,村(居)干部32 人,占8%;务工人员26 人,占6.5%。调研对象的文化程度不一,28%的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为112 人;25.5%的人是高中(中专)学历,人数为102 人;21.5%的人是初中学历,人数为86 人;15.5%的人只有小学学历,人数为62 人;还有少数年纪较长的农牧民是文盲,占9.5%,人数为38人。
1.政策资金保障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重视本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联合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方案,并投入大量资金,为西藏推普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施路径,是推普脱贫的强有力保障。
2.形式多样
语委与相关部门协作,面向全社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普脱贫活动。如引导学生做普通话小培训员,对家长进行普通话、规范字训练;利用“区培计划”开展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实施开发“推普脱贫攻坚”普通话学习APP项目,并以推普周为契机,进行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增强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意识。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经典诵读带动推普脱贫工程,营造推普的浓厚氛围。
3.普及率明显提高
总体而言,西藏的推普较以往取得了很大进步,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2015-2017年藏族人民会说国家通用语的人数占60.7%,达到了国家对普通话普及率的基本要求。[2]据《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21)》,西藏自治区2019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普及率100%目标全面实现。[3]幼儿上小学前基本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日常会话,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些群众已经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日常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明显提高。
1.观念保守,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态度方面,64%的人认为很有用,自己有较强意愿学好;21.5%的人觉得有一点用,可尝试学习。教师、公务员、个体工商户及在校学生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较高,这源于此类人员受到教育后认识到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提升职业能力、职业水平、工资收入等大有助益,能准确把握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的意愿更强烈。相反,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认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重要,他们生活圈子较狭窄,藏语是交际的主流语言,原生的封闭环境导致观念较为保守,未认识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价值和意义。
2.使用频率低,氛围不浓
偏远农牧区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方面仍是薄弱环节,农牧民平时基本用藏语沟通交流,少有需要讲普通话的场合。据调查结果显示53.5%的人在交际时使用藏语和普通话,但说藏语的时候较多。25.5%的人只说藏语。在使用国家通用语的场合方面,50.4%的藏族群众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流时使用普通话,31.2%的人在政府部门办事、购物、就医时说普通话。即使在学校和单位,藏族教师和学生、当地干部之间使用藏语交流的情况也较多。一般和亲友在公共服务场合,仍然使用藏语交流。可见,西藏偏远农牧区说普通话的频率较低、使用场合局限,主动性不强,氛围较为淡薄。
3.水平较低,促进就业方面动力不足
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方面,大多数民众听说读写能力不协调。听说读写都较好的只占30.5%,听说较好、读写一般的占29%,能听会说不会读写的占15%,听得懂不会说读写的占5.5%,听不懂不会说的占20%,可见还有些群众不具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识认及读写汉字的民众只有59.5%,即表明在阅读书写方面仍有待加强,部分民众在掌握及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方面不足,偏于听说而忽略了读写,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能力有限,导致就业渠道狭窄,阻碍了他们获取多样化工作的可能。
4.推广深度不够,基层困难较多
根据调研结果,西藏民众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占59.5%;其次是社会交往,占15.5%;还有政府相关部门为推普设立的培训班。可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还未在基层社会群众中起到较大的持续的影响力,深度不够。即使政府制定了较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方案,活动设计也很丰富,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地广人稀、本地干部居多等存在的特殊情况,部门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上下联动不足,存在过于强调形式而成效不高的问题。虽然推普工作已经延伸至基层村(居)农牧民群众,但未能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有机融合,并缺乏持续有效的志愿服务机制,推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于语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学者Fishman 曾提出“语言上同质的国家往往在经济上更发达,教育上更先进,政治上更现代化,政治意识形态上也更稳定和牢固”,Pool 在Fishman 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133个国家1962年前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最大本族语社区人数之间的关联,指出“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的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二十多年后,Nettle 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费舍曼-普尔假说”,认为语言多样性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种逆相关,而语言统一与经济发展则是正相关。Wang&steiner 后又研究发现一般社会资本越高的国家越富有,而具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国家在语言上也会呈现出较高的同质性。[4]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行语言扶贫可以有效获取信息技能、增长就业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人民增收,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是官方语言,通过充当交际工具作用于经济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过去“三区三州”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环境封闭,很多青壮年农牧民只会说一点普通话甚至达不到基本交流的水平,信息技能的获取都受到阻碍,不了解外界经济发展形势,依靠传统的方式营生,导致收入来源不稳定,当地贫困发生率较高。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打破信息闭塞的情况,还可以通过语言培训达到技能培训、技术支持的效果,将大量闲置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口红利,发挥语言技能作为人力资本的最大经济效益。而且掌握了普通话这个媒介,还能学习了解各民族的社会文化风俗,打破跨文化经济交际障碍促进各群体间的跨区域自由流动,有益于社会各群体间的经贸往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来说,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群体生活、为城市建设服务,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实现脱贫致富。
语言可以引流知识经济交际,人们依靠语言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种活动,或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某项工作,从而取得经济效益。[5]据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学好普通话有利于做生意,45%的人认为学好普通话有利于外出务工,33%的人认为学好普通话可以考取公务员、教师,获得稳定的工作。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劳动者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和较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好普通话有助于贫困地区农牧民和其他群体的交流沟通,让更多人借助语言媒介从事多样化工作或经济活动。通过对他们进行普通话培训及技能培训,帮助其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甚至从事语言本身行业类工作,增长就业创业的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据调研统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高的是公务员、教师、在校大学生及个体户这类群体,除去大学生之外,他们的月收入多集中在6000~12000元区间,侧面反映知识转化为能力、经济收入的效应较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低或不会说普通话的绝大多数是农牧民,他们的月收入基本在3000~6000元区间或3000元以下,总体来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高的人员收入高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低或只会说本族语的人员,一定程度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与个人收入呈正相关。因此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充分发挥了语言资本的经济价值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促进人民增收。
语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体现在产业升级上,通过语言扶贫对当地贫困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科学指导,掌握新技术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生态旅游业、制造业、现代化农业、服务业,推动当地产业升级改造,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语言扶贫还可以为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举措提供必要的交际基础和交流保障,几者相互作用。
74.5%的民众认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提高工作能力,并增强自身摆脱贫困的能力,有效防止再次返贫。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进行语言扶贫能帮助他们提高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基本素养,增强各种本领,获得更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成年人也可以借助外界信息掌握更多谋生技能,不断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跟上时代步伐,不会因一时的政策改变削弱自身造血的能力,导致再次陷入贫困的境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年轻一代走出去,开阔眼界,储备知识,并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有更多机会、更高水平从事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永久脱贫。
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基层需要的推普方案,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宣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实践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把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对地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开展督查指导。建设好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加大教师职业入口把关,提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开展村(居)干部、农牧民群众普通话学习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监督考评。加大对社会人群普通话水平考评机制的研究,制定适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方案。
从调研结果看,14.5%的人认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重要,推普对摆脱贫困毫无作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向驱动性不足、主观能动性不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打破原有思想的禁锢,充分认识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是交往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走访入户调研,对不会说普通话的青壮年劳动力建档立卡,结合需求,定期对此类人员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培训内容要更多地倾向于信息的传递,技能的传授,促使他们认识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表明,2-6 岁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阶段,学习语言的能力最强,因此在学前教育就介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最为有效,并能有效衔接小学阶段的学习。西藏各级各类在校学生89 万多人,占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学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树立学普、说普的常态化意识,将会带动一大批推普的有生力量。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自然也是推普的中坚力量。加大对基层教师普通话培训,形成课堂、校内说普通话的良好风气,带动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学普、说普,为社会创设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环境。因此,充分发挥学校阵地、教师引领、学生示范三股重要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推普长效机制的建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一技之长,还需专业教材及音视频资源作为辅助工具。组织专家学者编著适合本区不同行业人员、不同程度学习者的普通话教材,如《普通话1000句》《轻松学汉语》等,针对没有汉语基础的藏族群众,以汉藏双语会话的形式将日常用语串联起来,内容符合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影视动画,免费提供给农牧民朋友,让他们在快乐情境中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疑是最有效最必要的桥梁和纽带。现阶段,西藏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较以往已取得较大进步,脱贫攻坚也取得重大成果,但推广普及的质量还有待提升,如何继续发挥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还需持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