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点 瞄准特色 抢抓重点 突破重大
——“十三五”期间西藏大学科研工作回顾

2022-03-01 18:41图登克珠西藏大学科研处处长
西藏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藏大学十三五建设

图登克珠 西藏大学科研处处长

(2021.11.26)

一、西藏大学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亮点

西藏大学贯彻党中央科技强国战略,提出在科研创新上“瞄准大需求、争取大项目、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实现大协同、快出大成果”的目标任务,将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发挥人才优势,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实施西藏大学新时代科研质量提升计划,构建完善西藏大学新时代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科研制度不断完善。完善创新各类考核制度,加大科研激励改革,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经费管理。完善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制度,促进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力求给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重点解决人才评价、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中的科研成果评价问题。近5年,修订完善或新出台《西藏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西藏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西藏大学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西藏大学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西藏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西藏大学科研项目合同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西藏大学科研项目培育计划实施办法》《西藏大学二级科研单位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近20项制度,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合同、学术活动、期刊管理、平台建设以及学术诚信等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让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科研深度广度不断拓展。从专业来看,以西藏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己任,部区合建为导向,借高原科学技术和优秀民族文化两大学科群和生态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拓展科研领域,形成了生态与旅游文化方面的交叉学科研究,向藏族历史、藏族艺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交叉,形成藏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保护和西藏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区域经济管理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交叉等。从范围来看,在西藏大学培育基金项目的基础上,承担了自治区和拉萨市各厅局,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自治区科技厅,国家各部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的项目以及各类横向项目,践行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设理念。

(三)承担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藏语方言数据库建设”“环喜马拉雅艺术图谱绘制”)、重点项目5项(“边疆治理视野下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研究”“中国西藏对南亚贸易史研究(1893—2016)”“西藏地区‘产业-生态安全’关联演化分析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辞典》信息化集成与推广研究”“西藏高海拔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冷门绝学国别史研究专项2项(“藏传因明古籍文献搜集、整理编目与研究”“藏文写本《大藏经》源流研究”),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重点项目1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获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3项、重点项目1项。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近900项,形成了以纵向项目为主线,以横向项目为辅线,以高质量论文为表现的科研发展体系,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际级和省部级优秀科学成果奖励达25 项。发表CSSCI 及中文核心论文486 篇、SCI 论文109 篇、EI 论文23 篇,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论文1篇,出版专著56部。荣获国家藏学珠峰奖7项,省部级人文社科奖1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

(四)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围绕两大学科群,投入1.01亿元建设集科研、教学、展览、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原科技研究中心和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目前已经完成主体工程,拟投入使用,成为一流学科“一站一库三中心”和“一院一馆一库一基地”共性平台建设的物理空间。一是目前我校人文社科方面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2个自治区级协同发展中心,1个藏文古籍研究所,还有20个创新团队。二是培育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藏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环喜马拉雅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3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能力不断加强。2019年10月以来,“西藏信息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2020年9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同时,成立西藏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三是获批2个教育部野外观测站——那曲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波密地质灾害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两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高原建筑工业化工程研究中心”和“西藏自治区高原复杂环境信息传输与处理工程研究中心”);我校已牵头共建羊八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立西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获批国家民委“西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地”“尼泊尔研究中心”,为整合人才资源、研究资源,发挥成果服务社会功能奠定了平台基础。四是聚焦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战略,以独有性和不可替代性为目标,投入1693万元建设集科研、教学、救护于一体的西藏大学珠峰国际高原科学野外观测及医疗救护站;投入1027万元建设研究生物多样性的西藏麦地卡国家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投入900万元建设高原重大基础设施与环境实时在线安全监测中心,该中心已经可以开展实时安全监测和科学研究。五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藏族唐卡勉唐派”“藏族唐卡钦泽派”和“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分别列入第一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书馆馆藏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颂》分别入选第三批、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五)学术期刊不断成熟。《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SSCI来源期刊(2010-2020),西藏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唯一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期刊,中国人文核心期刊A类,RCCSE核心期刊,全国各校社科名刊;《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是“西藏自治区优秀出版物”,在全国首届和第二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评选活动中获“民族文字版名刊”称号,是西藏自治区民族文字版学术期刊中唯一的名刊;《高原科学研究》进入CSCD来源期刊,目前三大学术期刊均进入核心期刊序列。不断成熟的学术期刊成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六)学术氛围不断加强。珠峰大讲坛、珠峰双周学术沙龙、珠峰专业讲坛形成品牌学术讲坛;召开了“金融安全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2018年第一次合作组会议”等国际性和全国性会议的圆满召开,提升了学术影响,学术氛围持续加强。

(七)服务社会功能不断提高。参与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和川藏铁路建设沿线区域性子项目,承接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咨询课题《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专题研究》1项、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委托项目《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未来展望》1项,自治区政策研究类科研项目4项、西藏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5项、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工作专项研究项目1项。深化《优势学科对接西藏自治区主导产业建设方案》,对接自治区七大主导产业发展,资助《高原地区市政污水提标排放及污泥减量化技术》等6个项目。西藏大学科学技术协会荣获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积极贡献单位”荣誉称号,组织参与2020年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2021年“迎大庆”科普下乡暨“2021年度科技活动周”(昌都站),被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全程报道。推进西藏大学与东方财富、昌都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单位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战略合作。

总之,近年来,在促进各学科深度交叉和融合的背景下,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形成了若干个核心科技团队,承担了一批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杰出人才,建设了高水平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保障了学校“双一流”和学科建设、支撑了学校高端教师队伍和团队建设,为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造了必要条件,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得到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纵向比较,西藏大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国家战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西藏大学的发展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现有科研工作积极性、科技创新力和重大科研成果跟不上现实需求,满足不了西藏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功能的实现。重大重点标志性成果尚未取得重大进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顶层设计不足,牵头项目少,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未充分体现,其它学科发展后劲不足;现有政策和考评体系激励有余、约束不足,动态调整力度弱;未充分发挥团队的引领作用和潜力;科技创新基地谋划、持续性不够,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未能取得突破,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2.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有待深化,科研管理制度不够;科研经费自主权不足;科研成果考核、人才队伍评价、职称评审成果等没有统一的高质量标准;信息化工作滞后;教务、科研、财资、研究生院、组织(人事)等部门协同不够。3.学科交叉融合不充分不深入,跨学科合作科研团队不多;基础研究氛围不足,拔尖和顶级人才储备不足,特别在国际、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大师级人才欠缺;优势特色成果储备少,重大成果累积不够,竞争力不强;成果培育力度、人力和物力投入有待加大;对行业支撑度、影响度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不够,缺乏产学研创新转化的制度和渠道;战略层面上高层次专家少。4.缺乏校外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与考核管理制度;理、工、医、信息等专业未能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潜力,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贡献不够。5.高质量科技成果(专利)储备不够,科技转化激励机制有待加强;学校成果吸引社会投融资并成立高科技企业不够,西藏大学科技孵化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科技力量不明显。6.高质量社科类成果不多,被国家和自治区主要部门和主要领导批示的咨询报告不足,服务社会能力和成果明显滞后。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科研梯队和后备人才队伍储备不足。

下一步工作重点:1.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类考核评价。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经费管理。完善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制度,促进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制定成果管理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给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重点解决人才评价、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中的科研成果评价问题。2.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建党百年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的讲话精神,广泛动员、积极申报,力争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从数量、质量方面得到突破,完成十四五工作目标。3.做好基地工作。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工作,让自治区四单位(统战部、宣传部、教育厅、民委)在我校挂牌成立“西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申报2022年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推进国别研究中心工作;推进国家级实验室或基地的申报工作等;加强现有研究所、中心、平台、团队的考核和建设工作。4.围绕高原科学技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群,贯彻新学科精神,组建大团队,申报关于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人民健康、生态保护、边境建设、文旅产业、非遗数据库等方面的项目申报和决策咨询报告撰写,促进成果转化。5.做好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氛围。通过学术会议和论坛等方式,激发广大师生对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的思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猜你喜欢
西藏大学十三五建设
西藏大学2021 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一览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总目录
西藏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
西藏大学2014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