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彤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蔡元培曾说过:“爱美是人类性能中固有的要求”,“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式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小学生不仅内心丰富多彩,而且还乐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散文因其具有多样题材、内容包含亲近自然的对象、美言美语以及作者的真情实感而独具美感,也因此非常适合具有童真心理的小学生品味和学习。在散文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育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可通过听、说、读、写的各样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的心智还尚未成熟,他们的注意力仍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且他们的注意范围有限,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学生在初步接触到散文学习的时候,对于新接触的文体较为陌生,在小学散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带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自己范读文章,在语调、声音、语气、节奏等不同方面的结合,给学生展现生动的文章画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范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听读的过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渐渐地进入文本的优美情境中,开始感受散文在语言节奏上较为舒缓、语言表达上注重美感、情感抒发体现真挚的特点。同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也能够掌握基本诵读的技巧,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对文本有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学会如何对文本进行初步的解读,并逐渐将教师的示范朗读转化为自己美读文本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朗读是学生初步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形象能够跃然于纸上,学生能更好地体验作品中抒发的情感。散文的语言优美而又富有表现力,文章篇幅较为简短,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艺术的范文来源之一,也是丰富学生文化内涵的资源之一。学生在齐声朗读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体验文本不一样的朗读节奏,积累精彩的词句,这些朗读内容都是学生体验散文美感的来源。小学教科书里的散文都非常适合在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中进行齐声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让学生有个初步的美感体验。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学习的主导思维,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仍需要具体的情境和明确的对象辅助。在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明确文本的抒情主体,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角色扮演朗读,不同的形象在朗读中的语气和感情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朗读,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散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以及他们的特点,直接地体验不同的抒情对象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中的“大自然的声音”,文中出现了风、水和动物三种主体形象,学生可以根据风、水和动物的描写特点,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比如根据文中对“风”的形容,学生可以尝试用时而温柔、时而激动的语气来朗读,体现出“微风”和“狂风”的不同特点。通过不同的角色朗读,学生才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这是增强他们审美感受力的方式之一。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在提升。高年级教材中所选取的散文篇幅也较低年级的稍长,散文教学中的美读方式便可以随着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文章内容不断变化,除了朗读的学习方式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方式,它需要学生有更为集中的注意力和观察力。通过默读,学生能够快速地感知文章大意,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来发现散文中的各种美。新课标提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1]“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1],要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初步地感受散文中的形象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就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他们静置思考的时间,在默读中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阅读要求去品味语言和内容表达的特点。
散文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止于各种“读”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读”的基础上,教师能够与学生之间有良性的互动,在师生“对话”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慧眼识“美”的能力。在小学教科书收纳的散文中,其内容更多侧重在展现美丽的大自然风景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万事万物,这些内容更符合小学生直观思维的学习特点,利于他们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文本的主体形象。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是欠缺单独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有趣又明确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回答文中出现了哪些主体形象,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并描绘、阐述这些形象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在理解形象特点的时候也开始学会审美,学会运用自己的想法表达对于形象的理解,这是审美理解力提高的过程。
在学生阅读方面,新课标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1],散文是美文,散文中有大量优美的词句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以及课后习题的要求,有计划性地指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在学习和大自然美景有关的文章时,学生可以欣赏到大量赞美性的精彩语句以及体会在语句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学生在品读和积累语言的过程就是在感受语言的过程,这也是他们审美思维不断形成的过程。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文中出现了大量赞美西沙群岛景色和动植物的四字词语: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高低不平、成群结队等等,还出现了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的美句:“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支的鹿角”“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在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本文的语言美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重点的字词。在欣赏美句的时候,可以结合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句子表达出来的西沙群岛景色之优美,让他们能够理解作者使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到底好在哪里、感受本体与喻体在形象上的相似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积累的词句来完成课后练习题,尝试形容西沙群岛中出现的“海水的颜色”“海底的岩石”“海里的美景”等。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语句来表达内容,就是他们基于对景物美的感觉和理解来转化成语言美的过程,这是一种思维转化的训练过程。教师应该在指导欣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结合课后的习题以及老师的分析方法,去品味语言表达上的美、去理解不同对象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学会如何去欣赏每篇散文不同的语言美。
小学生乐于表达且语言较为直接,教师应借助他们的这种乐于表达的优势,在教学“对话”中鼓励他们积极表达想法,倾听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引导他们感受散文中抒发的真切情思。只有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后,作品才算是打动人心,才能够真正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这是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一个过程。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作品中的情感美来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既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未来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当然,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也都是独特的,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
《荷花》一文描写了荷花的各异姿态,展现了一幅美丽清新的水中荷花图,尤其是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对不同姿态的荷花描写极具美感,比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形象生动的语言犹如将一幅画展现在眼前,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文笔沉浸在荷花的美中。学生在叶圣陶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份热情同样也会滋润孕育学生感受自然美的内心。教师可以就作者形容这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的中心来展开讨论,倾听学生的分析,通过品析美言美语更深入地感受作者对荷花的赞赏之情,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荷花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注重学生的词句积累与运用的能力,优美的词句是组成一篇美文的基础,在散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就需要培养他们独立创作美文的能力,而独立创作美文的基础源于他们大量的写作积累与训练。于小学生的立场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基本,结合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句仿写。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诗意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的语段来让学生进行仿写活动,在仿写的过程中运用他们曾经积累过的词语,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句美段。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绘了天上地下四季的美景,文中有大量值得学生仿写的美句。比如课后练习就列举了原文句子,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仿写:“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这两句话都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教师可以文中其他事物为例,比如星星、夏天的水果、冬天的冰柱等,指导学生根据同样的句式运用积累自己的词语写出美句。
散文有着“形散神不散”的行文特点,文章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流动,作者往往借助一些事物片段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通过对草、树、虫、鱼、落叶等四季植物、动物描写来传递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散文创作中,除了要有美词美句的运用,还要有“美”的形象来承载自己的感情。教师应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所刻画的形象特点来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在教学“四季之美”一文时,就文中的四季美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在不同季节中会出现的美景是怎么样一幅画面?会有哪些动植物?以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色为中心,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历来刻画他们的形象。比如“夏季的夜空”应是怎么样的一幅景象、“冬天的早晨”会有什么样的场景,“会有什么样的动植物出现?”“你能否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写自己想象中的动物或者植物?美的情感需要美的形象作为抒情载体,在课堂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空间,让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生生活,尽情舒展自己的文笔,学会描写美的形象。
学生在感受、理解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能获得审美愉悦感,这是一种重要的审美体验之一。拥有良好的审美体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的读写训练中进行审美创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一个审美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审美情感的体验会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进程而不断深入,低年级的学生在审美上的感受更多体现出直接性,即学生感受到的直观形象或者喜爱的事物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基础上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写话创作,能够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以及赞叹审美对象便是他们学会抒发美之情感的重要一步。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开始接触较为多样类型的散文了,同时也积累和学会了一些词句和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虚拟情境,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来抒发真情实感。
有审美情感的体验,才会有审美创造的实践,才能够有审美能力的提升。美的情感首先是学生抒发源自内心的、真实体验的情感。《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借月怀乡的思念之情,课文以月抒怀的情感能够引起世人的共鸣,篇尾一句“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简短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思乡之情,真挚的情感与文中优美的语言搭配,更让人沉浸在美读的体验中。在研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同样以“怀乡”为主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与故乡有关的趣事儿,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美的情感就是呈现作者真实、真挚的情感,学生应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此书写的作品才能够引起共鸣,才会引起良好的审美情感体验,进而在散文创作中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正如柯汉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说过:“任何美的对象,都能激发人的感情,甚至令人心灵颤动,如痴如醉,让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愉悦与满足。”[2]散文因其文体的优势更利于小学生在学习中直接地获得美感体验。因此,在散文教学中能够更直接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育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读”的活动、“对话”的探讨以及“写”的训练来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