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2022-03-01 13:24:05山东省济南市堤口路小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文小学生传统

山东省济南市堤口路小学 孙 爽

本文从整体和宏观角度多主体多维度对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再从具体微观的角度剖析了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例验证了优化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战方法。

一、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强调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语文教学的进步和语文教学理念的创新,也顺应了当下教育部门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可以从语文学科建设、学生视野拓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个角度深入理解。语文作为汉语言和文学体裁的结合,类似古诗文的文学体裁承载了古代人的智慧和思想,是浓缩的民族文化精髓。深入挖掘语文课本内容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纳入语文教学,可以丰富语文学科内涵,使得语文成为更丰富、更有吸引力的学科。小学生正处在对事物存有强烈好奇心的阶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拓展文化视野,通过长期大量积累,丰富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从量变到质变,使文化素养提升有质的飞跃。因此,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扎实推进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便在于,塑造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但这只解决了形式上和浅层次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普遍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也无从彰显。问题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是指课堂授课模式和课后练习方式的单一化。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课文体裁丰富,内容广泛,引申内容众多,要学好课文,需要教师结合课文的独特性,设计与课文匹配度较高,能更好体现课文主题、延伸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师告别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求变,优化课程环节设计,丰富教学模式。然而,现实中教师往往遵循固有的模式,固有的教学方案,导致课程缺乏创新,课堂语言表达僵化、缺乏新意,难以深度体现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兴趣。此外,课后练习有助于较好地复习巩固当天所学内容,有趣的课后练习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然而,目前语文课后练习仅仅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复制,始终离不开类似于读、诵、背、默这样的方式。单一教学模式的学习没有将语文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呈现给学生,学生难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学生普遍反映对此感到枯燥乏味。

(二)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难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课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课程本身强调学生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感受与自我表达。语文科目的这一特性,要求语文教学要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和激励的角色定位。教师通过挖掘课文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勇于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然而,囿于传统教授方式导致的思维固化,在现实教学情境中,教师很难转变既定模式,难以打破传统以教授为主的授课思维的限制。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和沟通效率太低。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黏性低,课堂教学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不得不完成的一项被动任务,小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缺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优化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章。以一年级上册课文《端午粽》的学习为例,讨论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策略。《端午粽》这篇课文主要以“外婆包粽子”切入并贯穿全文,描述了粽子的外形、味道、花样。最后,引出传统习俗的主要意义——吃端午粽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了更深入地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小学生能理解的层面进行必要的课堂延伸,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步骤来安排。

(一)创设课堂情境,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同时,还应当在课堂中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例如,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利用设备播放一些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视频和体现传统节日中人们特殊心情的音乐等。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全班学生展开激烈的探讨,创设课堂情境,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做好课前铺垫和引入后,才能保证学生较高的参与度。

(二)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前文论述,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思维。为了丰富课堂形式、优化课程设计,需要教师预先设计教学活动,避免出现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学的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既可以要求学生完成某项手工制作、思维导图绘制,也可以有组织地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开展丰富的课程活动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互动的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这篇课文的学习涉及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开展包粽子比赛、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端午节风俗、端午节知识抢答竞赛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最大意义在于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三)基于教材内容进行课外优秀传统文化拓展

课程可以在学生对教材内容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拓展环节在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延伸意味着学生视野的开拓,课文主题的升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就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故事,以及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等内容进行知识拓展。

(四)积极结合生活,引导学生体验与传承

语文学习重在体验和感知,以及运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的体会准确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对学生来说会降低理解难度,使语文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生活感。脱离生活实际尝试把握语文课本只是对课文的空洞把握,难以启迪学生思维。因此,书本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生活实践,而是要以生活为背景,学习课本知识。因为结合生活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本内容语境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和体会。实现语文学习拓展情感认知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切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阶段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

四、结语

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当代语文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注重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教学实践对小学生、语文学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作用。然后,针对目前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文章最后,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四个步骤对优化教学策略做出了相应安排。由此可见,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只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很大程度是对整个教学模式的改善和优化。这一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共同探索总结,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课文小学生传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我是小学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