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小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3-01 12:37王铭钰陈鹏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西藏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减教学方式班级

王铭钰 陈鹏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课堂学习效率直接作用于学习成效。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的评价方式是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因而教师会选择更有效率的传统教学方式——“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基本只有教师讲解,学生通过黑板、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获得知识。由于科学知识的理论性强、难度大,缺乏趣味性的教学,很难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足,甚至有部分同学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影响成绩水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必须满足较低水平的需要,才能继续满足较高水平的需要。需求变化如同金字塔一样层层递进,若学生不能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也很难达到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不仅有着外在的成绩高低影响,也有着内在的心理影响。

如今,“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相关性研究出发点在减少家庭作业、课后服务管理上,试图通过“减轻书包重量”的途径降低学生学业压力,但学生学习关键在于课堂,课堂学习效率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所以提升小学生课堂参与不失为“减负”的另一种出路。同时,“双减”中明确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贯彻使用教学原则,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减负”“降压”。

一、“审鉴”——课堂参与行为理论及影响因素

课堂参与行为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直接参与的外显行为。[1]这种行为表现出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展现着学生与教师互动参与、共同沟通的特性,反映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理论体系。笔者通过“审查”大量文献,“借鉴”相关课堂参与的理论,为实际调研提供思路与方法,进而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一)课堂参与的理论分析

从课堂参与行为内容分析,小学生课堂参与包含主动参与、非参与、负向参与、自控下被动参与和他控下被动参与五种成分,学生参与课堂既有量的差异—参与程度的差别,也有质的差异—参与性质的差异。[2]郑丽萍认为小学生课堂参与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行为、情感和认知,其中情感参与程度最高。[3]可见,小学生参与课堂与教师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教学方式的差别直接作用学生参与课堂行为性质,影响着学生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课堂趣味性低,对于小学生课堂的情感投入也有一定负面影响。从课堂参与对学生影响来看,主动参与学习不仅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还能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是心理行为的外在表现,有效地师生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生在班级的表现力,对于学生的个性与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课堂参与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提高课堂参与度应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课堂参与受内外双重因素影响

学生参与课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作用,二是学生内在原因。对于外在来说,师生关系、教师人格特征、学科知识难度对学生课堂参与率有着重要影响。[4]由于小学生心理还未发育成熟,辨别教师的好坏依赖自身的主观情绪,对于不同教师的情感反映也有差别,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进而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同时小学学科知识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逃避心理”也在不断上升,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会大大降低,就容易导致课堂出现“沉寂”现象。另外,学生自身的成绩、学习动机、性格也影响着课堂参与。因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学生受应试考试的影响,成绩名次也让学生在班级内产生“等级”意识,成绩好的学生关注度高,成绩差的学生“没人理”,学生自身价值的辨别只存在于成绩高低。这就引发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动机逐步弱化,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逐渐减少,课堂参与的主体只有“好学生”。由此可见,教师要及时关注班级现象,适当调整教育观念,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同时教学语言要具备一定幽默性、科学性,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

二、“审视”——小学生课堂参与现状

笔者以徐州市S小学为个案,随机抽取三个班级进行调查,为了能够深入地挖掘研究数据,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分别从小、中、高三个年级段里各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观察。调研时,笔者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心理阶段特征,认为学生课堂参与的定性指标为课堂专注度、主动提问与回答、遵守课堂秩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提出有深度或创造性问题。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小学生课堂参与有“课堂被动参与行为多”“年级段与参与度成反比”“课堂参与行为单一化”的现象,课堂参与活动无论对于学生发展还是教学成效都是非常重要,教师应注重课堂参与的效果和学生参与情感。

(一)课堂被动参与行为多

经过课堂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模式基本是被动参与,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质疑。课堂中,学生不会质疑教师讲授的知识,也不会对教师讲错的问题提出疑问,往往是教师自己找到错误再来提醒学生。在课堂结束时,教师经常会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知识点,也极少有学生会针对自身情况提出问题,而教学过程很难满足每位学生都掌握知识,所以学生对于教师课堂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阂”。同时这种现象与学科知识难度有一定联系,面对逻辑性强、抽象性高的知识点,学生出现明显的课堂专注度下降,对于不懂知识点不愿意提出问题,也不愿意去解决问题,给教师教学造成一定的干扰。在课后作业批改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由于教学时间与任务的限制,很难辅导更多后进生,进而影响他们的后继学习。当课堂问题转为学业问题,学生作业质量逐渐下降,完成时间逐步增加,学业负担也在加重。

笔者仍发现教师在抛出课堂问题时,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举手,更多需要教师点名回答,同时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群体比较固定,参与学生是班级里极少一部分。教师经常为了平衡教育资源,去寻找课堂“沉默型”学生,但他们回答效果差,很难受到教师赞扬与认可,甚至会遭受批评,进而他们产生课堂参与的厌恶性心理,形成恶行循环。部分同学由于性格、成绩原因,看见参与学生受到不良评价,也会影响自身的参与,将自己置身事外,降低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年级段水平与参与度成反比

经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年级段低的学生课堂参与活跃度高,对于课堂活动能够积极参加。通常教师在提问时,很多学生能迅速举手,主动进入教师的课堂情境中,当老师布置相关课堂实践操作时,学生能快速进入状态,按照老师指示完成操作。在教学活动里,主动参与学生占班级的多数,并且学生群体也不固定。课堂效果的提升,对学生知识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观高年级的课堂,学生参与度低,很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基本是消极性被动参与,这样他们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逐渐减弱,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为何学生的参与频率随年级段升高而递减呢?笔者认为,低学段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浓厚,认知层次存在差距,对于未知事物有着一定的探索欲望。当他们发现教师课堂里一些有趣的事物时,他们就会全方位地参与课堂中,同时心理成熟度低,他们也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情绪“溶解”快,随时能够“更换”自身的心理状态。伴随着心理阶段的发展和日趋成熟,高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受情绪、性格的原因,更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不愿意在课堂中展现自我,另方面学科知识难度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人格魅力等多方面外部因素,也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参与互动。

(三)“问答式”教学造成参与行为单一化

在课堂参与行为中,无论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回答课堂问题是参与的主体形式。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通常采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模式,很少有其他课堂参与行为,这也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兴趣。“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如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也会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减弱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参与行为的单一化,更影响着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体验不佳,参与课堂的深度难以达到,容易引起消极的课堂情绪,降低学习兴趣,限制思维拓展。“问答”式参与,也容易引起学生紧张的情绪,学生开始害怕提问,产生“躲避心理”,造成课堂无人参与,出现课堂“沉寂”现象,参与的广度也远远不足。通过调研,教师们认为“问答”式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逐渐成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方式带着教师“领导”课堂的“韵味”,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体验和情绪状态,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间接提升课堂压力,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课堂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知识,适当减少使用“问答式”课堂参与,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帮助作用。

三、“审谋”——课堂参与度的提升策略

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已成为共性探讨问题,而教师如何提升课堂参与度,笔者认为可以融合“双减”理念,深挖教育价值,善用奖励性评价、搭建学习共同体的方法,从而帮助教师更好管理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思想上”融合“双减”理念

“双减”中强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融合新型教学方式,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参与度,进而落实“双减”的教育方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用情感表达,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感受知识魅力,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教师也要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给予更多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材上”深挖教育价值

教师要感受教育的魅力,体会教育中的美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资源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审美活力,让学生体会学科知识的内涵与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能力的塑造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也能增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小学生在学龄初期,对于外在活动积极性高,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阶段特点,让学生在自然中找寻知识与价值。

(三)“课堂上”善用奖励性评价

由上文可知,课堂参与的学生群体逐渐固定,教师要打破参与固化,就要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教师们可以先不评价答案对错,鼓励其他同学寻找问题或者让回答者自我反思,让班级学习氛围活跃起来。有同学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性话语,同时可以让其他同学学习这位同学,增强学生求知欲望。研究表明,课堂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潜能[5],因此,教师语言的运用要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能够助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活动上”搭建学习共同体

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融入群体活动或回答问题时容易出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在班级内创建学习“互助组”,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当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选择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教师也要关注班级情况,做出合理指导与管控,通过调解学生间的矛盾,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结束时候,教师通过班级自评、小组互选,选出课堂“积极分子”,及时使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语

“双减”政策的落实是一项长期目标,需要教师、家长、学校共同努力和支持。如今,新的教育生态仍未形成,如何切实“减负”需要教师们思考与研究。长远来看,“双减”必定有助于教育健康化发展,能够推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将“双减”落入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相关教学原则,提升教学效果,勿让“课堂压力”转化为“学习压力”,及时消化“课堂压力”,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猜你喜欢
双减教学方式班级
班级“四小怪”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班级英雄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