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立场 探析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以小学语文统编版《司马光》教学为例

2022-03-01 12:37刘颖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
西藏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白话文司马光文言

刘颖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虽然入编教材的都是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但古人文字表达习惯与现代人相比差异较大,对于初学者而言,读来“别扭”,读懂不易。

《司马光》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科书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该如何化难为易引导学生学习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创始人杜威在研究儿童“学习”时发现儿童的主观经验是教师教学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当它们成为教材的起点和中心时,儿童有兴趣的活动便会成为学习最理想的课程。教师根据这一规律教学能使儿童学得主动,合乎于儿童天性。怎样学?简而概之,从经验中学习,或者说从做中学。[1]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该怎么做呢?

一、运用材料对比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学习动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2]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学习动机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司马光》一课是经典的老课文,讲述的故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入编人教版、语文S 版、苏教版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白话文《司马光》约140个字,统编版文言文《司马光》总共只有两句话,全文30 个汉字。同一个故事,一个长一个短,这一差异与学生的旧经验发生冲突,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均能来到学习的起点。

学习从“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发生在宋朝的故事”展开。教师播放人教版教科书中的白话文版本的《司马光》音频,提醒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猜猜故事的名字”。这个故事对于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在专注地倾听中,记忆不断被唤醒。音频一结束,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分享。教师可趁势引出《宋史·司马光传》:你们瞧,司马光救人的故事用我们熟悉的语言介绍要140多个字,你们知道古人讲述这个故事只用几个字吗?被老师这一问,学生个个饶有兴趣地猜测。当老师出示文言文版本故事时,白话文与文言文篇幅鲜明的对比形成视觉冲击,令学生感到惊奇。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指出:最好的学习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导入环节,通过材料的对比产生“惊奇”的刺激,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还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紧扣教材多元对话,读中培养语感

以文言文教学见长的张必锟先生主张文言教学非诵读不可,为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教育名家的教学经验揭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读”。《司马光》一文虽短,但由于学生缺乏文言文的语感,要想“读正确、读通顺”都是件不容易的事。破解之法就藏于课后习题一“跟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还得会背诵课文”。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里面不仅包含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读,还明确了本课要达到的部分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背诵课文。两个目标内容不同,呈现由易到难的特点,但都指向儿童学习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一)从倾听出发,学习停顿

“凡训蒙,需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这是古人读书方法的总结。句或读是古人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句读处理正确,则显示思维层次清楚。古文无标点符号,但入编教材的文言文是都带有标点符号。虽然学生读文言已不像古人那样费工夫,但也须掌握两种常见的停顿。第一,句间停顿;第二,句中停顿。句间停顿,学生平时有所了解,比较容易掌握。“句中停顿”则是本课读的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倾听”的策略,从扶到放,巧设学习梯度,让学生在停顿练习中感受读文言文的乐趣。

1.在倾听中感受停顿

当多种感官参加学习的活动次数越多,理性认识也就会越发深刻、全面,记忆也就越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名家范读的音频或采取自己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读文言文与平时课文的不同之处。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边听边动笔,在课本上完成句中停顿符号的标注,初步感受停顿的方法。

2.在倾听中模仿停顿

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习句读”最省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跟老师朗读课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参加“超级模仿秀”。学生在跟着老师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快速习得“句读”,掌握停顿的技巧,还能在语气、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上得到学习与提升。

3.在倾听中共学停顿

面对四五十个学生组成的班级而言,保障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同桌“共学”的活动,一个读,一个听。读的同学做到“能根据停顿符号,读出停顿”;听的同学“判断同桌停顿是否正确。正确,鼓励同伴;不正确,给同伴提出建议,鼓励同伴再次练习。”依托协同的力量,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充分练习,朗读基本上都能做到“注意词语间的停顿”。

(二)从游戏出发,熟读成诵

背诵需要依赖记忆。语言学习最早的研究者艾宾浩斯发现,要想记忆的效果好,复习的次数可是不能少的。根据记忆的规律,教师在本课背诵环节,可利用白话文创设五关“记忆挑战闯关游戏”。第一关,女生读白话文,男生读出对应的文言文。第二关,女生读文言文,男生读出相对应的白话文。第三关,教师隐藏部分白话文,学生回忆文言文。第四关,根据教师留下的关键词,回忆消失的文言文;第五关,没有任何提示,同伴互背。五关游戏,从有“支架”到无“支架”,从部分到整体,从合作到独立,从“记”到“忆”,从易到难,学生在游戏的吸引下一遍一遍地读着,在玩中不知不觉达到背诵。

三、理解内容转化语言,培养表达能力

文言文中的字,信息储藏量大,含义更为丰富,一个单音词有可能包括好多个白话中的双音词。这里又有古义和今义的差别。因此,读古文时,倘不熟悉古文中的一个单音词含有好多个白话中双音词的意义,根据上下文,要从好多个白话中的双音词中选择合适的一个来解释,不懂得这种选择,不懂得古义和今义的差别,就读不懂古文。[3]要彻底地理解文言文,须做到与那些文言的作者一样,能够根据文言来思想。初次学习文言文的三年级学生还未具备这一能力。他们要想理解文言,让口语与文言的距离消失,需要得到教师“转化”语言的指导。转化的实质就是翻译,指学生能从日常语言中挑选最适切的语言把文言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一)追求理解,培养习惯

理解文言文首先得过词汇关。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单音词居多;另一个是一词多义。这些两个差异正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障碍。叶圣陶先生在《再谈讲解》一文强调初学者学习文言文,遇到单音词理解必须逐个对译以求理解的明确,这么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习惯,为了达到以后读文言文时单看上下文就知道意思的能力。

首先,教师给学生提供逐个对译理解的支架,如,文白对比,借助课文注释,观察课文插图,查找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在学生独立思考批注之后组织学生协同学习,分享自己的对译。最后,全班交流、释疑,进一步明确理解,一同跨越古今汉语表达的差异。在“对译”转化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细细品味文字,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发现从浅表逐步走向深度:这篇文言文短小,两句话写成一个故事;平时用一句话讲清楚的,在文言文里只要用几个字;同一个意思,语言变化着说;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和现在一样,有的不一样;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语言表达习惯上有些不一样,如“群儿戏于庭”,平时表达都是“谁在哪做什么”,文言文却是“谁做什么在哪里”……就这样,文言文语言的特点逐一被学生发现。

(二)展开想象,个性表达

文言文“文约而意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班级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感悟与思考各不相同,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教师可给予学生讲故事的指导,同时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及课后的要求,通过“故事挑战”环节,训练学生的语言与思维。

在讲故事前,教师先提供三篇不同教材中司马光的故事,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发现,原来讲好故事得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根据文言文中的词汇大胆想象当时的情景,增加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灵活运用平时课内外积累的语言,能够让故事“完整、流畅、生动”。学生明确目标后,教师进行分层训练:可以选择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展开想象;可以选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部分中的其中一部分;还可以选择讲述完整的故事。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挑选相应的部分展开想象,在交流分享中取长补短,不断丰富想象,将故事描述得生动、形象,各有各的特点。

四、搭建应用平台,提升语言能力

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在总结教学原则时特别提到:教学的内容不要与应用脱节。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目的不仅是把知识和经验存进大脑,还要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应用于不同的实际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迁移。如果没有迁移,所有的学习都只能停留在特定的情境中。因此,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在本课学习所收获的学习经验正是他们穿行古今的“通行证”。教师要尽可能搭建丰富的应用平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才会逐步提升。在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白话文,如《猴子捞月亮》《乌鸦喝水》《曹冲称象》《刻舟求剑》等。教师从学生课内熟悉的课文入手设计实践题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快乐“通行”。教师可设计“课文遇见小古文”的趣味菜单式作业,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对应的文言文;至少挑选一篇文言文读一读,注意词语间的停顿;用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译文言文,说说文言文的内容;试着展开想象,讲一讲故事。

教无定法。但无论怎么教,都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不能忽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原则。初学文言文,学生的语言障碍真实存在,短时间内不易克服。教师应遵循儿童学习规律和语文学科的逻辑,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徜徉于文言,爱上文言,无惧文言阅读。

猜你喜欢
白话文司马光文言
司马光砸缸之谜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司马光“警枕”夜读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