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探析

2022-03-01 11:34陈晓月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个体

陈晓月,文 文,2

(1.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新乡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1]这也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目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普遍较高,而道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却相对缓慢。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没有做到无缝衔接。高校在道德认知教育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在道德情感教育上的倾注却相对薄弱。因此,理清道德情感教育的含义及特征,明晰其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实施路径,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道德情感教育释义

(一)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

从社会总体来看,“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特殊的社会调控方式。从个体来看,道德是社会的准则、要求、价值观念等通过个体的复杂心理过程逐渐内化而形成的个体风貌。“情感”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情感界定为特殊的主观体验、显著的身体心理变化和外部表情行为。在我国,最先将道德与情感联系起来的是孟子:“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孟子·告子上》)如今,道德情感主要是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统一,即个体主动自觉地接受现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归属的愿望与向善的心理得以满足,并由此而引起的心理情绪反应。因此,道德情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教育,目的在于满足受教育者情感需要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情感品质。

(二)道德情感教育的特征

道德情感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实践性。从道德情感教育的本质上看,它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教育对象在教育实践中对所教授的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并达到情感共鸣,继而内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越是把知识获取放在首位,它就越会占据学生的内在力量,情感就会退居次要地位,知识就无法顺利地转化为信念。因此,道德情感教育的重点是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引导教育对象体验道德生活,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所传达的活动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并逐渐对其内容产生认同与实践的倾向。

第二,感染性。情感具有感染性,道德情感教育同样具有感染性。道德情感教育是在与人的沟通、交流和实践中发生的,一个人的情感一旦被他人洞悉,便可在人群中传播,可使他人产生与自己相同的情感。同样,他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情感的传递速度会比知识的传递速度更快,它可以使一个人的情感在短时间内产生波动和共鸣。

第三,渗透性。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个体道德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多次的道德情感教育活动中逐渐凝聚和积淀的,这种情感具有渗透性,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使个人的行为达到“无意识”、自动化的程度。这种情感渗透在一个人的各种认知与行为之中,深沉而不易被替代。这就是道德情感“成于内”的过程。

二、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素养是个体接受教育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素养,形象地说,好比是调正了弦的小提琴。而只有调正了弦的小提琴才可能演奏。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基本的情感素养,才能对他进行教育。没有情感素养,根本谈不上形成和确立高度的公民感情,谈不上培养信念以及生活和劳动中的审美观。”[2]42苏霍姆林斯基将情感素养的培养作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前提,认为没有一定的情感素养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更无法培育出高尚的公民感情。

“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3]。道德情感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力量。个体的人格形成过程,不仅是认知的积累过程,也是情感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个体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情感行为的逐步养成过程。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满足学生道德情感层面上的需要是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内容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在道德情感上认同,道德教育的内容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道德情感为道德行为提供精神动力

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参与。休谟认为,“一切道德都依靠于我们的情绪”[4]。道德情感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它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将学生努力学习和劳动的关键归结于情感。在他看来,一旦情感这根线断裂,学生的学习和劳动都会变成沉重的负担,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这根情感的线牢不可破,使情感为学习提供无可替代的养分[2]310。道德情感教育也是如此,道德情感可以刺激并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相比更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对道德认知产生影响。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仅仅强调认知,道德知识便无法顺利地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会培养出没有感情的伪君子。如今,高校大学生出现的情感孤独、情感冷漠等现象与道德情感的匮乏不无关系。只有让情感参与其中,才能促使道德知识外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三)高校对道德情感关注不足

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在古代,道德是整个社会的枢纽,如今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工作本应进行得如火如荼且效果显著,但是现实中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高校一直是以规范适应性道德教育价值观来指导道德教育的,将道德教育内容条目化,并作为量化标准对学生的道德水准进行考量。这种以“达标”为目的的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情感在学生道德养成中的重要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盲目遵从并不能转化为真正的道德行为。一旦离开学校这一特殊环境,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可能很难作出判断,并感到无所适从。

高校目前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以课程学习为主,社会实践与实地参观为辅。从课程学习评价上来看,过程性评价偏少,结果性评价为主。高校更倾向于从容易测量的维度来进行课程评价和学生评价,而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责任感发展方面的课程评价内容却很少涉及。道德情感这一重要的教育维度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校的总体道德表现往往是以一张综合测评表结尾,而所谓的综合测评内容就是学校管理规定中的常规条目。这张综合测评表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道德情感现状和道德内容内化水平。因此,不论是从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看,还是从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看,道德情感这一元素在高校道德教育中都缺乏足够的关注度。

三、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施路径

道德情感教育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有效地开展道德情感教育,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情感的培养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调合作,又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学校层面的实施路径

首先,制定合理的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充当着“消防员”的角色,注重的是道德教育的外在功能,即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本性,即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满足。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就要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注重现实,以现实为参照,以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情感水平为坐标,这样道德教育内容才会入脑入心,被学生从情感上接受。

其次,注重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因为“‘道德’是直观的、体悟的、内省的知识”[5],无法仅仅通过知识的获得而自动习得。“真正的教育绝对不容许死记硬背”,“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6]。道德情感是在实践中体验得来的,单纯的知识输入无法刺激学生的“情感细线”,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去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有反复进行实践锻炼这根“情感细线”才会牢不可破,道德行为才能养成。

再次,提升教师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积极感染力。在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时,教师不能像预言家一样宣讲。只顾把知识塞进学生的头脑,这是低效的教育。要进行高效的道德情感教育,就需要提升教师的积极感染力。教师方面的积极情感活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对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所展示、蕴含的理想信念的坚守。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示范力量,这种身教的感染力使其所教授的内容有血有肉,这种教育活动是有积极情感参与的、真情的流露,是教师真实自我的表达。教师的积极情感反映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一良性循环的有效进行是道德情感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力量

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对道德情感教育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物质文化,也包括诸如大学精神、大学风气等在内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具有美化校园的作用,还具备陶冶情操与美化心灵的作用。校园精神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旦形成,就会对置身于其中的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判断等产生重大影响,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感染。道德情感教育正需要发挥校园文化这种文化育人的渗透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中,教育者要使道德教育内容贯穿其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学校的道德教育要求,体验学校倡导的道德教育内容并提升道德情感。

(二)个人层面的实施路径

“一切有效果的教育工作,都应以受教育者本人的德育活动为其内在条件”[7]。高校道德情感的培育除了依赖于学校教育以外,还依赖于自我教育,这是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在路径。

首先,注重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作为道德素养基础的各种知识,那他的精神素养也将是不完美的。”[2]204学生之所以出现各种道德问题,其根源在于知识的浅薄与情感的匮乏。道德情感的提升是以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有效的道德情感教育必须经过学生主体性的思维运作并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继而经由情感因素的参与使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并继而进行道德实践。没有足够的道德知识储备,没有丰富的道德智力素养,要真正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尊严感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注重对道德智慧的培植。道德智慧的培植以道德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和条件,但是知识不等于智慧。学生在道德情感的自我教育方面除了要掌握必备的道德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智慧。道德智慧是以道德知识、道德心理为基础,以道德能力为核心的统一体。道德智慧的培植需要由“德识”开始,经由“德心”,最后形成“德力”。

最后,注重道德反省。道德教育是一种“内省”式教育,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反省。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个体才能提升道德情感,促成道德行为。只有进行道德反省,道德知识才能内化,个体才会将道德知识由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行。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个体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